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越無聊你就會越快樂,控制多巴胺,奪回人生的自主權。

2023/11/0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滑手機熬夜追劇、大吃大喝、瘋狂消費,成為辛苦一天之後,必備的生活小確幸。然而,我們已經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卻不自知,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多巴胺的問題。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又稱腦內啡。要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很簡單,只要你做一件事情,讓自己開心就行了,像是上網吃喝玩樂進行購物。不過大腦會漸漸適應多巴胺的濃度,所以要達到一樣的快感,就需要更多刺激才行,也因此讓人越來越痛苦。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暴飲暴食的次數越來越多,很有可能你已經成癮了。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多巴胺國度,作者安娜.蘭布克醫師,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也是史丹福戒癮診所的主任。她指出在我們腦中,爽與痛苦如同蹺蹺板的兩端。當受過度的刺激,就會翹起多巴胺的分泌,會影響爽跟痛的平衡。一旦打亂,就會導致爽痛失衡。所以這本書告訴我們,身處於各種充滿刺激的環境之中,究竟我們要如何不受到多巴胺過度的控制,讓你維持身心平衡。



多巴胺的誤解

1950年代科學家發現多巴胺存在於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加速中樞神經系統中,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代謝。

許多人都認為多巴胺是一種快樂物質,實際上誤會大了,研究指出認為多巴胺其實是在增強人的動機,來完成各式各樣的行動,這些行動小到移動你的手腳、走路跑步,大到執行各種目標,都需要多巴胺的驅使。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老鼠基因改造,使它們無法產生多巴胺。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老鼠不再尋找食物,即使食物就在它們嘴巴不遠的地方。它們會因此飢餓而死,即使食物很近,但它們無法感受到多巴胺的獎勵。然而,如果你將食物直接放入它們的嘴巴中,它們會吃得津津有味。

對遠古人類來說,多巴胺是驅動人類展開行動,進而生存下去的重要機制,像是去找食物、打獵、找另一半繁衍後代等等。如果行動達到了目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愉悅,有動力再去做更多這樣的事情。

多巴胺的獎賞迴路有點像是一台車的油門,踩下去車就會動,踩越重跑的就越快,只是這台車比較特別,當你油門踩得太重反而會煞車,你想要跑得更快,油門就會踩得更用力,直到油門失靈為止,這是什麼樣的機制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大腦的爽痛平衡機制了。




大腦的爽痛平衡

科學家發現人腦內建一種平衡,就像是翹翹板一樣,左邊是愉悅,右邊是痛苦,一開始是維持平衡狀態,當多巴胺是放到我們獎勵路徑當中,這個天平就會往爽的這一端傾倒下去,而且傾倒的幅度越大,傾倒的速度越快,收到的爽感就會越強。可是人腦中有一種平衡機制,想要保持爽與痛之間的平衡,不想長時間偏向任何一邊,當天平傾向愉悅的一側,強大的自我調節機制就會介入,並開始將翹翹板拉回來。



你可以想像這種自我調節機制,是翹翹板的痛苦端上,出現一個跳上跳下的小精靈,為的就是抵銷愉悅端的重量。只是翹翹板恢復平衡之後,大腦會矯枉過正,會讓翹翹板以同等的幅度傾向痛苦這一端。其實人體還有許多類似的機制,例如人的視覺暫留。

當你盯著某種顏色長時間之後,人的眼睛就會同步出現該顏色的互補色。比如說當你盯著白色背景的綠色看一段時間,這時候你把視線轉到另一張白紙上,你就會發現大腦替你製造出了一個紅色的互補色,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大腦會自動去幫你做平衡。



會自動腦補的大腦

簡單來說,你的大腦會自己去腦補,一堆想像中的事物。書中就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二十九歲的建築工人,他工作時不小心踩到了,一根長約十五公分的鋼釘,那根鋼釘穿過了皮膚和腳骨靴子的頂端,哪怕稍微移動一下,工人都會痛得死去活來。

到了急診室,醫生給了他強力的止痛劑,但當鋼釘從腳底拔出,鞋子也脫掉之後,這時才發現鋼釘並未穿過他的腳,而是剛好從腳趾頭中間穿過去。他的腳根本沒事,那他剛才痛得死去活來是怎麼回事?

所以人的大腦很有趣,通常都會自己嚇自己,既然知道了爽過頭,大腦自己會腦補去幫你平衡回來,反過來說,痛苦過了頭,大腦也會去腦補平衡痛感嗎?

