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四季 (安東尼·杜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安東尼的字句細膩如詩。因為一個不在他預期內的邀請,2004年秋天,一句義大利語都不會講的他,帶著妻子和剛出生的雙胞胎兒子,來到羅馬——這個對他而言全然陌生的城市,生活了整整四季。這是本生活札記,以安東尼的雙眼,觀看羅馬歷史的厚重、體會新手爸媽的新奇與不安,然後感知世界交替的點點滴滴。
他的文字如一雙透亮的眼睛、一位靈動的舞者,或一首緩緩貼近心靈的歌曲。
談及因雙胞胎嬰孩而無法入睡,他露出苦笑:
「你必須放棄試著入睡,唯有如此,你才得以墜入夢鄉。睡眠就像一道地平線;你越努力划向它,它越快退卻遠去。」
關於生活的重複與心靈的鈍化,他這樣提醒自己:
「一段經歷愈是容易取得、愈是根深蒂固、愈是習以為常,感覺愈是淡然、愈是不足為奇。巧克力、婚姻、家鄉、敘述結構都是如此。複雜性逐日衰減,奇蹟不再是奇蹟,若不小心,我們很快就會變得好像罩上粗麻袋,透過麻布凝視種種生活面向。」
安東尼的創作信仰,是打破習慣、掀開遮住心靈的薄紗:
「一篇出色的札記——或是一首好歌、一幅優美的素描、一張卓越的照片——應當打破習慣,掀開蒙蔽眼睛、手指、唇舌和心靈的薄紗。」
作家愛默生說,每一個故事都在探尋「無影無蹤與不可預知」,諸如信仰、失落、情感。安東尼認為:
「故事是一篇已經完稿的作品,它因應它的讀者而生;它應當幫助它的讀者精煉、感受、審理故事之中的那個獨特、創新、有如夢想般的世界。作家編造夢想。每一份初稿應當是那個夢想的一個版本,而且必須比上一個版本更精確、更一致、更耐久。」
「當你的軀體、你所處的房間,甚至時間本身,全都不約而同地悄悄溜去——這就是寫作的奇蹟,也就是你試圖追尋的境界。」
在偶爾脫離照顧孩子的日常時,安東尼會與妻子出去走走。例如他們來到羅馬的白淨教堂:
「我們被包裹在奶白的胃壁之中,一再仰頭,盯視愈拉愈緊的喉口。」
安東尼感嘆著:
「我們彷彿置身巢室,我們彷彿被困在雪花中央的千百顆晶體之中。長椅、十字架、矮小的祭壇——似乎全都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你的眼中只有幾何圖形、天花板,以及無盡的空曠。......我們坐在小小的長椅上,感覺教堂在我們上方纏繞盤旋,或若冬日之心,或若灰泥飛濺。」
他們也造訪了特斯塔西奧山(Mt.Testaccio),這是一座由雙耳細頸瓶的碎片堆疊而成的山丘。安東尼由此聯想到棄置與死亡:
「活著就是製造棄置之物。毛髮、灰塵、垃圾、兒孫、情書、舊鞋、骸骨。我們全被一股可怕的飢渴附身。......我們呱呱墜地,我們揮霍消耗,我們撒手西歸。我們的地景即是墳場。」
「共和衰亡、帝國瓦解、羅馬教廷的勢力持續式微——死亡是一條流經羅馬的河流... 我同意讓微風吹脹我的衣衫,讓陽光盈滿我的雙目,但我了解我終究必將離去。」
安東尼在羅馬參與了若望‧保祿二世的辭世。他這樣形容聚集在羅馬的修女們:
「我從未看過目光中散發出如此強烈的情感,好像她的雙眼將要灼灼燃燒,自她的臉頰脫落,散發在陽光中。」
關於新教宗的上任,他說:
「不知怎麼地,他已將數百萬名旁觀者,轉化為數百萬名參與者。」
人們充滿了喜悅。什麼是喜悅呢?
