借鏡 Disney + 的經營策略,思考教育平台的可能性

2022/09/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個假日,冠緯(均一的執行長)在公司內部分享了這篇文章,
並說:
我想應該有不少夥伴有訂閱 Netfilx & Disney+ ,我自己也是,而最近越來越常是看 Disney Plus 更多(因為女兒喜歡唐老鴨?)言歸正傳,由於都是內容 X 軟體,我想他們的發展也蠻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雖然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跟 education technology 的本質還是有差別,但也有不少可類比處。歡迎提出你的觀點。
我很喜歡冠緯提出的交流,也分享一下看完的心得:

1. 本土化:內容在地、策略在地

雖然臺灣很小,但是我們主要也是服務臺灣的使用者。
以師培來說,我們確實也在因應不同地區來進行不同的策略。像是新北與苗栗就是兩個蠻不一樣的方式。新北就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師培認證體系,我們就要融入其中。而且最近的講師訓與屏南計畫,我們也是積極地培養在地化的、有能量的均一講師或領頭羊老師,就是希望能善用在地力量推動教育轉型。
而內容在地化,可以說我們跟北市合作產製的一系列酷課雲影片,可以給全臺及全世界的僑校運用(只要提供合適的字幕)。我們也將國外好的內容在地化(從簡單的中文字幕翻譯到整個課程的在地化),像是光學藝術小教室(源自 ASML與梵谷博物館的合作)、電腦科學起步走(源自CS First 課程內容)。此外在地化,也可以是提供本土語課程,像是客家電視題的課程內容(現在有上架 音樂關鍵字,很讚!)
一些未經驗證的想法:
  • 未來可以嘗試跟台北以外的縣市開展「內容共創案」,不但可以加深彼此的合作關係,也能吸引當地師生使用。就像是臺北的師生就被會被鼓勵觀看酷課雲的影片。
  • 我們也可以先持續跟客家電視台有良好的輕度合作關係,並持續收回饋。也期待未來有其他電視台,像是公視台語台,也能有一些輕度的合作。不過即使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提供所有的內容類型,但是以老師的角度,未來若有指派 URL 的功能,就可以減少不少限制了。

2. 多元的素養內容

文中提到韓劇、日本動漫、音樂內容成3大重點,注重的是不同類型的內容,這也是我們一直有在做的事。不過我們當然無法提供上面那三個😅,但是我們能協助提供 LIS、數感實驗室及狐貍貓內容,這些都是能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產出有共感的素養內容。
我們也特別設立優質的素養專區。我覺得這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很多素養所內涵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是沒有「備課用書」的,師資培育時應該也很少琢磨。像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很多人或許連「系統思考」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說要看到知識背後的系統思考(如:生物課教消化系統或是生態系,底層就是在教系統思考),也就更不能去教孩子系統思考囉。
這點也跟「自主學習」一樣,不能期待孩子會自動、順利地學會自主學習,然後突然就會自己設定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或做反思,以上這些都是需要老師搭好學習的鷹架,並藉由合適的載體或環境來培育。但前提都是老師要清楚知道自己要教的素養,有哪些知識點,並且可以適當地評量它。所以,有一個好的「素養專區」可以讓老師「學習素養」,也實踐「如何教素養」。一旦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也有讓學生先刻意練習特定素養,老師才能在不同學科領域進行素養導向的教學,學生也才能將素養遷移到真實情境中練習。
但目前平台中的素養內容並沒有「刻意」依照「全球素養 6Cs」或「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來發展,多數比較像是被動地接受企業提案而生成的,這就比較可惜了。但是有提供素養課程內容是很好的開始,期待未來能有更主動積極的態度來看素養專區。
此外,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的科普媒體)有意想跟我們合作,為臺灣的教育創造更多價值。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因爲代表我們有機會在高中學齡層提供更好的優質「科學探究」、「學術情境」的內容,而不是只停留在課本中的知識而已。

3. 與其他非營利的K12教育平台做出差異化的關鍵:提供高認知層次與非認知內容

高認知層次內容

目前均一平台本身的評量多是用來評量低認知階層的內容(如:記憶、理解、應用),無法幫助孩子進行較深度的學習。希望未來可以藉由共創素養導向習題來協助孩子練習較高認知層次的內容(如:分析、評鑑、創作),因為評量即是學習,當孩子需要使用較高認知的能力時,他創造的學習經驗會更豐富,也才能創造長期且可遷移的學習。

非認知內容

雖然非認知內容(如:社會情緒學習、好奇心、恆毅力)是一定要在長期的情境中培養的。但是它就跟上面提到的素養內容是密不可分的,也是需要孩子能夠「辨識」出來,才能夠選擇去培養的。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無法有效自我覺察,辨識不同的情緒,也就不能能做好情緒管理,所以,至少我們可以先讓孩子知道什麼叫做「情緒」,自我覺察又有哪些心智工具可以使用。平台上其實就有一支影片很不錯(大腦有可能改變嗎?),這是要教恆毅力或成長型思維很重要的起始點,因為我們必須先認知到大腦是可以因為學習或錯誤改變的,我們才有可能願意主動克服挑戰。

後設認知內容

最後,我們的願景是「讓每一位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對孩子而言,成為終生學習者的前提就是能夠自主學習(自我調節的學習),因此我們應該要提供「學習如何學習」的內容,可以直接在既有的平台課程中引導孩子思考與練習,也能直接設立學科專區「學習策略」,教孩子如何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監控自己的學習,以及反思與調整,並提供不同學齡層合適的內容,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自主學習者。

4. 軟體/產品面向的想像

特別想要學生主頁有個人化的推薦內容。因為當學生喜歡學、也學得會時,他會更願意持續使用平台。例如:
  1. 我們可以依照他對影片的評分,推薦他可能會想看的內容。
  2. 整合上面那個,也可以依照他近期學習影片的類型(可能就要事先上好標籤,例如:某個素養標籤、LIS )推薦同類型影片。就像 Disney 很喜歡推漫威和家庭親子的給我看一樣。
  3. 但是理想上,我們應該要推薦現在適合他程度的學習內容。就像現在的精熟練習,就會推薦學生現在可以練習或升級的題目。但是影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事先建構好完整的知識網絡與相對應的內容,這是特別困難的。
  4. 如果可能(人力資源有限啊!),還能提供形成性的評量,依照孩子答題的狀況,來提供合適的下一題練習,而不是隨機的。
這些再打下去,應該會寫出很多想法啊!所以我就先停留在這,畢竟有系統地測試與實踐才能找到創新之道,也才是我應該花更多時間投入的。最後,還是很喜歡向不同領域借鏡,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構想呢!
用科技與溫度,共創玩心學習的內容與體驗。 將學習轉變為啟動玩心的探險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