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台積電外移的三種發展

2022/12/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2年11月,媒體報導300名台積電工程師啟程赴美協助設廠,台灣開始擔憂護國神山遷移他鄉。
而出席12月6日移機典禮者,包含美國總統拜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現任執行長劉德音、蘋果執行長庫克以及微星、輝達、艾司摩爾(ASML)等半導體巨頭。固然大腕雲集,然而報章媒體對此卻有不同的論調。
某單位主辦的經濟論壇,也討論了台積電赴美的議題。會議中,幾位學者認為台灣不必過度擔心,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積電赴美可以減緩台灣的五缺問題,台灣尤其缺水、缺電、缺人,如果依然在台灣擴廠,水電用量非常可觀,未必是件好事。
這個觀點可說是阿Q精神發揮到極致了。阿Q精神是以慣性邏輯思考的自我安慰法,即常聽到的「精神勝利法」,好比自己家的孩子考試成績不佳,父母卻對孩子說:「沒關係,成績好的孩子容易近視眼。」
論壇中的另一位學者提及,「台灣資源與人力集中在半導體,不利多元產業發展,確實可能造成荷蘭病,排擠其他產業」;「我們應該把半導體效應擴散,將其優勢擴大到其他領域,像是無人機施肥、智慧製造、達文西手臂等」。
這是兩個完全矛盾的觀點。學者先點出荷蘭病確實會排擠其他產業發展,但後面的論述卻認為,應擴張半導體效應,殊不知所列舉的無人機施肥案例等,立基點仍是半導體產業,提出的解方就是問題本身,是謂邏輯悖論。
若是學者考慮荷蘭病,提出的解方應是振興半導體以外的其他產業,支持多元發展,而不是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聚焦於台積電,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可能有三個走向:
第一是台積電繼續留在台灣發展,同時支持半導體產業外的其他產業,這樣既能維持台灣科技島的優勢,又提出荷蘭病的解方,是為上策;第二是台積電外移,但國內投資扶植其他亮點產業,是為中策;第三是台積電外移,國內沒有其他亮點產業,是為下策。
很不幸的是,台灣目前的產業走向是下策,也許台積電外移短期內不會有顯著衝擊,但長遠來看確實危機四伏。
論壇中也提及,台積電赴美設3奈米廠,台灣只要繼續發展2和1奈米技術,還是可以領先全球。
在今年初我與李學文合著的《看懂科技賽局:30堂看懂元宇宙的跨域人文課》中,有多個章節提及全球數位經濟的遲滯:當最新的iPhone 14沿用上一代的A15晶片、科技巨擘突破原有商模互相侵門踏戶、應用程式開發了無新意等,都反映數位經濟的困境;而中國押注晶片成熟製程,未來真的需要這麼小的晶片嗎?
希望我對台積電影響未來產業走向是過度悲觀了,當然也有些報導表示,台積電外移是一種軍事與經濟的交換。政府理應將國家安全考量放在第一位,若決策時能將未來產業發展目標定為台積電外移,但同時加速國內加碼投資,扶植其他亮點產業,也許才能創造未來的更多可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會員
80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