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方法》#19 調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乾洗,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是想解決雙方矛盾的,一不小心卻成了「挑撥離間」,最後弄得「兩頭不是人」。躬身入局,結果「深陷漩渦」,這種事情在調解別人的矛盾時一點都不罕見。
如果你看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就知道「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作「課題分離」: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僅此而已。

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乾洗,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你可能會問:「我作為家長,難道眼睜睜看著孩子不好好學習嗎?」肯定不是,課題分離並不是要放任孩子不管。家長當然可以幫助孩子,給他教育資源;也可以影響孩子,對他言傳身教。但要是家長強行干涉孩子的學習,甚至讓他為你而學,那孩子便會欺騙,甚至報復家長。
當然,也有很多矛盾確實是我們的課題。比如,對於一位男士來說,家中的婆媳矛盾就是無可回避的課題。這樣的矛盾應該怎麼處理呢?

1. 不是解扣,而是補網

在我的生活經驗裡,成年人若是起了衝突,想要通過「解扣」來恢復原狀基本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摔碎了一個花瓶,勉強可以修修補補,但也就是糊弄遠處的人,從近處看,花瓶還是滿身裂紋。
這是不是意味著,調解矛盾本身就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呢?其實不是。我們可以用「補網」的思路去解決矛盾。
「補網」的意思是,你作為網絡中心,只要加固好你自己和矛盾雙方的關係,就能保證他們不從網絡上脫離。還是婆媳矛盾的例子,「補網」的思路不是衝上去兩邊勸和,而是分別加固你與妻子、你與母親的關係。
現實中,只要你與她們的關係足夠好,婆媳關係就不會壞到哪裡去,因為她們雙方都要顧及作為中心節點的你的感受。至於她們能不能和好如初,回到上述關於課題分離的討論 —— 這是母親和媳婦需要解決的課題,你就別摻和進去了。
讓我們從課題分離的視角,來看看出現回避不了的矛盾時,補網的具體方法有哪些。

根據下述公式,我們一個個介紹:
調解矛盾 = 處理情緒 + 重建目標 + 最小改善

2. 調解矛盾

■ 動作一:處理情緒
矛盾之所以會產生,其實是因為眼下雙方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跟他們去講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作為調解者,我們首先要處理矛盾雙方的情緒問題。情緒被消化乾淨後,致使矛盾產生的真實原因才會暴露出來。
首先要引導對方盡可能地傾訴,先讓對方說痛快了,甚至說累了,這是溝通的起點。深陷情緒風暴的當事人,特別需要這種「被瞭解」的感覺。
其次要接納對方的情緒,這是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讓他覺得你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這個問題的。
最後要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製造「認知失調」。簡言之,就是把對方的情緒徹底掀翻在地上,告訴他這個情緒沒有價值。這個片刻是一個黃金干預點,就是雙方溝通的切入點。
認知失調或許比較難懂,我們來舉一個案例來說明。
例如:小王跟小楊在鬧脾氣,吵得不可開交,導致晚上的會議,小王不想出席參與。
你可以跟小王這麼說:「今天晚上的活動,你說你堅決不去,我覺得你是不想跟我一塊兒吃飯吧?」
對小王來說,這就是一個「認知失調」。他在停頓片刻後肯定會極力否認:「不是這麼回事。」而這時候接下去說的話,小王就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傾聽。這就像電影中氣勢恢宏的大場面開始前,都會有一個平靜的空鏡頭來調動觀眾的注意力 —— 正是領導給小王植入一個新想法的好契機。
此外,我們要特別注意兩個事項。
  • 首先,為避免情緒升級,溝通過程中盡可能不要評價另外一個當事人。
  • 其次,製造「認知失調」不是全盤否定對方,而是指出對方認知裡的一個盲區。
還是剛才的例子,領導說「你是不想跟我一塊兒吃飯吧」,指出的正是小王考慮欠妥的地方 —— 「腦子裡只有跟小楊的矛盾,忽略了一起去出席活動的,除了小楊,還有我,還有別人。」
■ 動作二:重建目標

