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問題是頂標到高標是百分位88到75,以中字輩大學的理工科系來說,聯考世代(1980年代以前出生)想進去,以數學來講沒高標(75%)怎麼讀?到了現在入學的,中央雖然還有高標,一路往下到中正已經有些理工系所只要求均標,也就是你數學有前50%,就被認可有資格去報考了。
所以一代不如一代,就各位經驗與常識來說完全說得通,以筆者物理系來說,雖然當初也被罵個半死,可這些年偶爾回去母校,老師幾乎都是抱持著訓練畢業找工作,學術就甭想的心態去教。研究所狀況也好不到哪去,大概只有最前段的大學,因為收到的學生百分比,了不起是從前2%變成5%,還不算極大的落差。
但也夠每年一堆老教授,出來痛心疾首教改失敗,看到都煩躁。身為教育者,覺得這些教授才是沒教學能力,不過從收1%頂尖生變成3%,就深感台灣學力之落後無可救藥。
這還有臉去批評中學的增A減C計畫(編:增加A級分,減少C級分的計畫)喔?
各位老師你們覺得,把前3%資優生教出好成績簡單,還是把5C學生拉到5B容易?不然換個方式,資優班都給筆者帶好不好。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很快樂,廢話。

唉唉叫不會讓學生素質變好,真的減招大學也受不了

現實就是煙火放完了,除了台大等幾間前段大學,都面臨到學生素質滑落的困境,而滑落並非學生變混,單純只是人口統計問題。
  • 編:大學應屆生比高中應屆生還多,狀況已經不能再明顯了……
學生數減半,理論上聰明人也減半,但招生數沒減半,膝蓋想也知道,一定收很多「以前進不來的」。
筆者認識不少老師與教授,會想要解決這問題的很多,不想解決的一樣多。畢竟教授做研究為主,教學很痛苦,想去弄補救計畫更痛苦,所以曾經遇過教授跟筆者問,有沒辦法開個暑期補習班,專門教那些準大學生,把數理科基礎打好?後來是不了了之,但至少人家有想怎麼解決。
更多人想法是:你要來念就要準備好,不然不要來。
筆者深感認同……所以請依照人口比例減招好不好?設立跟過去相當,或比我們一年40萬人口時更嚴格的標準,達不到就不收,寧可不開課也不要降低門檻。
好不好?
教改失敗?請照筆者上面的話去問這些頂大老師,看他們願不願意。說明白點啦,大概五、六年級生的教授,才比較會想要拉抬學生程度啦。聽那些退休後整天上媒體批評一代不如一代的,國家才會淪亡。
以上都算是大學各科系自己設立目標,筆者也不想管,反正我都不知道畢業多久了。

學歷膨脹是事實,不是貴古賤今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可以想想看本來應該讀這些後段大學的學生跑哪去了?(來源:中央社
但這不是年輕人打混,而是人口比例,前幾篇圖表講很清楚,人類智力程度就是常態分布,通常最前面2.2%是真的沒話講,一比就知道比不上。但下一階段13.6%,不僅分層次,還有很多努力可以追上的部分,更多情況是偏才,像筆者語文能力就不如數理邏輯好,有的人則相反,這能說誰比較強?
一種米養百樣人,社會百樣要百種人。
只是就算以偏才的角度而言,現在除了頂大以外,學生程度真的是不如學長姊,這是沒辦法的事實,台灣人並沒有智力程度遠超人類一般水準,就算依靠後天教育硬灌,先天不足的部分就是不行。
講到這一定很多人不服氣,那就不服氣吧,筆者無話可說。
因為,人口比例造成「聰明人數量變少」的意思,就是「笨蛋也變少」。反過來講,就是年輕人可以也指著老人說「你們老人中笨蛋才多」。(編:指絕對人口數值)
這完全說得通,數學不會背叛你,不會就是不會。

