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2022/12/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句話乍看好像要認命,有宿命論的意味。但這不是孔子的意思;相反的,孔子面對人生,是相對比較達觀,比較能放得下。
人有怨言、有怨氣,那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只為了一點點個人小事,就會不滿,就會動氣,這就叫做不知命。
前文提到「天命」一詞,天命在商周時期,是指天的命令。這麼一來,人就完完全全受天所支配,而落實到生活人事上,自然就被權貴藉以擺布了。
自孔子起,先肯定了人有自由的心靈,有道德的自覺。這種自由的心靈、道德的自覺,平時處於幾稀的狀態,若隱若現,若明若暗。但,一旦遇上大眾不公、遇上天理不容的事件,又或遇見天災人禍、悲天憫人的人間慘劇,這自由的心靈、道德的自覺,就會被激發成「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以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即使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人以有限的現實人生,而創造出無限的道德價值。
於是,天命可分拆為天與命兩個概念。天,是指無限的道德價值;而命,是指有限的現實人生。故此,前文曾提及的「命限」,就是指現實人生種種的限制、種種的無奈,例如:生老病死、文過飾非、中傷誹謗、仗權矯法…等等。當人遇到這些人生的無奈、這些人生的命限,會有什麼反應?怨天尤人?遺憾不甘?推諉卸責?激憤難平?口誅筆伐?自欺欺人?以假當真?隱瞞真相?竄改史實?若是如此,這就叫做「不知命」啊!
《論語》首章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指心懷怨氣;能不慍,就是知命,因為此時此刻,已經能平平放下,寵辱皆忘,撫平遺憾了。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2021-12-21共勉
前幾篇文稿講到好人未必有好報(不是絕對的),德行高尚如顏回,又是孔子的愛徒,但不幸英年早逝。一個立功、立德、立言而被後世尊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卻遭受含冤下獄,還要瀕臨九死一生的劫難,直至死後三十九年始獲朝廷平反。這可能讓大家覺得人生灰暗,了無希望。今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能知命,就不慍、不怨天尤人,而自我撫平遺憾,而更積極地面對人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76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