趁著對方在「認知失調」後短暫的「空白期」,我們要在他的頭腦裡植入一個新東西。
這是調解矛盾時可以採用的第二個動作:重建目標
人處於衝突中時,通常會把關係感受作為第一目標:「我要公道,要對方給我道歉。」這顯然是他尚未走出情緒的反應。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找到真正的目標。
在上文的例子中,小王非要小楊給他賠禮道歉。你作為領導,在調解過程中可以這樣說:「好,咱們做個假設,假設現在小楊已經給你賠禮道歉了,不就是5秒鐘的事嘛,現在,這5秒鐘過去了,你想要什麼?」
這就是把小楊從「讓對方道歉」的固執想法中拽出來,重新建立目標的過程。
「那你覺得小楊這個人是好是壞,跟你原來的目標有關係嗎?」大概率沒啥關係。「那按照你這個目標,你願意陷在處理復雜人際關係裡面嗎?」問到這裡,大部分人就會意識到,自己不願意,也不應該這麼做。
這個環節我們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重建目標上,幫助對方盡快從衝突中脫身出來。
■ 動作三:最小改善
至此,對方很可能已經慢慢恢復理智了。但請注意,這並不是「補網」的全部。我們還要再「打個結」,把衝突的網眼真正補住。
我們在上個環節通過一連串的提問,幫助對方重新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但是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個目標往往遙遠深邃,在某種意義上堪稱終極目標,對一個人消化眼前的情緒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這時候,我們可以為對方設計一個最小化的改善動作,方便他立即投入行動。這樣就能把對方送回原來的軌道。
沒錯,我們設計最小化改善動作,是為了讓對方回歸正常的工作、生活狀態。所以,一定不能把對方的注意力再拉回矛盾衝突之中,比如這樣回復:「你看,這目標也找到了,對吧?咱胸懷大志,回去吧,跟小楊和好吧。」對方就很難從矛盾的漩渦中抽身了。
正確的做法其實很簡單。你可以說:「小楊,正好我手頭有個項目,需要處理一個文件。這件事你最拿手,要不這兩天你幫我一下吧?」小楊就會全身心地撲在眼前的工作上,回到行動的狀態。
如果對方制定的計劃和你的想法沒有實質上的矛盾,鼓勵他盡快行動就可以了。對方會因此更有掌控感,更積極地投入行動。

