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戴上思考帽」這個象徵動作,刻意切換自己當下的狀態
說起來雖然我已經聽過「六頂思考帽」這個方法很久(超過20年以上),但一直沒讀過這本書,也沒運用過這個方法,也算是「那些錯覺以為自己已經讀過的經典」之一。(笑)
《六頂思考帽》作者是「水平思考之父」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他持續提倡「思考是一種技能」的觀念,他所創造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一詞已被收錄在《牛津英文辭典》中。著有73本相關書籍,包括《水平思考法》、
《六頂思考帽》,並創立了國際創造思考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eative Forum, ICF)推廣創意思考的方法。
- 白色思考帽:中立、客觀,代表思考過程中搜集證據、數字、訊息等中立客觀的事實與數字。
- 紅色思考帽:直覺、情感,代表思考過程中的感受、印象、直覺、好惡等,或者是品味、美感。
- 黃色思考帽:積極、正面,代表思考過程中的樂觀及建設性思考,研究機會之所在,可取之處。
- 黑色思考帽:謹慎、負面,代表思考過程中反思是否有困難與阻礙,考慮風險和潛在問題等因素。
- 綠色思考帽:創意、巧思,代表思考過程中的探索、創造、創新、以及可行性的多樣化這些問題。
- 藍色思考帽:指揮、控制,代表思考過程的控制與組織,冷靜地管理思考程序及步驟、總結與決策。
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自由取戴(例:讓我戴上白色思考帽來檢視我們已有的證據、我現在換上黃色思考帽來談談這個專案的利益…),隨時切換。在使用「六頂思考帽」進行思考時,切記一次只戴一頂帽子、一次只想一件事情。當戴上某種顏色的帽子時,就用該頂帽子的特性來思考。透過戴帽子的過程,可以使我們提醒自己轉換思維,讓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這種思考法對於團隊合作時的決策過程也特別有效,可將團體中未能對焦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共創,使溝通更有效率,團隊潛能發揮到極致。
我讀《六頂思考帽》三個心得
讀完之後,我的三個心得分別是:
心得1:招數(方法)與內力(知識)都很重要,但從成功的執行方法開始累積經驗比較容易
在讀完《六頂思考帽》之後,感想是這個方法簡單但有用,雖然一開始運用時未必純熟,但只要根據這個方法思考或進行討論,應該立即就會產生效果。所以,雖然累積知識與學習方法、技巧都對我們有益,但用對方法的效果會比較快,且在過程中發展出的經驗又會成為自己的獨有知識。
心得2:知道、理解但沒有實際運用的方法,就像收在櫥櫃裡的工具,有也等於沒有
如前所述,我早就知道「六頂思考帽」大致的邏輯與方法,但如果沒有去用,跟不知道也沒什麼差別。很多透過閱讀、上課學到的技巧亦可作如是觀,不用就完全沒用,等於白學。
心得3:察覺自己的偏好與習性,就可以刻意用相對的模式讓自己保持平衡
在
《六頂思考帽》書裡提到,六種思考模式中可以分成彼此對立/互補的三組:白色與紅色是相對的、黃色與黑色是相對、綠色與藍色是相對的,所以從察覺自己比較偏好哪些模式,就可以做出刻意的平衡,避免遺漏或偏差。
另外,讀完本書之後會採取的一個行動是:設計自己的「慣用思考工具箱」且實際運用
(這是我讀書會的分享簡報)
其他夥伴的選書
「閱讀接龍」另外三位成員由《逆思維》引發要讀的下一本書分別是:
Una:《改變提問,改變人生》
廷璋:《恐懼如何被操弄》
藍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三位夥伴分享的三本書,簡單記錄如下:
Una選的書《改變提問,改變人生》裡提出了「選擇地圖」的觀念,當事情出差錯、發生問題時,我們就像是處在交叉路口,我們面臨「主動選擇」與「被動回應」的選項,這時候「問自己什麼問題」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作者把路徑分成「學習者思維」或「批判者思維」兩類,「學習者思維」會帶你走向解題的康莊大道,但「批判者思維」則是引你陷入「批判者泥沼」。
其中「學習者思維」會提出的問題像是:
- 我想要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
- 怎麼做行得通?我可以學到什麼?
- 事實是什麼?我是怎麼假設的?