高教擴張,聰明人延遲出社會、減少工作經驗累積

現在來講最麻煩的部分,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大學這樣,其他呢?
慘不忍睹。
從金字塔可以看出,過去「輝煌的技職體系」之所以崩毀,根本上就只是聰明人不再念高職罷了。算算就知道,以前念專科、高職就出去工作,會有相當比例出現在13.6%這一階層,往下算也是到中上程度。
如果我們要硬把人的腦袋,區分成優、上、中上、中、中下、下、劣七等,那麼在過去每年新生兒40萬成長的年代,可以念傳統名校的都是優跟上,中上很少,通常中上程度會去專科跟有名職校。
當出生人口降到30萬,高教又擴張後,變成傳統名校的還是優跟上,其他新國立大學跟科大是中上,去技職體系的變成中等以下。這裡會有人問科大難道不算技職體系?這很微妙,因為科技大學目的並非訓練就業。從前還是工專時,工專生一畢業就是求職,沒幾個人會唸研究所。也就是以20歲就投入職場的角度來看,過去是中上程度的人,現在變成中等以下。
說難聽點,就是具備觀察力與一定數字管理能力的人,投入職場時間延後,經驗累積變少。而且過去科大還沒林立的年代,專科職校畢業通常會去現在說的傳產,現在同一間學校科大生,想的是科技電子業。不是要罵他們好高騖遠,而是你念了科大,一般父母期望就是電子業工程師,產業磁吸現象在國內也是很嚴重。這些工作一樣播放職業形象影片,同樣是念科大,各位覺得學生會想去科技業還是傳產?

