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第28話|保安處分
付費限定

|第28話|保安處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依法得對其科以刑罰,然而如果其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仍對社會具有一定危險性,或是單以刑罰尚不足以消除行為人對於社會之危險性之情形,應如何處理?

本篇所要提到的「保安處分」,即係基於預防特殊危險性所為之處分,屬於對行為人社會危險性之預防措施,理論上並不具懲罰或非難性質,且當保安處分具有成效時即可能停止其執行。當今刑法所規定之保安處分類型,包括拘束人身自由的保安處分如感化教育、監護處分、禁戒處分、強制工作、強制治療;非拘束人身自由的保安處分包括保護管束、驅逐出境。此外,如以在刑前執行或刑後執行區分,刑前執行包括禁戒處分、強制工作、對有傳染性之性病犯罪人之強制治療;刑後執行包括感化教育、監護處分、性侵害犯罪人之強制治療,但感化教育、監護處分,於必要時亦得於刑前執行。



壹、感化教育

刑法第86條

因未滿十四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但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得於執行前為之。
感化教育之期間為三年以下。但執行已逾六月,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感化教育係指對未滿十四歲而不受刑法處罰(無責任能力者)、或因滿十四歲但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之少年犯(限制責任能力者)之保安處分,希能藉由感化教育過程改善其惡性。感化教育期間為三年以下,得提早免除或停止執行。

感化教育屬於封閉型機構處遇,較著名之執行機關例如新竹誠正中學、彰化少年輔育院等,機構處遇中會對少年犯施以學校課程及技藝課程,執行感化教育之教養費用由法官斟酌家長之經濟狀況裁定負擔之;如經評估停止執行感化教育期間,應交付保護管束。


貳、監護處分

刑法第87條

因第十九條第一項之原因而不罰者,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
有第十九條第二項及第二十條之原因,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但必要時,得於刑之執行前為之。
前二項之期間為五年以下。但執行中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監護處分係指針對精神障礙所致之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人(刑法第19條)或瘖啞人(刑法第20條),如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得由法院決定藉由監視保護防止其危害社會,監護期間為5年以下。如命被告至具精神治療設備之醫療院所治療屬之。


參、禁戒處分

刑法第88條

施用毒品成癮者,於刑之執行前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前項禁戒期間為一年以下。但執行中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刑法第89條

因酗酒而犯罪,足認其已酗酒成癮並有再犯之虞者,於刑之執行前,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
前項禁戒期間為一年以下。但執行中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禁戒處分係指針對毒品成癮犯罪人或酗酒犯罪人之保安處分,意在禁絕行為人之不良嗜好,藉以根除犯罪之原因。

既然提到禁戒處分,各位不妨再看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中之強制戒治、觀察勒戒與戒癮治療等處分(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性質上此等處分亦屬於保安處分,雖然並未規定在刑法條文中,但由於施用毒品犯罪之數目眾多,反而是目前實務上最常被使用的幾種保安處分之一。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
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先裁定,令被告或少年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二月。
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一年。
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三年後再犯第十條之罪者,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於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期滿後,由公立就業輔導機構輔導就業。


肆、強制工作

刑法第90條

有犯罪之習慣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前項之處分期間為三年。但執行滿一年六月後,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執行期間屆滿前,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法院得許可延長之,其延長之期間不得逾一年六月,並以一次為限。

強制工作之規定,係對有犯罪習慣及懶惰成習者所為之保安處分,以培養其刻苦耐勞之德行,並糾正不良之積習。由於法條規定針對有「犯罪習慣」者施以此等保安處分,故基本上至少須有數次犯罪前科者才較有可能受法院此等處分。現今實務上累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加重詐欺(以參與詐騙集團者為主)者,較容易受法院宣告強制工作之判決。


伍、強制治療

刑法第91-1條

犯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二百三十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三百三十二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及其特別法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強制治療:
一、徒刑執行期滿前,於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認有再犯之危險者。
二、依其他法律規定,於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後,經鑑定、評估,認有再犯之危險者。
前項處分期間至其再犯危險顯著降低為止,執行期間應每年鑑定、評估有無停止治療之必要。

強制治療係指針對傳染性疾病及性侵害犯罪者之保安處分,以治療傳染病或性方面心理疾病。民國94年之刑法總則修正中,將「強制治療」之時間點從「刑前」移到「刑後」,變成沒有確定的強制治療期限,必須等到「再犯危險顯著降低」,才能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2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428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