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想 |「創造快樂大腦」讀後感

2022/10/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動物的行為,多數受了大腦化學物質的影響,人類當然也不例外。基本上,動物的行為不外乎三件事:
  1. 進食
  2. 避免被進食
  3. 繁衍後代
簡單說,動物就是為了生存並讓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而存在。而這些行為又是受了以下四種化學物質所驅使:
  1. 多巴胺(激勵「尋求與找到」的快感)
    多巴胺會激勵動物尋找食物來源,並從取得食物來獲得多巴胺。
  2. 腦內啡(暫時掩蓋痛苦的欣快感):
    當動物受傷時,腦內啡會讓牠暫時較不疼痛,才能逃離虎口。
  3. 催產素(相互信任、歸屬的滿足感):
    當動物獲得其他動物或群體的信任感與歸屬感,會產生催產素來獎勵牠,因為群體生活比獨自生活更容易生存。
  4. 血清素(受到社會尊重產生的愉悅感):
    群體中的強者,因受到大家的尊重而獲得血清素的愉悅感,且強者才有繁衍後代的機會,因此大家鬥個你死我活,甚至是重傷、賠上性命都值得一爭!
因此,不難看出的基本配對:
  1. 進食:多巴胺
  2. 避免被進食:腦內啡、催產素
  3. 繁衍後代:血清素
以上粗淺的配對是我認為最直覺、容易理解的關係,實際狀況會更複雜一些,某一行為可能涉及不只一種大腦化學物質的牽引。當一個行為得到大腦化學物質所獎勵時,這種舒服的感覺會讓這條神經元行走的路徑刻下深刻的印記,期待下次再舒服一次。
那麼,大家一定會想,我們是人類又不是動物,才不會那麼容易受到這些物質所支配呢!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確實就是受這些物質所大大影響。而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是演化而來的動物之一。人類大腦之大且複雜,可追朔到爬蟲類較小較簡單的大腦,演化至哺乳類較大且複雜的大腦,最後進化至人類深不可測的大腦。因此,大腦化學物質的機制是從古至今皆然。只是現在我們追求的顯然不只是動物基本的生存及繁衍後代,而是更多更複雜的議題。
如今,我們可以瞭解為何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及情緒(多數不好的感受是皮質醇在搞鬼)。試想,當我因為一個不當行為而受到大腦獎勵,這條路徑被加深,會驅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做同樣的錯事,而得到快樂,例子很多,而極端的例子就是吸毒。所以,我們可以運用路徑的可塑性來建立好習慣,遠離壞習慣,一次一次的加深好習慣路徑,讓壞習慣路徑人煙罕至、雜草叢生,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改變總會有陣痛期,尤其大腦很習慣也很依賴壞習慣所產生的愉悅感,而我們一旦不做壞習慣滿足大腦時,皮質醇就會讓我們不舒服一下,讓我們有種說不上來的負面情緒,但這就是改變的開始,不好的感覺越強烈,也許就代表著這個壞習慣越需要剷除它!
據作者的說法,必須連續45天持續的進行新路徑,一旦中斷就必須從頭開始算起45天,就可以建立新的快樂習慣了,是不是很誘人呢?
對了,身為動物的一員,希望這篇文章的留言及愛心能小小滿足我的多巴胺及催產素。
10會員
17內容數
喜愛分享、提供價值。 分享創業、企業經營大小事;分享閱讀的感想及樂趣;分享生活中的面面觀。 邀請你一同參與,並從中獲得價值與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