3. 小結

  • 調解矛盾不是解扣,而是補網;以自己為中心節點去修補你的社會網絡。而且,在調解矛盾之前,你要真正做到課題分離。
  • 調解矛盾的過程,也是幫助對方回歸正常生活軌道的過程。要先處理對方的情緒,給他製造一個認知失調。對方會在這個空隙中,從鬧矛盾的情緒和狀態里走出來。
  • 緊接著,幫助對方重建目標,為他設定一些最小化的、可以立即啓動的改善動作。這些都有益於對方進入平和、積極的新階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3會員
242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道歉的終極奧義不是承認「我錯了」,而是承認「你是對的」。重要的不是為過去的行為道歉,而是要向對方承諾一個面向未來的増量。 道歉要分步驟進行: 先完全接受對方的情緒,肯定他感受的合理性,把這件事給關閉掉; 然後告訴對方你打算怎麼辦,將目光轉移到未來上。 最後上個請教,上個小禮物,把雙方的關係往前推進
記住「會議主持人就是牧羊人」的意象,鞭策所有的與會者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會議目標。 可以用一些非語言的方式向與會者傳遞信號。方法包括:設計場地、設計時間、設計環境、設計規則。如果你善於舉一反三,你會發現,這些行為設計適用於職場的方方面面。 要對會議全程控場,方法包括:會前積極跑動,開場自我賦能,會中敢於
1. 績效面談不是蓋棺論定,而是開啓未來。你要代表組織,盡可能地增強與下屬之間的透明度,擴大對未來發展的共識。 2. 作績效面談,要從時間、空間和談話內容上去營造正式感。在設計談話的時候,實際的績效分數只是個「腳手架」,重要的是,你要給到下屬精確的反饋和要求。 3. 績效面談是帶團隊的關鍵時刻。
展示領導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 —— 珍妮弗·康維勒 我能批評一個人,意味著我對他負有管理責任,也有相應的權力。 比如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但如果我們對他沒有管理權,也擔負不了管理責任呢?比如,下屬對領導、客戶對甲方、同事對平級?在這種關係中展開建設性衝突,其實就不是發起批評
1. 批評不是要讓對方認識到錯誤,而是要讓他做出正確的行為。 2. 批評可以分解為5個動作,分別是控制環境、定義問題、刷新動作、設定反饋點、完成重啓。 3. 記住「下拉、刷新」這個意象,批評就是要把錯誤的行為覆蓋掉,讓新的局面呈現出來一你可以在職場或者家庭里推行-個小創新一把「刷新」作為溝通的一個暗
關於安慰的溝通,要洞察情緒,但不要情緒化。安慰者要能起脫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開放性和建設性。 輕度介入:當判斷對方需要安慰時,你才提供安慰。提供支持不是干預進去,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情緒或者經驗上的支持供對方選擇。 當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時,也要帶著同理心去面對別人到位或者不到位的表達,及時
道歉的終極奧義不是承認「我錯了」,而是承認「你是對的」。重要的不是為過去的行為道歉,而是要向對方承諾一個面向未來的増量。 道歉要分步驟進行: 先完全接受對方的情緒,肯定他感受的合理性,把這件事給關閉掉; 然後告訴對方你打算怎麼辦,將目光轉移到未來上。 最後上個請教,上個小禮物,把雙方的關係往前推進
記住「會議主持人就是牧羊人」的意象,鞭策所有的與會者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會議目標。 可以用一些非語言的方式向與會者傳遞信號。方法包括:設計場地、設計時間、設計環境、設計規則。如果你善於舉一反三,你會發現,這些行為設計適用於職場的方方面面。 要對會議全程控場,方法包括:會前積極跑動,開場自我賦能,會中敢於
1. 績效面談不是蓋棺論定,而是開啓未來。你要代表組織,盡可能地增強與下屬之間的透明度,擴大對未來發展的共識。 2. 作績效面談,要從時間、空間和談話內容上去營造正式感。在設計談話的時候,實際的績效分數只是個「腳手架」,重要的是,你要給到下屬精確的反饋和要求。 3. 績效面談是帶團隊的關鍵時刻。
展示領導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 —— 珍妮弗·康維勒 我能批評一個人,意味著我對他負有管理責任,也有相應的權力。 比如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但如果我們對他沒有管理權,也擔負不了管理責任呢?比如,下屬對領導、客戶對甲方、同事對平級?在這種關係中展開建設性衝突,其實就不是發起批評
1. 批評不是要讓對方認識到錯誤,而是要讓他做出正確的行為。 2. 批評可以分解為5個動作,分別是控制環境、定義問題、刷新動作、設定反饋點、完成重啓。 3. 記住「下拉、刷新」這個意象,批評就是要把錯誤的行為覆蓋掉,讓新的局面呈現出來一你可以在職場或者家庭里推行-個小創新一把「刷新」作為溝通的一個暗
關於安慰的溝通,要洞察情緒,但不要情緒化。安慰者要能起脫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開放性和建設性。 輕度介入:當判斷對方需要安慰時,你才提供安慰。提供支持不是干預進去,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情緒或者經驗上的支持供對方選擇。 當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時,也要帶著同理心去面對別人到位或者不到位的表達,及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需要在團體認同和個人獨立性之間保持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悟悟與心得,以及如何經營關係存款,維持關係平衡。通過故事和觀察,讓讀者深入思考自身的人際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踐的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談如何在堅持自我與尊重父母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會面臨的挑戰,也是家庭關係中常見的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協商技巧可以幫助你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平衡。
Thumbnail
有一個論點是,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而是顯形劑……也有一個論點是,威權式管教不是這個家長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是他種種不安憂慮表現在對孩子的控制慾上。 這兩個論點都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關於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這個論點,它強調了夫妻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外遇發生的根源,而外遇
Thumbnail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保持冷靜和有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透過本文章一起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並利用4個步驟找出共同目標和合作方案。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被孩子們的爭吵聲喚醒,心中不禁感嘆:為何他們不能和平相處? 我們通常視爭吵為負面事件,卻忽略了其中的成長機會,從每次衝突中,孩子學習溝通、理解與共處,父母的角色是關鍵。 本文探討如何引導兄弟姐妹走出爭執的陰霾,達成理解與和諧,閱讀全文,快來看看如何讓家庭變得更溫馨吧! 從爭吵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需要在團體認同和個人獨立性之間保持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悟悟與心得,以及如何經營關係存款,維持關係平衡。通過故事和觀察,讓讀者深入思考自身的人際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踐的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談如何在堅持自我與尊重父母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會面臨的挑戰,也是家庭關係中常見的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協商技巧可以幫助你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平衡。
Thumbnail
有一個論點是,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而是顯形劑……也有一個論點是,威權式管教不是這個家長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是他種種不安憂慮表現在對孩子的控制慾上。 這兩個論點都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關於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這個論點,它強調了夫妻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外遇發生的根源,而外遇
Thumbnail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保持冷靜和有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透過本文章一起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並利用4個步驟找出共同目標和合作方案。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被孩子們的爭吵聲喚醒,心中不禁感嘆:為何他們不能和平相處? 我們通常視爭吵為負面事件,卻忽略了其中的成長機會,從每次衝突中,孩子學習溝通、理解與共處,父母的角色是關鍵。 本文探討如何引導兄弟姐妹走出爭執的陰霾,達成理解與和諧,閱讀全文,快來看看如何讓家庭變得更溫馨吧! 從爭吵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