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場:閱讀接龍讀書會--分享三個心得、一個行動,帶出下一本書 - 起點書 《逆思維》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常覺得自己有種矛盾的個性:有些事會覺得維持規律、簡單、不變就好(例如喜歡吃的東西就是那幾樣),但對某些事卻又會想東試西試,玩些不一樣的玩法(例如穿著風格、收藏),而讀書會也屬於我常會想試試看不同玩法的領域。

為什麼閱讀要接龍

七月時讀了一本好書《逆思維》,書裡提到人們的思考、溝通有時會套用以下幾種模式進行:傳教士(宣揚理想)、檢察官(指出對方錯誤,贏得爭論)、政治人物(尋求支持與認同),但作者建議應該要加上「科學家」這種模式(透過實驗發現真相)的心態。在看這一段時我想「這個說法是不是就像《六頂思考帽》?有什麼差別嗎?」於是就想接下來也許可以找《六頂思考帽》來讀。這時候我突然想到—

「也許每個人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會引發他讀另一本書的念頭,如果來辦一場「從某本書開始的閱讀接龍」讀書會,參與者先共讀同一本書以及討論,然後各自選出一本“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引發我想讀的OO書“,然候在下一次聚會時分享自己選讀的書與心得,然後各自再選“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又引發我想讀的OO書“...(一直持續)」,就可以分享每個人讀書的不同脈絡和心得,也許會蠻好玩的。

(這時心裡的檢察官發言:這應該只適合本來就持續有閱讀習慣的人參加,招不到參與者的啦)。

在FB po了上面的想法之後,有三位朋友留言給我表示如果有要辦,他們想參加。既然有人想參與,那自然就二話不說,開始想「玩法」了:

初步把它叫做「閱讀接龍」讀書會,做法是:

1. 每位成員都閱讀「起點書 A」(就用《逆思維》當起點)

2. 第一次聚會:每位成員各分享10~15分鐘,包括以下內容:

  • 「起點書 《逆思維》」帶給自己三個最深刻的心得
  • 一個因為這本書引發的行為(一次性、長期行為均可)
  • 一本因為起點書引發自己會讀的書「接續書B」,以及說明理由

3. 會後每位成員各自閱讀自己的「接續書B」

4. 下一次聚會:成員就各自的「接續書B」分享10~15分鐘,包括:這本書帶給自己3最深刻的心得、1 個因為這本書引發的行為、1 本因為書B 引發自己會讀的書「接續書C」,以及說明理由

5. 重複上述步驟,持續進行

------------------------

raw-image

8/30進行了第一次聚會,我所分享的三個心得如下:

心得1. 改變從「已知」出發的思維與溝通模式

對於傳教士(宣揚理想)、檢察官(指出對方錯誤,贏得爭論)、政治人物(尋求支持與認同)、科學家(透過實驗發現真相)這四種角色模式,我覺得我比較擅長的是傳教士與科學家,比較不擅長的是檢察官與政治人物。我覺得原因是我比較內向的個性對於「人」比較沒有熱情,非常同意「世界上只有兩種事:一種是『關你屁事』,另一種是『關我屁事』」,所以一來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認同與否,也對於其他人的事無意批判。個性對行事風格起了蠻大的影響,未必純粹是思維模式。

另外,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都是從「已知」出發,但科學家則是要從「未知或假設自己未知」的角度出發,更需要有意識的在心態與思維刻意做出調整,不是件容易的事。

raw-image

心得2. 運用「動機式晤談」幫人改變

書裡提到「動機式晤談」協助他人改變行為的技巧:

  • 提出開放式問句
  • 傾聽,由對方的回應了解其想法與前提,適度提供其不同觀點與資訊(反應式傾聽)
  • 提醒對方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尊重其意願,並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與能力
  • 幫助對方有效地執行改變--詢問他們的計劃和接下來的步驟

讀到這段時發現也是我在「大叔出租」時常用的做法(雖然不是從書裡學來,是自己養成的模式),讀書會裡我分享了有一次跟一位20多歲的年輕朋友談話的經驗:他因為和父親就某件事陷入溝通僵局,所以想找個年紀大的大叔問問看該怎麼辦(據說他父親年紀和我差不多),談完之後,他說他會照他父親期望的作法去試試看,然後說「好奇怪,為什麼跟你談過之後,我就接受了原本我父親希望我去做的事呢?明明我是第一次跟你談話,好怪!」,原因不奇怪,就是「動機式晤談」的威力。

raw-image

心得3. 評斷自己不要過猶不及

我覺得《逆思維》書中有蠻多部份在談「如何適當地評價自己」,包括

  • 「愚蠢山」效應:知道自己何時處在自信過度的狀態。
  • 冒牌者症候群:知道自己值得被肯定
  • 評判自己 vs 評判自己的作品:不要因為表現好壞而全盤否定自己
  • 計畫、成果與自我身份認同的關係:不會因為一件事就決定人生成敗
  • 承諾升級(恆毅力)與沈沒成本的拿捏: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
  • 辨識出「過時的最佳典範」 :不要沈溺在過往的成功與當年勇
raw-image
raw-image

