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 之 品格跟學問 哪個重要?為什麼? (07)

2023/01/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品格跟學問哪個重要?這個問題不只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國家領導的問題。答案看起來呼之欲出,但是為什麼?根據三字經,筆者提供了兩個說明方法,一個引經據典闡述道理,一個是分析法。選一個,然後,告訴你的孩子吧~
前一篇談到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
盡了孝悌之道後,則進入三字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增廣見聞,了解數字的應用與變化、學習經書典籍。
問題一、為什麼孝悌在先,見聞的學習在後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有二,一個講道理,一個用分析:
1.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講要》裡提到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施教,首先之要為德育,必須先正其心。孝弟之道即是德行教育的根本。行有餘力,指的就是能做到入孝、出弟、行謹慎言有信、博愛眾人以及親近仁者學習這五件事後,方才學習經典,因為學文需以德為本,如此培養出的子弟才會是能利他利己的人才。
若是不重視孝弟之道的學習,連父母恩都不知回報,所以即便行萬里路也讀萬卷書,這樣的人所習得的知識只能利己,甚至可能危害世間。
2.分析法:
有品德有學問:上乘
有品德無學問:尚能以自身德性影響家風、民風。
無品德無學問:市井小民雖不致於對社會造成大害,但多少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無品德有學問:可能因為身居高位、並利用自己的知識學問而遺害社會,一如歷史上許多佞臣。
依此分析法,更能清楚看出,為什麼我們要先培養孩子的品格,品格絕對必須重於學問的追求。
而所有的品格,一定是先從家庭發展出來,家庭中最基本的就是孝順與友愛。
問題二、知某數和識某文有先後次第之分嗎?
古時候一般人普遍沒機會學識字,遑論接觸典籍,但人人皆會基本算數。算數之學除了日常生活和商業買賣用途之外,最重要的是架構概念的建立。因此「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總明學習次第後,接下來就要分別解釋知數與識文。
來源:PEXELS
知數: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每個人學習數數必定是從一到十,進而到百千萬,完成十進位的學習。有了基礎數學累算的概念後,《三字經》中演示了以數攝法的架構式學習:三(三才、三光、三綱)、四(四時、四方)、五(五行、五常)、六(六榖、六畜)、七(七情)、八(八音)、九(九族)、十(十義)。
從下篇起將分別講述之~
10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