布拉格查爾斯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找來十名志願者浸泡在冷水中一個小時,並觀察了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變化。

根據實驗,受試者在浸泡後的血漿中的多巴胺濃度增加了2.5倍,正腎上腺素濃度增加了5倍。多巴胺的濃度在浸泡冷水時持續上升,並在浸泡後的一小時內,仍保持在高水平。即使在浸泡後的二小時以後,多巴胺濃度仍然高於平時。

這表明浸泡冷水可以引發多巴胺的釋放,即使痛苦刺激結束後,多巴胺濃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簡單來說,痛會導致爽,比起爽帶來的多巴胺,痛所帶出的多巴胺有兩個特點,一來是比較間接,二來是比較持久

這種機制告訴人們,是痛覺引發了身體的調節機制,一開始痛覺刺激會釋放多巴胺,使我們感到愉悅。實際上,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某種形式的這種痛苦和愉悅體驗,例如運動後的快感或看完恐怖片後的快感。



適度的壓力對身體好

過去遠古人類,每天重覆狩獵、採集等,各種高重複性的工作,驅動人類去做這些事,不就是多巴胺嗎? 不管是生存的壓力、繁衍的壓力,驅動人類進行這些大量高重複性的工作,多巴胺的功能,就是「主動」讓人產生行動

不過現代生活中,你根本不用離開椅子去活動身體,也能得到大量的多巴胺,你只需要動動手指,就有各式各樣的娛樂等著你嘗試。也就是說現代人多巴胺的來源,大部分來自「被動」取得,無須壓力,滑滑手機就可以輕鬆取得,沒有一點壓力。

人腦的最高指令是為了讓你生存下去,因此會有爽痛平衡機制,如果你爽過頭了,就會失去行動的動力,大腦反而會讓你不要這麼爽,這樣你才會繼續有動力去求生存

相對來說,痛表示你正在求生存,大腦也避免你失去生存的動力,這是反而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更有動力。

所以說「痛」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壓力,比如說將動物暴露於一定程度的壓力下,更能延長其壽命,並提高其對老年相關疾病的抵抗力。果蠅在離心機被轉動兩到四週之後,不僅活得更久、活動力也比較高。間歇性斷食與熱量的限制,延長了齧齒類與猴群的壽命,也強化了他們對老年相關疾病的抵抗力。

所以說,怎樣的「壓力」是對人體有益呢?

第一是斷食,飢餓也會帶給人類壓力,近年來斷食是應用在減重方面居多,常見的斷食方法有「隔日斷食」「一日斷食」「168斷食」,主要原理都是在「禁食期間」讓胰島素下降,讓升糖素開始作用,啟動人體的修復機制,當然你適不適合斷食,還是要請專業醫師評估會比較安全。

第二是運動,運動當下對細胞是有毒的,主要是運動會導致體溫升高,有害氧化物出現、缺乏葡萄糖,但拉長時間來看,運動可以分泌許多參加正向情緒調節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等。

運動當下的痛苦也會帶來多巴胺,前面也提到「痛苦」帶來多巴胺更為持久,所以這裡也可以解釋為何有「跑者癮」這回事,也就是說跑步運動也是會上癮的。



現代人沒有耐心、怕無聊

然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現代人越來越怕無聊、失去耐心,這是因為你想要什麼,滑滑手機,隔天東西就已經擺在家門口;想知道什麼,下一秒答案就出現在螢幕上,幾乎不需要等待,就連看youtube影片,前五秒看不到重點,你馬上就會離開。短影音盛行是不是也反映你越來越沒有耐心了呢?

根據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當人們選擇即時性獎勵時,大腦的情緒和獎勵處理部分會變得活躍。而當人們選擇延後獎勵時,前額葉皮層,負責規劃和抽象思考的部分,就會變得更加活躍。

缺乏耐心這件事,我發現自己對於排隊很沒有耐心,疫情期間習慣都叫foodpanda送餐,不用自己排隊取餐,現在就比較少叫外送,自己排隊去取餐,等待期間發現自己變得很焦躁,然後一直想要拿起手機滑個兩下,深怕自己感到無聊。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等待的時間都在幹嘛啊,好像就是會觀察人群,思考或想事情,要不就跟周圍的人聊天。

講到延後滿足就一定要提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找來三到六歲的小朋友,給他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可以馬上獲得一顆棉花糖,第二種選擇要小朋友等待約十五分鐘,然後可以獲得兩顆棉花糖。這個實驗主要想研究,延遲享受與未來成就的關聯性,後續還有許多不同實驗的玩法。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那些選擇等待的小朋友,等待的時間都在幹嘛啊?

