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想 | 「費曼學習法」讀後感

2022/10/26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這本書在說什麼?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而惟有深層學習並將知識內化,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也才能於應用時舉一反三,而不僅僅是依樣畫葫蘆,因此要能靈活的「學以致用」才算是學會了一門知識。
深層學習可說是建立在「輸出」之上,在學習時抱持著「以教代學」心態,當我們學習一門知識,我能否以簡單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精準直達該知識的核心,讓不懂該領域的人也能一聽就懂?要達到這個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理解知識的前提、推演邏輯,經過解構、理解後精煉為簡化的語言,並且同時檢視是否有邏輯不通、理解不透徹之處,甚至是該知識有所偏誤之處。最後,將知識輸出,可以是教授他人、讀書會分享、寫公開閱讀心得,而教學中所獲得的回饋將是精進知識最寶貴的燃料,正面回饋會讓我們更有動力,但負面回饋更能幫助我們提升學習的層次,因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言詞不順、邏輯不通暢、因果關係錯置...等,都可能讓聽者聽不懂,而這些回饋就是我們需要再加強的部分,也許是言詞不夠到位、比喻不當、使用太艱深的術語,也許是對知識本身理解不夠,因此無法說明的很流暢,才會讓聽者聽得很吃力。好好把握這些不足之處,並加以學習、改進,再次輸出,形成良好的學習循環,善用「教學相長」。

接著,藉由回顧與反思,徹底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系統。回顧與反思時抱持著懷疑及探索的心態,檢視是否有缺漏之處,並尋找反證,而非一味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在此階段,也可提升學習的「內容留存率」,透過回顧與反思,更加深並鞏固知識的長期記憶。
最後,透過簡化,將學習到的「有用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如此,才真正的將知識內化,形成知識系統的一部分。往後,這些知識將隨著不同的情境而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形成我們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誰適合讀這本書?

  1. 學習成效不彰、總覺得無法學以致用的讀者。
  2. 想提升學習技巧的讀者。
  3. 認為自己太忙碌,沒有時間學習的讀者。

作者簡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奈米科技之父,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導師,也是能幹有為的教育家。
不將自己局限於物理學家的角色,對周遭世界永遠保持積極的好奇心,樂於多方嘗試,也在眾多領域有優異表現,祕訣就在於它有一套獨特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摘要

「費曼學習法」依序可歸納為以下五個原則:

1.目標原則

目標原則指的不只是確立目標、訂定詳盡的計畫,更重要的是前面的步驟,「為了什麼而學習?」我認為作者的形容相當貼切:「與真實的世界建立有效連結。」學習是讓我們學以致用,讓我們與時代同步,理解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促進我們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簡單說,學習是對「現在的我們」就有幫助,讓我們專注的將知識與現實場景緊密的結合學習,而不是擘畫一個虛無的未來。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對於被灌輸「為了你的將來而學習」習以為常,當然也不加思索,彷彿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只是為了考上好學校,利於找到好工作,擁有穩定的生活。因此,學習是為了改變將來的命運,是為了出人頭地,似乎成為內心的潛台詞,也讓我們離「真正的學習」越來越遠。
因此,目標原則最重要的一步,是釐清為了什麼而學習,接著確立目標、規劃學習計畫、聚焦目標。
在確立目標時,可參考以下五項原則:
  • 全面性
    制定目標時掌握該領域的整體概念,而非為了學而學,避免學習時見樹不見林。
  • 重點性
    制定目標時勢必有側重,針對重點主題擬定目標,並聚焦於最關鍵的知識點上。
  • 挑戰性
    有挑戰性的目標能夠挖掘、激發自我潛能,促進思考、推演及連結,從中的獲益更為豐碩。當然,途中不能調降難度,若主動降低難度,就失去了突破及學習的機會。
  • 可行性
    制定的目標切實可行,既具有挑戰性,也不能超過能力範圍,這兩個原則為互補且共存,務必要取得平衡,才能發揮理想的學習成果。處於能力邊界的學習,較能產生跳躍式的成長,就是在挑戰性與可行性取得平衡的完美目標。
  • 可調整
    隨著環境及內外條件的變化,有時需要做些適當調整,調整的不是難度,而是方向。比方就業市場變化、環境改變,而造成學習目標需有所調整,所以需要保持彈性,掌握學習的大原則而調整。

2.系統化原則

對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和概念進行歸類、對比,系統化的對這些內容進行理解,建立篩選和學習的原則。歸類、對比的流程如下:
  • 建立邏輯
    明確學習的目的、建立客觀科學的學習邏輯。
  • 收集資訊
    鎖定知識的來源、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 歸類對比
    篩選需要的知識、保留可靠和重要的知識。
在此過程中,辨認可靠的資訊很重要,如何在資訊的茫茫大海中,捕捉可靠又重要的知識,在「假知識」充斥的現代尤其重要。首先,過濾來源不明的知識,並且以對比的方式挑選和分辨知識,可刪除重複以及不可靠的資訊。當然,資訊中難免有非重複且意見相左的情況,這種差異化資訊並非全然是假知識,也許是不同觀點的分析,因此,我們要以務實的態度,結合自己的理解學習這些觀點,並加以思考,尋找反證。
凡是不符合現實又經不起事實驗證的知識,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假知識』。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瞭解智慧,不是蒙蔽雙眼---費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系統化的過程,我們也需要善用工具:心智圖、流程圖、概念圖、結構圖、因果圖...等,使用這些工具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橫向拓展,讓知識視覺化、架構化,且利於記憶、發想。使用這些工具及流程,讓我們盡可能省時省力的提高閱讀效率和記憶效率,並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要善於通過學習來『懂得學習,』要掌握這種能力,就必須在學習中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費曼

