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治療札記9】暫時沒有感覺,是幫助過往的我們活下來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這個專有名詞,我在以前的兩篇文章中(詳見備註一)都有提過定義和臨床上顯現的樣子,這邊簡單介紹一下,「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因為我常常在晤談中會聚焦在個案心中的感覺(也就是「情緒」)上,所以這篇文章要來聚焦地談當個案解離時,在情緒層面「沒有感覺」的這種狀態。

以前很喜歡看日劇,就會常常看一些醫療主題的劇情,會看到醫生動手術的時候,病人躺在手術台上被麻醉,這時即便醫生拿著手術刀劃下去,病人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彷如進入假死狀態,等到手術結束,病人醒來,麻藥退掉,病人身體的感覺甚至傷口的痛覺又會回來。其實「解離」的原理大致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我們經歷了重大事件的衝擊,舉凡:家暴、性侵害、親人或戀人過世、離婚或分手、家人入獄、墮胎或不順利的生產過程、車禍、非預期的離職、職場或校園霸凌等,這些事件很可能會讓我們當下身心來不及反應,無法承受這樣的痛苦情緒,我們的身心與大腦為了讓我們當下不要那麼痛苦,就好像自動化地幫自己打入麻醉藥一樣,讓我們遭遇事件衝擊當下的那瞬間,什麼感覺都沒有,即便再痛苦的感覺也會感覺不到。大家可以想像,如果今天你發生車禍,當下車子與身體遭受衝擊的那瞬間,本來心中的恐懼指數可能是破表的,當人恐懼到極限時,很可能會失去理智,就無法對當下的意外臨機應變,很可能會因為當下失控、失去理智,在這樣的車禍中就失去性命;但透過「解離」機制,你可以暫時性地「沒有感覺」,不會恐懼,可以讓你瞬間恢復冷靜,大腦仍能及時思考,命令你的身體做出打方向盤或踩剎車或閃躲的反應,很可能可以讓你挽救自己,讓自己只有受傷、免於一死,增加活下來的機率。所以,「解離」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危機或困境之下,仍能保住生命。

綜上所述,「解離」的保護機制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當下面對創傷或重大事件的衝擊時,即便再痛苦,也可以感覺「不痛苦」;另一方面,也增加我們活下來的機率,是幫助我們逃過劫難、得以活下來的生存技能。很遺憾的是,如果你曾經經歷過比較讓你難以承受的傷痛,因而解離過數次,很可能你的身心會自動地在遭遇沒那麼危險的情境時,仍舊會過度警覺,就立即亮紅燈,警告你:「現在有危險了!」,自動化地進入「解離」的保護機制,因此讓你所有感覺都「沒有感覺」,不只痛苦的感覺感覺不到,可能連快樂的、興奮的感覺也感覺不到,讓你常覺得「沒有感覺」或「一片空白/麻痺了」或者「覺得人生空虛」、「沒有動力」,大家看到這邊,對於心理衛生知識比較敏感的你,就會發現,這跟「憂鬱症」的某些狀態是有一點雷同的。沒錯!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創傷個案被下的診斷是「憂鬱症」,有部分個案經歷創傷之後的壓力反應與症狀的確會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備註二)。

      暫時沒有感覺,是幫助過往的我們活下來的方法。然而,卻不一定總是幫助現在的我們活得好的方法。試想:如果我們身心常常都會進入自動解離的反應,常常處在「沒有感覺」的狀態,面對客觀上安全的與不安全的環境或人事物,我們都一律「沒有感覺」,這會讓我們更難去區分: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安全的?就會更難冷靜、客觀、全面地做出正確的評估與判斷,也可能因此做出比較失準的決定或衝動的反應,事後也比較容易後悔,覺得自己判斷錯誤、言行失態,或者讓你在下決定時,比較難對自己有信心,常常會覺得不曉得該怎樣決定。如果你發現你已經有以上自動化的解離反應,不管面對怎樣的情境,都常常覺得沒有感覺,我會鼓勵你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諮商的過程,在諮商師的引導下與諮商關係的安全氛圍中,慢慢打開自己的感覺,才有可能讓你「恢復生氣」,漸漸感覺到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區分什麼是痛苦的、什麼是快樂的,找回自己的靈魂,重新感受生命的喜怒哀樂,進而為自己而活,活出豐富、多采多姿的人生!

 



*備註一:文中所提及的兩篇文章,是「【創傷治療札記2】說出傷痛,我就會變好嗎?-談創傷治療的迷思」與「<進修筆記>以Winnicott觀點談愛7:陪伴他從解離走向完整」。

*備註二:本文提及的任何醫學診斷名詞,請各位不要自行對號入座。筆者與一般大眾一樣,都無法開立任何診斷。如果要了解您是否有符合任何疾病診斷,請尋求身心科或精神科的專業協助,由精神科醫師協助評估、診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76會員
305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