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你剛加入一間公司(或轉入一個新領域)時,有沒有人帶你?
這個帶新人(新手)的人與我們的關係通常稱之為「師徒關係」,他就是你的「師傅」,負責幫助你融入環境與學習所需知識與技能,這個角色經常由你的主管或部門裡的資深前輩來擔任。
然而現在企業內的人才需求更為多元,基於專長議題與發展目的的不同,衍生出更多樣的「類師徒」關係,師傅的人選也不再受限於同一部門中,我將之歸納成四種人脈角色:
導師Mentor、教練Coach、
贊助者Sponsor、連結者Networker。
第一種:導師 Mentor
不受限特定領域,以啟發引導為方法,幫助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代表人物: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尤達、歐比王)
導師與徒弟間的互動以提問、引導、探討、激發想法、潛移默化為主,也就是說導師不只以教導為重點,更會幫助你體悟與思考,尋求突破僵局或是激發自己更上一層樓。
與導師交流時主題較無限制,但因為討論的議題通常更為深層,所需互動時間也相對較長。選擇導師還有一個顯著的限制條件,就是「價值觀要能協同」,怎麼說呢?如果你是一位「人際導向者 - 重視人際關係更優先於任務成果」,若能挑選導師,你會更願意向「任務導向者 - 重視成果更甚於人際關係」還是跟一位人際導向者學習?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帶有價值取向,也就是說你可能很難背離自身價值觀而去向一個你對其價值觀並不買單的前輩學習,這是導師關係的自然限制。當然如果你向導師請益的目的是為了逆向思考、對抗你的行為慣性,這種情況則是例外。
儘管與導師間的關係能否成功建立受價值觀的限制,導師的作用範圍卻很廣,舉凡從職場、人生到親子關係等,只要你們能建立共同話題,探討的議題可以不受限。換句話說,不是每個社會歷練豐厚者都適合擔任導師,得有利他、助人、耐性、樂於分享等特性者才能勝任,因為經常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在不只一類議題上。
第二種:教練 Coach
在專業領域提供指導,讓你少走冤枉路,更快達成目標。
(代表人物:帶領公牛隊摘下六枚NBA冠軍戒指的教練Phil Jackson)
與導師最大的區別是教練角色的存在通常具有相對明確的目的或聚焦的主題,如同球場上教練與隊員的關係,你們都希望球隊能拿冠軍。
當你的教練也是你的主管時,你們的績效基本掛鉤。如果這位教練不是你的主管,那他也一定是在該專業範疇有口碑的前輩,一樣用球場來比喻,資深選手退休成為教練就是這個概念,而職場亦是。
但因為具有目的性,作為教練者有幫助你成功的動機(甚至設有明確目標),自然對被教練者也有所期待。無論在成長動機或是基礎能力,他都希望自己收了個有潛力有企圖心的徒弟,不要浪費他的時間。
然而因為目的擺在那裡,就可能挑戰到價值取向的歧異。延續稍早的人設,假設你向某擅長專案管理的教練請益,但談沒幾句話就發現他信奉的流派重視成果第一,那重視人際關係的你就得有心理準備,從他這裡學到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彼此之間就需要更多磨合。可能的話,你得轉向另一個價值取向有較多交集的教練學習,他能教導你的可能更合用。
已經談了兩種人脈角色「導師與教練」,他們有一共同點,就是能與徒弟間形成「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互惠關係。桃李滿天下的成就促使作為導師或教練的人更知道怎麼因材施教,引導與教練的技巧也會日趨成熟。
再來要談的這兩個角色在台灣職場中較少被提及,角色固然隱晦但影響力還是有的,那就是「贊助者與連結者」
第三種:贊助者 Sponsor
信任你,願意為你美言,幫助你在所不辭的人。
贊助者通常是因為你獲得好處而自然形成的人脈。
最常見的贊助者是你的內外部客戶、工作中的上下手這類人脈,因為認可你的專業與能力,或是因為你總是能有效的為其解決問題、滿足其需求,對你感到欽佩或感謝而締結的關係。贊助者就像你的粉絲,對你有高度好感,對於幫助你也通常在所不辭。
贊助者常見於銷售人員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另外如果你績效很好,是部門裡面的重點員工,你的主管也無庸置疑會成為你的贊助者。
然而贊助者除非有需求,大部分時間不會主動對你做什麼。反過來,你應該善用贊助者對你的信任與支持,在需要時為你代言。例如你想報名EMBA,需要有份量的人物寫推薦信,那你經常拜訪的客戶公司老總,公司裡最常互動的高階主管,就很可能是你優先尋求的推薦人人選,但前提是你確實建立了口碑。
第四種:連結者 Networker
能夠幫助你擴大連結,獲取更多人脈或資訊的人
這是範圍最廣,為數最多的一種人脈。所有你互動過,無論在組織內或組織外,可能是單一事件或長期合作所認識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連結者。換句話說,剛剛提到的前三種角色也必然是你的連結者。
連結者在人脈網路中能發揮相互串連的作用,幫助你獲取所需資訊或機會。例如你想加入特定產業,或者只是想諮詢某個醫療問題,透過人脈網路中這些連結者去串聯,你問A、A再去問B,可能不用到6位(延伸閱讀:
六度分隔理論),你就有機會初步得到一組聯絡資訊。
儘管連結者與你的關係在這四種角色中交流最淺,也不要輕忽經營這類人脈的必要性。離職時主動與有良好互動的同事留下聯絡資訊,參加研討會時與其他與會者彼此留名片甚至交換Line,類似的行動就是擴大連結者的開始。
延伸閱讀:
兩個陌生人透過6個人就可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居然如此神奇
6 度分隔落伍了,臉書上的朋友只有 3.57 度分隔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你周遭的人脈通常扮演一個以上的角色,例如某一位導師可以同時是教練又是贊助者,你的主管或是某個跨部門的長官就經常具備多重角色,所以不需要刻意去區隔這位重要他人應該定義為什麼角色,反而應先關注這些不同類型人脈的數量是否足夠、品質好不好。例如你決定轉職,除了自行於104投遞履歷外,鮮少可以幫你介紹機會的人選,那顯然就是連結者或者贊助者的數量太少。又或者是你遇到工作瓶頸,除了跟好朋友訴苦一番外,好像沒有什麼人可以給你開導建議,那很可能是你周遭根本沒有適合扮演導師的人脈。
最後想說的,若害羞卻步,甚至抗拒與人主動交流(例如參加培訓時一個人躲在角落吃便當),這些人脈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還有,並不是所有組織都有導師或教練這樣的機制,也不是每個做主管的都願意當你的全方位導師。所以為了豐富職涯、增加資源與機會,你得化被動為主動,例如:
- 主動邀約工作中的利害關係人、前輩一起用餐,強化你們之間的關係、增加對話,因為他很可能是導師或贊助者的不二人選。
- 合作良好的廠商、顧問、客戶,主動詢問工作外的聯繫方式,工作轉換時保持這些人脈不會斷,他們會是很好的連結與贊助者。
- 滑到某人的粉專覺得貼文很有啟發,留言表達共鳴與感謝,增加對方對你的印象,或是參加培訓主動與講師攀談,這類人有機會成為你的導師或超級連結者。
是時候盤點這四類人脈了,如果寥寥可數,他們能帶給你的價值將大大受限。不要遲疑,現在就開始經營這四種人脈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