不是教改失敗,是相同學歷的學生素質下降

就好比現在去問大學生,去電子業要做什麼?大概都是台積電第一,有誰想到三五族半導體(編:比如穩懋)台灣也很強,但找人找個半死。光科技電子業就有這種資訊落差,到傳產就更不用說,想像與負面謠言充斥學生之間。
這導致,近十幾年投入傳產的新人,已經從中等降低到中下,同一間職校畢業,能力與前輩天差地遠。
具體來講,就是過去一個中等程度者,具有一定觀察能力,可以同時顧好兩條產線,工廠作業幾年升任組長。今天同一間學校學弟進來,沒有觀察能力,一次只能顧一條產線,還很吃力。
這絕對不是教改讓技職體系崩潰的錯,因為技職學校的老師沒什麼變,教材也沒多少變化,那麼唯一會有改變的是什麼?
筆者的親戚,從李遠哲開始罵教改,尤其是對毀滅高職一說深信不疑,直到10多年前小孩也念高職同科,課本拿來看後,再也不講高職教很爛。為何?跟他40年前內容幾乎一樣。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筆者在之前提到秩序,下一步要談的是,為何需要秩序?有了秩序之後又是為了什麼? 秩序是為了成為一個共同體( Community),要用日文或是其他社群、集體都可以,以下都用共同體來指稱。共同體的成立,必須要先有一個秩序,秩序是「有意識」的去遵循,不管我們稱這個秩序是什麼,若沒有秩序,共同體就不會存在。
現在所謂有獨特能力,都是指非智力外的技能,這些應該算是過去傳統所稱的技職體系專科技巧,現在變成創造力的代名詞嗎?就筆者來看,這比較像是要替自己找個理由,解釋為何學生程度越來越差,而不是真的認清現實。
插播一下俄烏戰爭的一些近日感想下集,這集算是一些延伸:我們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還有局勢的一些發展。之前有人問說能對未來發展的事情做點比較有條理的敘述或是預測嗎?我必須說沒辦法,理由很簡單,我們取得不了情報。
因為太多人來問俄烏戰爭後面的發展。尤其在烏克蘭大勝利之後,還有前幾天利曼也被收復之後,狀況很多變化。不到一個月,歷史的轉折點就在這邊,所以很多人感到很興奮,也想問問後續發展是什麼。可能分兩集,我講一些蠻鬆散的東西,請大家見諒,很多概念一起來講一講,澄清一下。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這集要來談軍事普及的意義。這些日子以來,尤其是有成立 Podcast、粉專、出書,變得稍微有一點點名之後,就會有人來問我,做這個幹嘛?是可以幫助台灣提高募兵率嗎?不是吧!今天如果我寫的是科普叢書,你應該不會覺得我是希望大家都去念物理,可是為什麼講軍事的普及,就會覺得是鼓勵大家當兵去打仗?這個很奇怪!
筆者在之前提到秩序,下一步要談的是,為何需要秩序?有了秩序之後又是為了什麼? 秩序是為了成為一個共同體( Community),要用日文或是其他社群、集體都可以,以下都用共同體來指稱。共同體的成立,必須要先有一個秩序,秩序是「有意識」的去遵循,不管我們稱這個秩序是什麼,若沒有秩序,共同體就不會存在。
現在所謂有獨特能力,都是指非智力外的技能,這些應該算是過去傳統所稱的技職體系專科技巧,現在變成創造力的代名詞嗎?就筆者來看,這比較像是要替自己找個理由,解釋為何學生程度越來越差,而不是真的認清現實。
插播一下俄烏戰爭的一些近日感想下集,這集算是一些延伸:我們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還有局勢的一些發展。之前有人問說能對未來發展的事情做點比較有條理的敘述或是預測嗎?我必須說沒辦法,理由很簡單,我們取得不了情報。
因為太多人來問俄烏戰爭後面的發展。尤其在烏克蘭大勝利之後,還有前幾天利曼也被收復之後,狀況很多變化。不到一個月,歷史的轉折點就在這邊,所以很多人感到很興奮,也想問問後續發展是什麼。可能分兩集,我講一些蠻鬆散的東西,請大家見諒,很多概念一起來講一講,澄清一下。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這集要來談軍事普及的意義。這些日子以來,尤其是有成立 Podcast、粉專、出書,變得稍微有一點點名之後,就會有人來問我,做這個幹嘛?是可以幫助台灣提高募兵率嗎?不是吧!今天如果我寫的是科普叢書,你應該不會覺得我是希望大家都去念物理,可是為什麼講軍事的普及,就會覺得是鼓勵大家當兵去打仗?這個很奇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師』的年紀通常比學生大,學經歷通常都比『學生』好,天經地義。 所以, 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 那麼, 當老師說: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2015就說要退場,都不是新聞了~~ 私校相繼停招…5年後恐40校退場 教師離職後只能「自己看著辦」 前天(4/17)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117學年度降至最低點,新生數剩15.7萬人,屆時超過8成學生可進公立學校,私校可能招不到人。
「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一個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跟我的第二次咪挺問了這個問題。 當時與這個學生描述了很多。 不過一言以蔽之,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同時有自己意見,又有技術底氣的人,其實相當稀少。 根據我在台大時期的觀察經驗,
Thumbnail
最近大學繁星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滑手機,看到一個名詞「第一代大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其定義有: 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或,第一代大學生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通常適用於大家庭中的第一個人上大學) . 研究這議題主要是來自美國,其含意是:如果家族中還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師』的年紀通常比學生大,學經歷通常都比『學生』好,天經地義。 所以, 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 那麼, 當老師說: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2015就說要退場,都不是新聞了~~ 私校相繼停招…5年後恐40校退場 教師離職後只能「自己看著辦」 前天(4/17)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117學年度降至最低點,新生數剩15.7萬人,屆時超過8成學生可進公立學校,私校可能招不到人。
「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一個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跟我的第二次咪挺問了這個問題。 當時與這個學生描述了很多。 不過一言以蔽之,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同時有自己意見,又有技術底氣的人,其實相當稀少。 根據我在台大時期的觀察經驗,
Thumbnail
最近大學繁星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滑手機,看到一個名詞「第一代大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其定義有: 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或,第一代大學生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通常適用於大家庭中的第一個人上大學) . 研究這議題主要是來自美國,其含意是:如果家族中還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