「喜悅藏在期盼之中:最後一秒出手、懸空在籃框上方的球;倒放在桌上、最後一個等著計票的投票箱;信箱裡的入學申請函,門下斜斜露出一角的電報;聖誕節早晨;朝著電燈舉起驗孕棒;春季。種種期盼,種種可能,喜悅油然而生。」
西元77年的《博物誌》作者老普林尼,是安東尼最常提及的人物,安東尼說,有時他會想起老普林尼明知前方危難,依然沒有回頭,最後死在龐貝城:
「火山灰隱隱飄蕩,遠處的天空一片蔚藍。我心想,我們之中那些坐而靜觀的人,跟我們之中那些航越海灣的人,究竟有何差別?」
「我之所以閱讀老普林尼,倒不是想要看看人類進展到什麼程度,而是為了看看我們失去了什麼。」
安東尼說:
「紅橙來自西西里島。橙汁嚐起來有如向晚的日光:微妙、鮮紅、柔潤。我們雙手捧著杯子,設法別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
「只有始終謹記生命多麼脆弱之人,才能客觀衡量生命。」——老普林尼。
真的好想親自一探羅馬這個神秘的城市!想親眼看看萬神殿裡溫柔的光隱隱灑落、在古老的街道上輕觸噴泉的水、緩步慢行時想像蒸汽奔騰的浴池模樣,然後凝視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吃味道如天上人間的羊奶硬起司。
「羅馬是一面破碎的鏡子、一條滑落的洋裝肩帶、一副複雜的令人稱奇的拼圖。它是一座漂浮在我們露台之下的冰山,穩固它、指引它的力量全部隱藏在表面之下。」
我想把《羅馬四季》歸類為旅行文學,但又覺得它不只是旅行文學—它就是一本很美的書,讓人想去羅馬走一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29內容數
關於韓劇、日劇、陸劇、英劇或美劇的心得或劇評。一集集的時光,彷彿戲如人生,充滿各種主觀性,與各種的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瑟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繪本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透過字與畫的合作無間,以簡短且渺小的篇幅,描繪這個萬千世界。 好感謝因緣際會BiosMonthly給了我這本曾改編成電影的經典繪本《絨毛兔》。在這段微小的閱讀時光裡,它以溫柔徐緩的筆觸、雜亂又豐富的畫風,深深地擁抱了我。
這是朱宥勳於2018年讀台會的臺灣文學史書單上的第一本書,關於現代女大學生楊馨儀穿越回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如何與時代、家族、摯友及自己相處。這是百合的故事,但相當的內斂輕柔;這是歷史故事,但不同於常見的國族大義;這是女子的故事,不再以男性視角解釋萬物,而是完全且透澈地,以女性的眼光凝視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
結合異域風情與歷史文化,帶領讀者真正的進入家鄉以外的世界,看風景、讀人物、聽故事,彷彿真的親身走了一遭。所有曾經的人事物,都能為異國他鄉的景點和遊程添上無與倫比的一筆,讓一切有了眼睛所見以外的意義。
當時鑑於預算問題無法買《階級病院》,讓我一直很介意,還好宇宙被我誠心誠意的抽獎所感動,讓我抽到這本書。當時的心情非常無與倫比,立刻興奮的和朋友表達內心的「爽」,然後相約參加馬欣X安溥的 「那些階級教我的事」。一次活動就能見到兩位我無比敬佩的人兒,真的難以言喻我洶湧的心潮。思想碰撞的火花真的很過癮。
繪本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透過字與畫的合作無間,以簡短且渺小的篇幅,描繪這個萬千世界。 好感謝因緣際會BiosMonthly給了我這本曾改編成電影的經典繪本《絨毛兔》。在這段微小的閱讀時光裡,它以溫柔徐緩的筆觸、雜亂又豐富的畫風,深深地擁抱了我。
這是朱宥勳於2018年讀台會的臺灣文學史書單上的第一本書,關於現代女大學生楊馨儀穿越回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如何與時代、家族、摯友及自己相處。這是百合的故事,但相當的內斂輕柔;這是歷史故事,但不同於常見的國族大義;這是女子的故事,不再以男性視角解釋萬物,而是完全且透澈地,以女性的眼光凝視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
結合異域風情與歷史文化,帶領讀者真正的進入家鄉以外的世界,看風景、讀人物、聽故事,彷彿真的親身走了一遭。所有曾經的人事物,都能為異國他鄉的景點和遊程添上無與倫比的一筆,讓一切有了眼睛所見以外的意義。
當時鑑於預算問題無法買《階級病院》,讓我一直很介意,還好宇宙被我誠心誠意的抽獎所感動,讓我抽到這本書。當時的心情非常無與倫比,立刻興奮的和朋友表達內心的「爽」,然後相約參加馬欣X安溥的 「那些階級教我的事」。一次活動就能見到兩位我無比敬佩的人兒,真的難以言喻我洶湧的心潮。思想碰撞的火花真的很過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Thumbnail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家龍應台2004年邀請在德國成長的18歲兒子安德烈,透過寫信對話,再次認識彼此。因為四年的台北公職卸任後,當龍應台想花時間陪伴兒子時,眼前184公分獨立中帶點冷的成年人,已經陌生且難以靠近,他是龍應台曾經可以擁抱的可愛安安,長大的安德烈。
Thumbnail
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區旅行,碰到民國二十年代文學大師徐志摩。
Thumbnail
【沉思錄】的作者即羅馬皇帝安東尼努斯,他透過隨筆的方式勾勒出他對哲學及人生的理解,書中對於人生的終極目標追尋、心中保有平靜及宇宙萬物的解讀都各有一套脈絡,有些想法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有些過時,或推崇理性至上的概念和我既有的認知有些格格不入,但當面臨挫折時,這本書總是可以翻閱到恰如其分點明狀態的一句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Thumbnail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家龍應台2004年邀請在德國成長的18歲兒子安德烈,透過寫信對話,再次認識彼此。因為四年的台北公職卸任後,當龍應台想花時間陪伴兒子時,眼前184公分獨立中帶點冷的成年人,已經陌生且難以靠近,他是龍應台曾經可以擁抱的可愛安安,長大的安德烈。
Thumbnail
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區旅行,碰到民國二十年代文學大師徐志摩。
Thumbnail
【沉思錄】的作者即羅馬皇帝安東尼努斯,他透過隨筆的方式勾勒出他對哲學及人生的理解,書中對於人生的終極目標追尋、心中保有平靜及宇宙萬物的解讀都各有一套脈絡,有些想法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有些過時,或推崇理性至上的概念和我既有的認知有些格格不入,但當面臨挫折時,這本書總是可以翻閱到恰如其分點明狀態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