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比如失戀(事件)了,覺得傷心難過(情緒),然後就覺得自己很軟弱無助(解讀有情緒的自己)。
孩子不寫功課(事件),媽媽生氣責備(情緒),之後又覺得自己不該這麼生氣而自責(解讀有情緒的自己)。
這時候如果可以幫助當事人「重新框架」,讓他看見自己背後的動機,「原來是擔心孩子不寫功課被老師責備會心疼。」看見那個深愛孩子的自己,就可以降低自責的情緒。
幸福三元素 ─ 歸屬感、價值感、希望感
歸屬感,一個人跟別人的正向連結
*覺得被關心理解
*擁有可以信任的對象
*策略一:專注的傾聽
*策略二:同理的回應
不管是在公司的上班族,或是在學校的孩子,在家的全職媽媽。在群體裡、同儕、親友中,有沒有人可以傾聽、回應你的需求?讓你覺得被關心理解?面對困難時會想到他,在他面前,你可以放鬆真誠地分享生活,不用擔心被評價。想一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可以讓你找到歸屬感。而我們當父母的有提供給孩子這樣的歸屬感嗎?
價值感,一個人跟自己的關係
*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是有用的
*獲得具體的鼓勵
*覺得自己是被信任的
*知道自己會做哪些事情
在生活中,可以怎麼樣幫助他人有價值感?讓對方看見自己是有努力的、有價值的。有時候直接給對方建議跟方法,會讓對方感覺自己做不好、沒用。尤其父母一直幫孩子做事,會剝奪他的價值感。能不能讓孩子跟我們互動後,更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呢?
這部分可以用正向聚焦,讓對方看見自己擁有的優點。
希望感,一個人與未來的關係
*對未來抱持正向的期待
*逐漸被現實感所取代
*「無所謂」通常意味著長期的挫折
當孩子常說:「無所謂。」表示已經放棄,不想努力。這時候就要好,奇他發生了甚麼事,從甚麼時候開始他有這樣的感覺。
要如何提供希望感?彼此在互動後,可以讓對方有行動的勇氣嗎?他知道如何行動嗎?
這是第四堂課的課堂筆記,擷取重點,保留老師的分享與互動過程,讓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親自體驗課程。
真心推薦胡展誥心理師的演講與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