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用好玩及熱情充斥的個性,小時候的我似乎沒有想過自己以後會碰到一種『無之循環』的狀態。但隨著自己生長環境碰到排擠以及至親們的離去,以及自身在學校的學習狀態,我似乎找到了一種心理狀態去改善碰到事情的錯誤,但卻矯枉過正,以致於無法對自己持續注入熱情跟玩樂性。
首先這好玩的個性是到了國小,因為自己政治立場的不同,以及族群身份的不同,在學校當中直接被當作是中國人,還因為中國人那時新聞都充斥的在地上大便等等新聞,也對我產生髒的印象,碰到我的身體會被腐蝕等等。這時我產生了生存價值自我貶低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理應得到更好對待,但卻沒有,這種差距甚至讓我在國小的無名小站上面留下了想要自縊的文章,還引起當時社工的關心。
到了國中之後,因為換了環境我覺得應該可以找到一個可以改變的感覺,一鼓作氣朋友扮演一個好玩且有積極跟班上互動的人,把我原本的個性找回來,但逐漸累積出自己的朋友後,我貌似是自信心過於膨脹,甚至有些自大了,開始想要將自己的出身背景進行平反,對於老師使用簡體字感到相當憤怒,不斷指責老師。但這時英文老師提到的二二八事件對我心中埋下了一個心理狀態的種子。
這個種子在我高中發芽了,我參加了辯論社,此時發生了太陽花運動以及反課綱運動,其他學校的辯論社夥伴有些甚至參加了這兩個活動,更要緊的是辯論圈有人在南一中創了草根社,說是台灣民族主義有些過了頭,應該還是要以真正的鄉土為目的所創的社團,這讓我開拓了視野,也跟著認為人應該要有獨立思考,以自身立場發展出對於自身存在意義以及這世界有自主看法,但也同時不應過度干涉他人的自我認同,因為在國中那段自我民族主義的時間裡,後來檢討發現自己也傷害了跟週遭人的關係。所以雖然獨立自主,但也有種刻意疏離跟人之間的關係,以免侵害了自主思考的心理機制呢。
於是在大學這段期間家人離去後,某至親必須依附我生活,但因為他的心理疾病關係,同處一室簡直是災難,我等於是到了大二下學期才有辦法好好修整,以及自我探尋,因為跟家人處的不舒服,因為遺產的關係(?),讓我覺得跟人互動是很累的,進而加重了我對人的不信任跟疏離感,尤其是會進到親密關係這點。
但我這時還是很想要尋找一個類似家,或是能好好照顧我的地方,可是我又不能期望對方只能單方面照顧我,一定是互相照顧的,於是找了各種社團以及活動團體,也參加了以地方創生為目的社會參與的學程,更找了傳統技藝及音樂甚至是古蹟修復的團隊,我貌似是以為同一種信仰或是認同所聚集的團體,似乎可以更能感受到歸屬感。可惜沒有,我心門貌似已關。
這個關心門與其說是故意,不如說是為了逃離憂鬱以及周遭可能對自己造成困擾的對象,而從某群藝術家捧油身上學習的放鬆以及怡然自得心態,放下了自己的期待,從此時開始,我關掉了任何感受,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只要舒服過日字就好。
但這對我簡直是災難,原本行動力又已經不足,又找不到適合的人可以共同協進去完成或是學習新事物,也更無法達成跟人的歸屬感,因為即使找到對的團體,我心也已經關閉,是要怎麼感受,又碰到疫情,這簡直完蛋,活動都取消,是要上哪找人?
自己思考的解決方法
好我突然發現自己以前的熱情方式,或是信仰方式的心理狀態,是一種類似於健身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我想要變強壯,實際健身時肌肉卻跟我說很痛苦,這時就要把痛苦跟痠痛連結到自己以後變強壯的身體樣子,還能打球到處贏球。把這種心理狀態換到所有需要實踐的行為上,便會是而且每一次做很細項瑣碎的事情,我便要連結到自己做到最厲害的樣子長怎樣,還要覺得自己很厲害,完成了不得了的事情,雖然可能沒什麼大不了,但要對自己邁開一大步感到開心,而非直接關閉情緒。
真的有夠像小孩的。但感覺有用ㄋ 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