- 對方的想法與感受、期待是什麼?
- 我最好的選擇有哪些?有哪些可行性?
當提出「學習者問題」時,會產生的結果:
- 樂觀、有希望和更多可能性的情緒
- 心態:深思熟慮、好奇、創造力、彈性
- 雙贏、彼此連結、協作
而「批判者思維」則會問:
- 我怎麼會搞成這樣?
- 他們怎麼會搞成這樣?
- 這是誰的錯?
- 為什麼我都會碰到這種鳥事?
- 怎麼每個人都這麼蠢/煩?
- 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而提出「批判者問題」,則會有以下結果:
- 造成悲觀、消極和有壓力的情緒
- 心態:批判、被動回應、缺乏彈性
- 非贏即輸、防守或攻擊的想法與行為
假如你發現自己已經進入「批判者思維」,還有機會藉由「轉換式問題」來調整心態,像是:
- 我正在批判嗎?
- 這是我想要的感覺(或行為)嗎?
- 我更想要(想做)什麼?
- 如果情況維持不變,接下來會怎樣?
- 我還可以怎麼想這件事?
- 我願意轉換(想法/行為)嗎?
Una的心得是:
- 與過往一次和同事發生嚴重意見對立,但之後達成共識的經驗類比,的確問什麼問題就會產生對應的情緒與感受,只要轉換問題就可以轉換思緒
- 書裡還提出了「問題激盪」的方法,可以兩人一組,以30分鐘的時間一人持續拋問題一人紀錄,問的問題要關於1. 目標與目的 2. 必須是「我、我們」可以怎麼做(而非「他、他們」) 3. 盡可能問一些之前沒問過、沒想過的問題。Una會嘗試找朋友一起來進行試驗。
- 可以用「ABCD選擇法」來落實「選擇地圖」,指的是 Aware 察覺、Breathe 深呼吸、Curiosity 好奇心、Decide 決定 四個步驟
廷璋選的《恐懼如何被操弄》則談到,所謂的「恐懼文化」是因為宗教、政治或法律的目的,運用故事、時代比較、歷史演進、切換視角、選擇主體等,藉由解讀和敘事方式,或是斷章取義、不完整的引用或是利用資訊落差,嘗試造成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恐懼,進而達到影響人們的偏好與行為的目的。
廷璋的心得是:
- 不論是因為習慣和麻木所產生的「虛假的安全感」或是因為只是因為質疑他人的解讀而產生的直覺不信任,都不是應該有的反應。
- 大多數的恐懼不外乎是以下兩類:1. 是被營造的,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恐懼,或者是 2. 無可避免,無法改變的 ,簡單說就是「不必怕」或「怕也沒用」,所以就不要過度擔憂了
- 恐懼與安全是相對的,因為恐懼,才會凸顯一切如常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恐懼是安全的基石
而藍鑫在分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時,則是提到:
- 要辨識出自己生活裡所謂的「重力問題」(像重力存在一樣無法改變和避免的本質性問題),持續卡在這個錯誤的問題上無法解決它,還會覺得自己越努力越累且毫無效果。所以正確解決的方式應該是「接受它,嘗試從其他可行方式改善現況。」
- 在面對問題時要決定是停損呢,還是更加積極投入,是個大哉問
- 在嘗試為自己的人生做計畫(運用書裡有一個方法框架「奧德賽計畫」)時,發現會卡住的原因是因為「還不確定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很自然因為外在的眼光、過往的發展路徑、別人的期待…而以為自己已經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但深思之後,也許並非如此。
我選的下一本書
而接著《六頂思考帽》之後,引發我想讀的是
《論點思考》,本書作者內田和成曾任波士頓顧問公司資深副總裁兼董事以及日本代表。2006年獲選美國《顧問》(Consulting)雜誌「世界最具影響力的25位顧問之一」。
我想接著讀的原因是,《六頂思考帽》談的是思考的方法,也就是用好的方法解題,但問題在被解決之前,也要思考「這真的是正確的問題嗎?」以免尚未找對問題之前就急於解決,結果解決了「錯誤的問題」。
彼得.杜拉克曾說:「最嚴重的錯誤,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針對錯誤的問題作答。最危險的事情,就是提出錯誤的問題。」,
《論點思考》的主題就是如何設定論點、聚焦於真正問題,因此很適合接著往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