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問:「人士」抑或「人仕」?
「人士」才對。蓋「人士」者,泛指某些人,例如:社會人士、地方人士。而「仕」乃指官吏,例如:仕宦,仕途。
依此,男士、女士,都是對男女的通稱;但,「仕女」則用「仕」,舊指官僚貴族的婦女,所謂官紳仕女。
提到「仕」這個詞,就想起《論語》有句話,許多人的解釋,都值得商榷的: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13】
這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講的,其時孔子已不在人世,而子夏已經設館授徒了。
子夏對學生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先看後一句「學而優則仕」:
這裡的「優」,若按字面解釋,是「優秀、優越」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就被理解為:學習優秀者則可以去做官。這是一般人的解釋。
其實,要做官,學問好就可以了嗎?這還要看是不是做官的材料,現實的來說,要看你懂不懂得「做人」呀!正面的來說,這要看你有沒有承擔呀!所以「學而優則仕」,這樣的解說,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但「仕而優則學」,當今的學者則認為把「優」解作優秀,這就解釋不通了。
為什麼官做得優秀,還要去學習呢?於是,又有相當多的學者,把「優」解作「有餘力」,即做官有餘力者,就得去學習。臺灣三民書局的《四書讀本》就是這樣的解釋的了。
《論語》也有句話: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6】
孔子說:「如果在修行而行有餘力,再向詩書六藝方面學習。」也就是說,若行有餘力,要在文化涵養方面多多充實。
哪些學者把這個「優」解作「有餘力」;也就是說,官做得好,有餘力就得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那麼,這樣的解說,為官與為學,就不斷循環,就不斷互為因果。
其實,按照一般的解釋,官做得好,就要更進一步去學習,這也是當今世代時有的事,特別是保送出外留學。故此,把「仕而優」解作官做得好,這也未嘗不可。
筆者的看法,不但只是仕而優則學,其實,商而優亦須學,師而優更須學,任何行業,行有餘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以臻盡真、盡善、盡美。
最後,筆者把這兩句話重新解說:
「仕而優則學」:為政者行有餘力的話,是要多學習前人的政治智慧,參考歷史的成敗,前車可鑑。
「學而優則仕」:學問做得好,有優越的表現,除了要修己,亦要安人,甚至要安天下,要有承擔。仕,這裡不一定指要做官,去抓權撈錢,而是對天下要有承擔。
不過,有真學問者,往往不在於仕,不在於去當官,而在於不仕。
人生的歷練,往往不在於達,不在於順境,而卻在於困啊!
(寫於2022年6月3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各位:有沒有遇見過一個言行輕佻的人,他的才學會很踏實的呢?我是沒遇見過。 這則《論語》在字面上相當淺白,但歷來的解釋,就各有各說,不盡相同。正正因為字少淺白,它的涵義的延伸性,就比較豐富深遠,這是符合邏輯學的原理的。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對「不固」的解釋。 茲抄錄前人的說法,然後筆者也提交一個說法,以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要耐心體會: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什麼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了無牽掛,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
一個人能做到富而無驕,其實也不容易;但要做到貧而無諂,甚至貧而無怨,這實在是人生的節操啊!不過,孔子認為:若能夠上升到貧而樂道的話,那才是正道人生啊! 而孔門弟子當中,能做到「貧而樂道」的,就是顏回了。 顏回小孔子三十歲,是深受孔子讚賞的一個學生,不但好學,聞一知十,為人沉穩自省,德行高尚,也是孔子
這句話乍看好像要認命,有宿命論的意味。但這不是孔子的意思;相反的,孔子面對人生,是相對比較達觀,比較能放得下。 人有怨言、有怨氣,那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只為了一點點個人小事,就會不滿,就會動氣,這就叫做不知命。 前文提到「天命」一詞,天命在商周時期,是指天的命令。這麼一來,人就完完全全受天所支配,而落
前文講到孔子顛沛流離,飄泊一生,竟然要向人問路,那不是諷刺嗎?天天講道,卻不知道何處有渡口,究竟理想的道與現實的道,是否會不相應?為何不閉門立說,以求安身? 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依孔子的反省,人若只求明哲保身,遁跡山林,而與鳥獸同群,誠然可以不問世事,狀若無憂無慮,超然於世。
各位:有沒有遇見過一個言行輕佻的人,他的才學會很踏實的呢?我是沒遇見過。 這則《論語》在字面上相當淺白,但歷來的解釋,就各有各說,不盡相同。正正因為字少淺白,它的涵義的延伸性,就比較豐富深遠,這是符合邏輯學的原理的。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對「不固」的解釋。 茲抄錄前人的說法,然後筆者也提交一個說法,以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要耐心體會: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什麼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了無牽掛,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
一個人能做到富而無驕,其實也不容易;但要做到貧而無諂,甚至貧而無怨,這實在是人生的節操啊!不過,孔子認為:若能夠上升到貧而樂道的話,那才是正道人生啊! 而孔門弟子當中,能做到「貧而樂道」的,就是顏回了。 顏回小孔子三十歲,是深受孔子讚賞的一個學生,不但好學,聞一知十,為人沉穩自省,德行高尚,也是孔子
這句話乍看好像要認命,有宿命論的意味。但這不是孔子的意思;相反的,孔子面對人生,是相對比較達觀,比較能放得下。 人有怨言、有怨氣,那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只為了一點點個人小事,就會不滿,就會動氣,這就叫做不知命。 前文提到「天命」一詞,天命在商周時期,是指天的命令。這麼一來,人就完完全全受天所支配,而落
前文講到孔子顛沛流離,飄泊一生,竟然要向人問路,那不是諷刺嗎?天天講道,卻不知道何處有渡口,究竟理想的道與現實的道,是否會不相應?為何不閉門立說,以求安身? 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依孔子的反省,人若只求明哲保身,遁跡山林,而與鳥獸同群,誠然可以不問世事,狀若無憂無慮,超然於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關於為學與為道的區別,以及判斷何謂稱職的領導者。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關於為學與為道的區別,以及判斷何謂稱職的領導者。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