這也提醒我要以更長遠的角度去看自己,抱持「成長思維」而非「定型思維」,不是只看一時的成敗得失。當然,判斷、取捨的拿捏也許是其中最難的功課。

讀完之後,引發我要進行的一個行為是:每天對自己的「主動式提問」,也就是設定一些每天要問自己「我今天有沒有盡全力去做OOOO」的問題,每晚問自己一次。

前面提到,從這本《逆思維》,引發我要讀的書是《六頂思考帽》,但其實我還把作者亞當格蘭特的另一本書《反叛》也找來讀了(笑)

也分享一下「閱讀接龍」另外三位成員被《逆思維》引發要讀的下一本書:


除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我已經讀過之外,另兩本應該是我過往不會特別讀到的書,因此相當期待下一次聚會 :)

#閱讀接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2.1K會員
221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Thumbnail
這幾天我讀完了一本書,叫做《逆思維》。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很好奇,想知道作者要傳達什麼樣的思想。讀了之後,我發現逆思維並不是要我們反其道而行,而是要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不要固執己見,而是要嘗試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許就會發現新的答案。
Thumbnail
這幾天我讀完了一本書,叫做《逆思維》。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很好奇,想知道作者要傳達什麼樣的思想。讀了之後,我發現逆思維並不是要我們反其道而行,而是要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不要固執己見,而是要嘗試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許就會發現新的答案。
Thumbnail
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籍,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十本好書,包括四個面向。
Thumbnail
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籍,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十本好書,包括四個面向。
Thumbnail
在買書時,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書名感覺「有趣」就這樣 很好奇這本書它在說什麼,它想說什麼? 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它,對過去比較少接觸這類型書的我來說,第一次看時覺得有點疲憊...需要花點時間去吸收它裡面的內容資訊;在閱讀的同時,幾乎是每一個章節段落,就會因為它而開始回想,我是不是這樣?平常有...
Thumbnail
在買書時,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書名感覺「有趣」就這樣 很好奇這本書它在說什麼,它想說什麼? 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它,對過去比較少接觸這類型書的我來說,第一次看時覺得有點疲憊...需要花點時間去吸收它裡面的內容資訊;在閱讀的同時,幾乎是每一個章節段落,就會因為它而開始回想,我是不是這樣?平常有...
Thumbnail
「閱讀接龍」讀書會第一場《逆思維》、第二場《六頂思考帽》後,第三本我接著讀的是《論點思考》,主旨是:解題前必須找到「真正的問題」、「真正該解答的問題」。彼得杜拉克的名言「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若問題設定錯誤,極大可能讓組織把資源投入無用的領域,這也是常見的謬誤。
Thumbnail
「閱讀接龍」讀書會第一場《逆思維》、第二場《六頂思考帽》後,第三本我接著讀的是《論點思考》,主旨是:解題前必須找到「真正的問題」、「真正該解答的問題」。彼得杜拉克的名言「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若問題設定錯誤,極大可能讓組織把資源投入無用的領域,這也是常見的謬誤。
Thumbnail
經過第一次「閱讀接龍」讀書會,接在《逆思維》之後我要讀的是《六頂思考帽》,說起來雖然已經聽過「六頂思考帽」超過20年以上,但一直沒讀過書,也沒運用過這個方法,算是「那些錯覺自己已經讀過的經典」之一。既然《逆思維》教我們「用不同的思維看問題」,接著來讀「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思考帽」感覺很合適
Thumbnail
經過第一次「閱讀接龍」讀書會,接在《逆思維》之後我要讀的是《六頂思考帽》,說起來雖然已經聽過「六頂思考帽」超過20年以上,但一直沒讀過書,也沒運用過這個方法,算是「那些錯覺自己已經讀過的經典」之一。既然《逆思維》教我們「用不同的思維看問題」,接著來讀「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思考帽」感覺很合適
Thumbnail
也許每個人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會引發他讀另一本書的念頭,若來辦一場「從某本書開始的閱讀接龍」讀書會,參與者先共讀同一本書以及討論,然後各自選出一本“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引發我想讀的OO書“,然候在下一次聚會時分享自己選讀的書與心得,然後各自再選“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又引發我想讀的OO書“...(一直持續)
Thumbnail
也許每個人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會引發他讀另一本書的念頭,若來辦一場「從某本書開始的閱讀接龍」讀書會,參與者先共讀同一本書以及討論,然後各自選出一本“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引發我想讀的OO書“,然候在下一次聚會時分享自己選讀的書與心得,然後各自再選“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又引發我想讀的OO書“...(一直持續)
Thumbnail
這本《逆思維》從書名來看,可能會聯想到逆向思考之類的。但從原文書名來看,很好理解,就是「再次思考、重新思考」的意思。不是推翻原來的思考、也不是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再重新思考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可能保有原來的觀點。
Thumbnail
這本《逆思維》從書名來看,可能會聯想到逆向思考之類的。但從原文書名來看,很好理解,就是「再次思考、重新思考」的意思。不是推翻原來的思考、也不是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再重新思考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可能保有原來的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