3.輸出原則

設定一個傳授的場景,當我們要輸出這些知識時,才會真正清楚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發現那些還需要強化和加深理解的內容。
輸出知識/以教代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而非單向的輸出,包含:
  • 場景和思維模擬
  • 語言通俗易懂
  • 簡潔的同時具有深度
  • 強化對重點的理解
  • 利用分組討論/聽者獲得回饋
輸出原則充分的展現了「學以致用」,結合了「應用」來學習,對於重點的理解當然大幅提升。「以教代學」是輸出原則的重點,因為輸出是主動的學習,惟有主動的學習才有足夠的動機去實現「費曼學習法」的效果。而「教學相長」發揮的功效更是可觀,因為從他人客觀的回饋,顯示我們對於知識的不足以及過於主觀之處,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及主觀意識,在自我框架中難免無法完全客觀中立,因此,從他人的反饋中提升自我,是最有效也最快的方式。

4.回顧原則

透過回顧和反思,對學習的不滿意之處進行校正,發現缺口,並用更精煉的語言概括自己掌握的知識。此過程中經過對比、懷疑、探索、反思及總結,如此多方參考、反覆驗證也代表著,學習時不要只從一本書、一個人的觀點、一種論證的邏輯學習。這部分的主張跟另一篇讀後感「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相似。
我們在學習時,同時受到「經驗」與「好奇心」的影響,對陌生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且充滿想像,卻深受經驗的侷限;或是經驗告訴我們這個知識有用,但好奇心卻讓我們保持懷疑。因此,除了從生活、工作與學習當中獲取足夠的經驗,保持高度好奇,讓我們能敏銳的捕捉「爭議點」,積極主動的對比不同觀點,進而探索未知的領域,更是高品質學習的關鍵所在!
在學習中,經驗保證你的基礎,好奇心則決定了天花板。
在回顧與反思時,也不忘運用「原理性思考」,思考知識的原理,瞭解它的結構與支柱,就能大幅度的降低我們需要「記憶」的部分,不需要記憶太多的內容就可以舉一反三,這對於提高「內容留存率」有極大的幫助。比方在學習法律時,首要的不是背誦法條,而是瞭解「立法目的」,法條是在立法當時的環境、時空背景、社會問題之下,所產生法律上的規範,從人、事、時、地、物等各方面,以法條加以規範,給社會大眾遵循的依據,但只要是文字必定有其侷限,法條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套用法條時應回歸本質,跳脫法條文字的框架,回歸該法條的立法目的,掌握該規範的核心為何,而不僅僅是以法條字句解釋社會行為。此即「原理性思考」的運用。

5.簡化原則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汲取我們需要的內容,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我們能用連小學生都能夠理解的語言重新詮釋知識,就表示已經成功的使自己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了該知識,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確立了牢固的聯繫。經過了這一步,我們會很清楚自己在哪些地方還有不足,自然而然的會進行下一步。
相反的,若沒有簡化所學的步驟,我們就只是收集了很多的「碎片化知識」,眾多碎片化知識間沒有連結,無法達到1+1>2的效果,反而還因為龐雜的知識讓1+1<2。因此,在這種錯誤的學習思維下,容易造成:
  • 學到空洞的結論,而非圓滿的邏輯。
  • 所做的簡化過程,刪除了最重要的推演環節。
  • 把多元化辯證分析變成一元化的立場總結。
  • 只是記住了表面的事實,沒有發現背後的原理。

讀後感

「費曼學習法」對我近年的行為影響極大,尤其在實踐「以教代學」之後所產生的重大改變,更讓我確信:這就是我想要的!
在之前舉辦講座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因輸出而學習到的各方知識及技巧,不是閉門造車可以比擬的。因為我需要將知識簡化成觀眾都能接受的語言,也需要更有架構、有系統的介紹給觀眾,因此,我不斷地思考我的講稿邏輯是否通順、前因後果是否有跳躍、語言是否夠精簡到位、是否能讓觀眾學以致用,在在都是進行系統化為內在知識的步驟。甚至,我也在此基礎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知識。
現在很多人有「學習焦慮」的狀況,時時刻刻都有大量、快速、碎片化的資料蜂擁而至,彷彿不跟上學習就落後他人,競爭力就不如他人,於是訂閱多個頻道、付費學習線上課程、下載無數個學習APP、參與投資理財講座...等,殊不知將這麼大量未經消化的資料塞入腦中,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團亂,無法學以致用,因為大腦無法將這些資料適當歸類、連結,所有單獨、碎片化的資料彼此互不相關,也許過不到一周就全忘光了。學習最怕囫圇吞棗,若為了提高輸入的量而拼命將資料塞進腦中,往往是貪多嚼不爛,可惜了這些資料以及我們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
在步調越來越快的今天,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果乃當務之急。「費曼學習法」讓我們學習如何學習,給我們一個很好學習指引,我認為不見得要將所有的步驟照單全收,畢竟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很難一體適用,因此我們可以只選取目前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依自己的時間與能力馬上實行,因為當中所有的步驟都不簡單,都是需要花時間靜下來思考、歸納、反思、對話。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問問自己

  1. 可否向自己承諾,每次學習時,都深入探求「為了什麼而學?」
  2. 樂於學習的我,有因為學習而改變什麼嗎?
  3. 若學習沒有改變我的思考、行為、技能,那麼我為什麼要學習?
喜愛分享、提供價值。 分享創業、企業經營大小事;分享閱讀的感想及樂趣;分享生活中的面面觀。 邀請你一同參與,並從中獲得價值與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