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報導對象在意的,往往不是記者寫的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記者太過份了,為什麼整篇專題報導探討大學增設學士後系科,沒有訪問我們學校,我們可是第一批設學士後XX系的大學吔!為什麼製表放有設這個學士後系科的大學,把我們學校放後面,不是排在第一個?」
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因為曾從事過記者工作,被學校主事者叫去詢問,該如何向這名記者提出抗議,或者要求平衡報導、澄清報導內容?
主事者會這麼在意,因為自認是最早向教育提出申請設立這個學士後系科的建議者,學校也是第一批申請成功者,他認為這些前因後果教育部資料應該很清楚,為什麼記者沒有問沒有寫?
朋友苦惱地說,她看整篇報導,統計資料來自教育部,設學士後系科大學名單,記者大概也是按照資料直接抄過來,原始資料不是按申請設立順序,記者通常不會想到要按申請先後順序列出來。
再者,記者利用採訪空餘時間構思及採訪假日專題報導,時間有限之下,不可能採訪完名單上所有大學,頂多是公立、私立大學各挑兩所,沒有被記者挑中很正常。

所幸朋友發現主事者根本不想聽的專業看法,只是一股惱要把面臨其他學校搶食招生市場壓力及不滿宣洩出來,不想在當事人不理性之下反駁什麼,只虛應故事允諾「會去了解看看。」

我跟朋友皆從事過記者工作,我們非常清楚,有時候被採訪對象或被報導對象在意的,根本就不是記者寫的重點,可能只是其中幾句與本身有關的描述,其實,放大逐字去解釋報導內容或過度揣測記者下筆心態,不太有意義。

當然,也肯定朋友不去反駁主事者的明智決定,主事者並不想聽真相,只想尋求共鳴,若無法違背良心跟著大罵記者,像她這樣不要多言是對的,免得被主事者覺得「吃裡扒外」,沒有同仇敵愾。

讀者們在傳統報紙假日版面常會看到專題報導,那是因為假日通常僅一半記者上班,報紙版面若無廣告,和平日一樣多,為了豐富版面,會要求記者將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人物、事件、問題、社會現象等規劃成專題報導,深入又有系統地報導發展脈絡、影響性,讓讀者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大致說來,記者進行專題報導步驟為:確認報導主題、切割報導角度、深度採訪、歸類報導素材,撰寫成系列報導或主稿加配稿、分析稿的一套專題報導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40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使用的是台糖安心豚的雪花豬,喜愛九層塔氣味的我點九層塔+雪花豬,新鮮的雪花豬煎過後夾在蛋餅裡,佐上九層塔香氣,及蛋餅上淋著香而有味卻不會太鹹的醬汁,太美味了!
「啊!這是英敬現在公開生活的樣子。」仍在意著10多天前臉書回應文被刪的素華,看著電視上英敬侃侃而談模樣,腦中浮現這句話。 2016年5月23日,素華吃完晚飯,胡亂轉動電視
店裡掛著顏色漂亮的布,中間是煮麵區,大約10個位置繞著煮麵區,日式拉麵小店加上南洋風,一如它店裡所賣的壽喜牛、豬腱肉、燉雞腿、去殼鮮蝦四種麵。
是不是從大二到英敬延畢一年至當兵,瞞著全班交往4年多的「秘密生活」,他希望一直是秘密?不應該讓別人知道的秘密。諾貝爾文學家馬奎斯說:「每個人都有三種生活:公開生活、私人生活,以及秘密生活。」 在許多人尚搞不清楚臉書隱私設定時,臉書算是公開生活吧!透過搜尋功能,多年不見國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成
因為被警總教訓過、念過軍校、作弊上大學,朱延平把這些人生經歷融進電影中,在搞笑中捉住這些場景及人物精髓,博得觀眾發出會心之笑。
不同職場會養成不同職業病,職場前半段,從事記者工作,習慣單打獨鬥,遇到新聞事件馬上處理,由於是在日報工作,習慣今日事今日畢,工作以日作為循環單位,自然養成速戰速決習慣。
使用的是台糖安心豚的雪花豬,喜愛九層塔氣味的我點九層塔+雪花豬,新鮮的雪花豬煎過後夾在蛋餅裡,佐上九層塔香氣,及蛋餅上淋著香而有味卻不會太鹹的醬汁,太美味了!
「啊!這是英敬現在公開生活的樣子。」仍在意著10多天前臉書回應文被刪的素華,看著電視上英敬侃侃而談模樣,腦中浮現這句話。 2016年5月23日,素華吃完晚飯,胡亂轉動電視
店裡掛著顏色漂亮的布,中間是煮麵區,大約10個位置繞著煮麵區,日式拉麵小店加上南洋風,一如它店裡所賣的壽喜牛、豬腱肉、燉雞腿、去殼鮮蝦四種麵。
是不是從大二到英敬延畢一年至當兵,瞞著全班交往4年多的「秘密生活」,他希望一直是秘密?不應該讓別人知道的秘密。諾貝爾文學家馬奎斯說:「每個人都有三種生活:公開生活、私人生活,以及秘密生活。」 在許多人尚搞不清楚臉書隱私設定時,臉書算是公開生活吧!透過搜尋功能,多年不見國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成
因為被警總教訓過、念過軍校、作弊上大學,朱延平把這些人生經歷融進電影中,在搞笑中捉住這些場景及人物精髓,博得觀眾發出會心之笑。
不同職場會養成不同職業病,職場前半段,從事記者工作,習慣單打獨鬥,遇到新聞事件馬上處理,由於是在日報工作,習慣今日事今日畢,工作以日作為循環單位,自然養成速戰速決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在大學的諮詢現場裡,少有大一就來預約諮詢的,一則因為他們才剛踏入校園,對於可用的資源還沒有那麼瞭解;再則因為他們距離畢業就職或深造的規劃還很遠,也不急著在一進學校就煩惱,但她不一樣,大一上學期開學不久,她就進入了諮詢室......。 老師,我只是因為高中時喜歡而選擇了OO系,但入學後上了幾堂課,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在大學的諮詢現場裡,少有大一就來預約諮詢的,一則因為他們才剛踏入校園,對於可用的資源還沒有那麼瞭解;再則因為他們距離畢業就職或深造的規劃還很遠,也不急著在一進學校就煩惱,但她不一樣,大一上學期開學不久,她就進入了諮詢室......。 老師,我只是因為高中時喜歡而選擇了OO系,但入學後上了幾堂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