有的小朋友會轉移注意力,或自己找樂子,例如,有的小朋友可能用手遮住眼睛,轉身腳踢桌子,或者假裝棉花糖是玩具,以減少對棉花糖的渴望。

另外現代人之所以這麼怕無聊,就是休閒時間越來越長,無聊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農業、製造業、家務原本都非常花時間,當機械、電腦出現之後,解放了生產力,現代人每天平均工時已經不如過去長,而且多出來的時間都是休閒時間,多出來的時間要幹嘛,當然就需要娛樂去打發時間。

書中提到一個病例,來自於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他來求診是因為憂鬱和焦慮症。學生說只要他醒著,幾乎都離不開某種電子裝置。不論是在刷IG,看YouTube,聽podcast,或是播放自選的歌單。然後作者建議他試試看,什麼都不要聽,就單純地走路去上學,讓他的想法像泡泡一樣,浮到表面。這名學生很不可思議地看著作者,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不是會感到很無聊。

作者回答說,無聊不只是單純的無聊,還可以很嚇人。所以他逼著我們去面對意義和目的的大問題,面對面地無聊,也提供了機會去發現事情、發明事情、提供新想法成形。

因為現代人總是用各種電子裝置來分散自己,這或許就是造成憂鬱和焦慮的原因。無時無刻都在逃避自己,是很累人的事情。所以也許放下這些電子產品,就能接觸到新的想法和感受,也因此,可以更好地連結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

經過測試之後,這個學生說,一開始他覺得很難,慢慢地他不只習慣,甚至有點喜歡這樣。他開始看到了眼中的世界,至少散步時看的到路旁的樹長什麼樣子了。



成癮來自於抱怨

根據作者傾聽數萬名病人的二十多年間,她發現一個人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可以顯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並預示他們未來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個人不斷以自己是受害者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那麼他們的現況通常不會太好,並且難以改善。這樣的人過於忙於責怪他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是受害者,現在感受到的痛苦都是別人害的,沒有想說要自己主動去面對的意思。

但是什麼都怪別人,你現在的痛苦既不會消失,也不會轉移,所以你只能逃避,逃避痛苦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人依賴藥物,有人在沙發上不停地追劇,有人則透過購物等方式,試圖讓自己忘記痛苦。

然而越是拼命地試圖隔離自己,痛苦反而可能變得更加深刻,因為大腦有爽痛平衡機制,你越是逃避痛苦,追求多巴胺來麻痺自己,後續的反作用力就越強烈,不僅痛苦不會消失,你可能還會上癮。

如果你現在已經成癮的話,應該要怎麼辦呢?

這時候你可以思考看看,讓大腦重新設定蹺蹺板的水平,書中建議的方法就是禁慾,戒除掉你的多巴胺來源,你必須要有時間,讓小精靈有足夠的時間跳下蹺蹺板,讓爽痛恢復水平的狀態,只是需要多久,才能讓大腦的小精靈可以跳下來,這就因人而異了,

有人可能不到一個月,就可以重新設定好獎勵路徑,也有的人是要時間更長,然後年輕人也比年長者更快,畢竟年輕人大腦更具可塑性。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原來爽痛是一體兩面,其實都是大腦求生存的保護機制,但是現代人休閒時間變長,不管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是怕無聊,出現了大量的娛樂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導致現代人大多數沒有什麼耐心,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延後享樂的機會越來越少,進而也失去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一個啟示是「越無聊才會越快樂」

因為無聊也很痛苦,所以你在無聊的時候才會去思考、創造新事物,仔細想想,無聊的時候去追劇、打電動,是越追越痛苦,

因為你是在逃避無聊,逃避你痛苦的事情,所以越追劇越痛苦,但是跟我家小朋友一起組樂高,我們卻可以一起組一個下午,樂此不疲,或許就是因為無聊,人會去創造新事物,進行團體活動、思考與觀察,這樣的活動才比較符合大腦對於生存的需求。




《 公益活動 》讓「閱讀」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人員,想要推廣「兒童閱讀」「親子共讀」「偏鄉外展服務」,讓弱勢家庭有平等閱讀與醫療的機會。

您可以直接到「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捐贈您的善款,您可以選擇一次性捐款,也能定期定額捐贈善款。

若您有圖書欲捐贈,書寶二手書店也有提供「捐書助公益」的活動,您可以將家中圖書委託書寶二手書店代售,書寶會將銷售金額轉為愛心善款,捐贈給與書寶合作之公益團體。不論捐款的形式如何,就讓閱讀幫助自己,更能擴大幫助他人,做個快樂的分享者。


👇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訂閱「 倉鼠人生實驗室 」免費電子報,和2000+的鼠友一起分享。

每週收到一則書評與觀點。希望能夠幫助鼠友們,一起跳脫倉鼠跑滾輪的無限迴圈。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