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故事啦,我又沒有碰過戰爭~」問起惠姐的過去,她總說自己沒什麼;我們也在想,「故事」到底代表什麼呢?怎麼樣才算故事呢?有誰的故事比較值得被訴說嗎?
二十多歲的惠姐很快地步入婚姻,卻不知接下來是七年的破碎;婚後先生每天喝酒,喝醉就顛顛倒倒,拿起家裡的東西來摔。夜裡,惠姐吞了安眠藥,想解決眼前的痛苦;在醫院醒來時,婆婆說,你花了我4000元。
情況時好時壞,惠姐形容自己就像金絲雀,被關在籠子裡。孩子出生後,惠姐不敢再尋死,但先生酗酒的情況沒有結束,惠姐每天躲在桌子底下,假裝自己不在家,先生找不到她,就去找女兒發洩情緒;惠姐出來跟他吵架,先生就出手推人。即使到半夜,整家人都已經筋疲力盡,先生還是一直說酒話,惶惶不安,惠姐找不到安心的角落入睡。
經濟要靠丈夫,不敢離婚的惠姐,每天抱著女兒躲在警察局;「有一天冒著雨跑去警局,真的不曉得臉上是淚水還是雨水。」惠姐說。恐懼重重地壓在身上,此時的心神如線脆弱,明明愛著女兒,但當女兒像同齡孩子一樣吵鬧,惠姐發現自己的怒氣越來越無法克制。最後,惠姐鼓起勇氣搬了出去,賣掉一起住過的房子,給了先生一部分,先生才終於簽字離婚。離婚後,惠姐去應徵了房務工作,一天掃13間客房,帶著7歲大的女兒,穩住生活。
在辛苦的日子裡,惠姐遇見了相差21歲的知己,雖然彼此沒有結婚,卻對母女倆的照顧無微不至,惠姐形容,從此是三十五年幸福快樂的日子。人的老化終究沒辦法避免。35年過去,他們被迫分開。知己寫的毛筆字,女兒把它裱了一萬多塊的框,放進生活的場景。
其實,重要的事,惠姐都好好地珍藏在腦海裡。因為華哥介紹,惠姐來到畫室,在整理經驗的創作課裡,惠姐逐漸把存放在深處的回憶釋放出來,大家對她畫裡的故事充滿好奇,惠姐才發現原來別人也會覺得這些值得被聆聽,於是越來越常把這些記憶拿出來看一看、說一說;記憶被擦亮的同時,生活好像也變得自在而明亮。
想起童年,喜歡幫鄰居同學寫作業,換一毛錢去雜貨店買糖吃;年輕的時候,喜歡穿上漂亮的鞋,去舞廳跳舞,和眼神帶電的初戀男友相識,青春充滿金柑糖的甜味。「以前也沒有覺得是要去交朋友,小時候就是好喜歡跳舞,喜歡那種感覺,到高中的時候,開始覺得跳舞的時候可以做自己。」惠姐笑得眉眼彎彎。
第一次去舞廳,是姊姊帶去的。國中的時候,20幾歲的姊姊已經結了婚,帶惠姐看見外面的世界。一年一年過去,高中畢業的惠姐發現,自己身在7個女兒、2個兒子的家裡,母親沒有餘力顧到每個孩子;早點成家,好像才有人疼。我們好像探到一點邊,聊起家庭和自由的矛盾,很多人都有,但不一定覺察到的矛盾。
有人說,幸福是被比較的,畫室裡,大家聽著彼此的故事,沒有誰比誰幸福,也沒有誰比誰悲慘。但比起剛來的時候,惠姐的話似乎更多了一點,好幾次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對陪伴者的親子關係開始會感到好奇,有時到處串串門子,有時畫著畫著就哼起了歌。原來不用和別人比較,自己珍視的東西,就是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