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責任能力的人違法,還需要罰嗎?
即時精選

沒責任能力的人違法,還需要罰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發佈日期: 2020 年 5 月 5 日 作者: LIU SHERRY

raw-image

【服務項目:法律訴訟法律諮詢生活法律調查蒐證

責任能力:
負擔刑事責任能力法官判刑時的重要依據之一。
刑法主要的目的是在阻止犯罪,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對無行為能力者科與重刑也失去了刑法的意義。

我國現行法目前僅依照①年齡②精神狀態③生理狀態來判斷犯罪行為人有無責任能力

年齡
刑法第 18 條

  1.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
  2.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3. 滿八十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我們常說,滿18歲就是刑法上的成年人,必須對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這個說法就是來自刑法第18條。第18條就規定了18歲具有完全行為能力,還算挺容易被記住的法條
如果將法條內三項目所提及的成長階段分開來做說明,那便是: ①無行為能力人(14歲以下) ②限制行為能力人(14歲~18歲) ③完全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
法律上的年齡計算方式,請參考民法第124條的規定:
民法第 124 條

  1. 年齡自出生之日起算。
  2. 出生之月、日無從確定時,推定其為七月一日出生。知其出生之月,而不知出生之日者,推定其為該月十五日出生。

雖然刑法會依照當事人的年齡來決定刑責或科刑輕重,但他們的法定代理人(通常是父母) 在當事人20歲以前所涉及的民事賠償都必須負連帶責任

精神狀態
刑法第 19 條

  1.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2.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3.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只看犯案當下的精神與心智狀態,這也是目前最有爭議的條文之一。
就連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都會產生意見分歧(尤其是第三項),更不用說社會大眾。
關於刑法第19條,請參考「【刑事責任】責任能力—精神狀態(刑法第19條)」一文,內有更詳盡的說明。

生理狀態
刑法第 20 條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
司法院院字第1700號解釋【解釋日期】26.07.10
刑法第20條所謂瘖啞人,自係指出生及自幼瘖啞者言,瘖而不啞,或啞而不瘖,均不適用本
雖然法條內只寫了「瘖啞人 」,但在80幾年前的司法院解釋就特別強調,這條文僅限於天生或自幼就聽不見也沒辦法說話的人。
拿美國名人海倫·凱勒來舉例,雖然她小時候因急性腦炎失明又失聰,但她還是具有說話的能力,這就不能算第20條所規定的瘖啞人了。

看完這篇文章後,如果還有其他法律問題,歡迎來電諮詢

您的幸福美滿,就交給晚晴法律事務所來守護。

婚姻家庭生活法律法律訴訟商事相關
晚晴法律事務所永遠與您站在同一陣線

分類:刑法損害賠償

標籤:刑事訴訟律師子女保護教養律師蒐證提告損害賠償責任民事訴訟律師法律諮詢服務

avatar-img
律師咖啡廳的沙龍
53會員
302內容數
有婚姻方面的煩惱嗎? 想寫離婚協議書卻無從下手? 老公外遇不知道該怎麼用侵害配偶權來對付小三? 被監護權、探視權、扶養費弄得焦頭爛額? 孝親費到底要給多少才算合理? 不想為了遺產問題和家人兄弟姊妹撕破臉? 您所關心的問題,就由我們來一一為您解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律師咖啡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立法初衷是考量到從事業務的人有一定的專業水準,並且在反覆做同一件事時會有更高的風險。所以應該要比一般人在從事同一件行為時,有更高的注意能力與注意義務。
如果用我國的定義來看,過世的死者與胎兒都不能算是民法上的「人」。 會這樣定義也是合理的,胎兒還沒出生,就算取好了名字也沒辦法報戶口,甚麼事都沒辦法做。同樣的道理,死掉的人不管這個世界上發生任何事都對他完全沒有任何影響了,讓死者享受權利或負擔義務一點意義都沒有。
A只是單方面將電腦借給B,沒有向他收取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得知他們這樣算是民法第464條所規定的「使用借貸」,A將電腦無償借給B後,等B用完就必須將電腦還給A。
如果借用人沒有按照約定的方式來使用借用物品,貸與人(出借物品的人)可以隨時要求對方將出借的東西還給自己。因為A沒照當時約定的方式來使用土地,所以B可以馬上要求A交還土地,不用等到契約約定的五年到期才拿回土地。
現行的刑法第239條規定了通姦罪的構成要件和刑責,很明白的指出,只針對有「配偶」的人所為的通姦行為來懲處。通姦罪的立法目的也是保障配偶權,還不是配偶的交往對象自然不會受到法規的拘束。
先撇開「無緣無故拋棄別人」的特殊狀況,解除婚約跟離婚一樣有「法定事由」。只要訂定婚約的兩人中,其中一人出現第976條第一項的七款事由,另一方就能解除婚約。簡單來說,就是沒過失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解除婚約。
立法初衷是考量到從事業務的人有一定的專業水準,並且在反覆做同一件事時會有更高的風險。所以應該要比一般人在從事同一件行為時,有更高的注意能力與注意義務。
如果用我國的定義來看,過世的死者與胎兒都不能算是民法上的「人」。 會這樣定義也是合理的,胎兒還沒出生,就算取好了名字也沒辦法報戶口,甚麼事都沒辦法做。同樣的道理,死掉的人不管這個世界上發生任何事都對他完全沒有任何影響了,讓死者享受權利或負擔義務一點意義都沒有。
A只是單方面將電腦借給B,沒有向他收取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得知他們這樣算是民法第464條所規定的「使用借貸」,A將電腦無償借給B後,等B用完就必須將電腦還給A。
如果借用人沒有按照約定的方式來使用借用物品,貸與人(出借物品的人)可以隨時要求對方將出借的東西還給自己。因為A沒照當時約定的方式來使用土地,所以B可以馬上要求A交還土地,不用等到契約約定的五年到期才拿回土地。
現行的刑法第239條規定了通姦罪的構成要件和刑責,很明白的指出,只針對有「配偶」的人所為的通姦行為來懲處。通姦罪的立法目的也是保障配偶權,還不是配偶的交往對象自然不會受到法規的拘束。
先撇開「無緣無故拋棄別人」的特殊狀況,解除婚約跟離婚一樣有「法定事由」。只要訂定婚約的兩人中,其中一人出現第976條第一項的七款事由,另一方就能解除婚約。簡單來說,就是沒過失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解除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