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親子之間必然的疏離

2023/0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些日子,女兒問了個讓我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她問說:「為什麼小孩覺得好笑的事情,大人都不會笑呢?」
略為思考之後,當時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已經對同樣的事情笑過好幾次了,這就跟吃東西一樣,再好吃的東西吃了無數次,大概就沒有最一開始那麼好吃,這是一樣的道理。」
我其實不知道五歲的她到底理解到什麼程度,但多虧了她這個問題,我開始去回憶過往經驗和思考箇中原因,細思極恐,我竟然因此有淡淡的惆悵與感傷,怎麼說呢?我想先分成兩個部分來說明我的看法。

無可避免的世代差異,無可避免的疏離

很顯然地,因為親子間的世代差異,無可避免的造成彼此笑點的差距。孩子是可以對任何小事(對大人而言是小事)都笑到美丁美當的,例如我不小心踩到她的鞋子,或是她聽到弟弟放了一個屁,諸如此類幾乎沒有任何戲劇性的事情,都好像是全世界最好笑的事情一樣。
不確定是不是大家的反應都一樣,但我是真的沒辦法覺得這樣很好笑,或是假裝它好笑,大人的眼界和人生經驗多過孩子太多太多了,我既不覺得好笑,也不願意裝模作樣來哄騙她,事實上我很可以理解女兒想要分享喜悅開心的心理,但卻做不到用真心認同來回應她的一片心意。
我更深入的去想,或許孩子青春期時與父母的疏離感就是從這時開始累積的,因為覺得自己一直得不到認同與理解,久而久之不想再嘗試分享任何事也是必然的,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每每想和父母分享自己覺得感動的歌、喜愛的小說故事或是任何感觸,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平淡的,甚至是不被在意的,講誇張一點就是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長久以來真的是會感到心灰意冷。
以前總是會埋怨自己不被父母所理解,沒有共同話題,雙方觀念上有巨大的隔閡等等,而如今我也明白到了,這其實不全然是父母的錯,甚至都不是任何人的錯,這只是一個因為世代差異而造成的必然的疏離。我感傷的是自己現在也走在這樣的必然上了,或許離真正的疏離還很遠很遠,但我想這個方向基本上不可逆。

如何接住孩子的心意?

小時候我若是笑得過於猖狂,像是聲音尖銳或音量稍大,總會惹來斥責,那時我的心裡是充滿委屈的,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能表現非常開心或高興,不過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那時總是惹來斥責了,親身經歷之後,我完全能夠體會孩子誇大猖狂的聲量與行為,有多麼容易惹怒父母。
即使明白這些行為的來龍去脈,我還是有些小小的惆悵,因為以往被斥責的經驗似乎已經對我形成了一種制約,暗示我只要過於喜悅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於是至今我仍會十分小心地去控管喜悅的情緒,盡可能用平淡的方式來展現。
如今看來,這樣的習慣並不是太健康啊。現在身為父母的我,又該如何避免複製同樣的模式呢?
目前我能想到的,也比較能努力做到的方式,或許只有薩提爾的「核對」而已。(核對理論與實例可看李儀婷老師的<三歲的孩子聽不懂人話>)
以下是我設想的情境:
(先等女兒笑完)我:「你覺得 xxx 事情非常好笑對嗎?」
女兒:「對啊,因為 OOOO 所以超好笑的。」
我:「原來是因為 OOOO 呀,你真有趣。」
以上,我想大概是我的極限了,而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在於一開始要先等女兒笑完,而且不被惹怒......

接納與聆聽是永遠的課題

我期許自己能夠做到即使不同意,卻仍然接納並允許孩子有不一樣的想法,真正接受孩子是獨立個體,而彼此的價值觀會逐漸有所歧異。這必然的疏離令人惆悵,若能讓那一刻的來臨再更後面一點,雙方分岔的距離再短一些,或許可以讓身為爸媽的我們感到些許欣慰吧。
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19會員
76內容數
從全職媽媽的角色出發,閱覽世界的生活觀察。舉凡教育、社會、文化和個人體悟都是美好的寫作題材。目前暫居在美國聖地牙哥,感受台美之間的生活與教養差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