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發布後隔日將轉 Premium文章,若有興趣請追蹤把握免費閱讀機會!
這周想和大家分享的書籍是<我用LinkedIn找到國外高薪工作>,LinkedIn 是全球最大的商務社群網站,可以將其想成商務版本的臉書,會員遍及200多個國家,截至2021年,會員人數已高達7.4億人,其中台灣地區也有250萬人擁有LinkedIn帳號。
過去一兩年因疫情關係,遠距工作的風潮漸被開啟,有更多機會能在台灣做國外工作,也因此LinkedIn對個人來說,便是絕佳的個人品牌發展平台,能在上面尋找各樣職缺機會以及與不同企業員工進行連結,以Eddy個人經驗來說,更是在 LinkedIn 上找到全球前五大藥廠-默克(Merck & Co.)的實習機會。
因此本文將聚焦在以下三點和大家分享,探討該如何善用 LinkedIn這樣的平台:
LinkedIn 提供了相當豐富的介面功能,來協助用戶完善自身的檔案,因此個人頁面中,便會被要求填寫如工作經歷、教育背景、資格認證等欄位,每當填寫完一項內容後,檔案進度條就會隨之增加。
當欄位都填寫完畢,就能達到所謂的“無懈可擊”(完成度100%),不僅可以幫助他人更了解你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被搜索的排名,增加曝光喔。
另外,在書中也特別提到,其中幾個欄位是格外需要特別注意的,包含:
不僅完成度會影響搜尋結果,另一方面,書中許多人力資源專家也不斷提及,若能在個人檔案內容中埋下更多和該職缺相關的關鍵字,也會大大提升被他們看見和邀請的可能性。
因此也建議求職者,可以先針對所想投遞的職缺,了解目前在職人士是如何撰寫他們的LinkedIn檔案,再進行修改就更易讓HR認為你是合適的人選。
若不曉得如何提升 LinkedIn 完整度,歡迎參考 Eddy 的 Linkedn 帳號: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六度分隔」的概念?其來自於 1960 年代末期的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的實驗,主要是探討一個人若希望寄信給世界另一頭的陌生人,中間需透過幾個人來進行傳遞才能成功?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的人只需透過五、六個人便可完成任務。
企業尋找人才比起主動從外部投履歷,通常更相信業內人士或公司職員的推薦,也因此求職若能找到關鍵人士幫忙推薦是很有用的,而LinkedIn就可以很好地進行協助,在LinkedIn與他人的關係會區分成:
因此當你投遞特定職缺或公司時,不妨先搜尋看看該職缺的公司員工,看是否有共同的好友?若沒共同好友,也可以如「六度分隔」所提的,透過請朋友找他朋友的朋友,而能更進一步串聯到關鍵利害人,並主動傳訊息給對方毛遂自薦。
縱使無法請對方直接內部推薦,但就算只是單純聊聊,了解更多公司或職缺訊息,透過這樣的做法,都能幫助求職者加強履歷關鍵字和面談方向,進而提升入職機率喔!
正如我們開頭所提的,LInkedin本質就是商業社群網站!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多發文,積極經營我們的社群專業形象,讓企業主尋找人才時,更容易覺得我們是合適的對象,另外也可以主動出擊,包含了:
LinkedIn目前有上千家公司的人資在上面尋找合適的人才,並釋出數以萬計的職缺,因此當求職者看見合適的職缺機會,不妨可以修改個人檔案後,主動進行投遞。甚至也可以於事前先找關鍵人員聊聊,提升面試機會。
另一方面,<我用LinkedIn找到國外高薪工作>,也建議求職者可以加入相關的社團並多分享該領域文章,除了有機會認識更多該領域人士外,也能得到更多相關產業新知和趨勢,對於求職能更加有利。
此外,也建議求職者除了LinkedIn上的個人檔案介紹外,也不妨另外針對渴望的公司設計更專業的求職履歷,畢竟LinkedIn主要還是以與他人建立連結為主,故可能會放過多沒必要經驗、專案內容,因此會建議另外做一版專業履歷,申請職缺時一併附上。
科技是個很美妙又麻煩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更多機會,但也可能讓我們分心無法聚焦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也因此理解目標是格外重要的一步。
當我們使用LinkedIn時,不妨先想想我們想達到的目的究竟為何?若是為了商業用途,如是為了推廣產品或服務,此時就要盡量增加和他人連結的數量,進而提高曝光;但假設我們是希望在上方尋找高階職缺,此時重點可能就不是多多社交,而是要設法找到關鍵人士的內部推薦,將焦點放在和他人連結的品質而非數量。
過去一年,因為求職和開始進入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領域,因此也開始更頻繁地使用 LinkedIn,除了希望在上面建立品牌標籤外,也希望可以多多認識該領域大佬,進而有更多交流機會,因此仍是推薦大家試著完善個人的LinkedIn檔案,畢竟:
透過按愛心,讓我知道你的觀後感吧!
若喜歡我的「科技X商業」相關文章,請記得下方幫我按愛心,會更常寫的!
若有任何建議或想法,也歡迎在下方留言給我,討論總是進步的原動力。 也要記得「追蹤」此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