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現在最流行的時事梗,除了房價飛漲之外,也透露著現代人已經努力到精疲力盡了...
何謂效率崇拜?
是指一群相信動的不停的好處的人們,熱衷找出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每件事情。他們隨時處於忙碌狀態,一味的相信他們的努力能節省時間和改善生活品質。
因為效率崇拜,我們有了洗衣機、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感謝老天)
但我們讓機器人替我們效勞省下來的時間,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已經如此的有效率,卻依舊感覺時間不夠用;為何我們如此的有生產力,卻表現得乏善可陳?
感覺有生產力不等同於真正產出東西
這本書在說什麼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瑟列斯特.赫莉,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空暇"為何物?以及重新評價閒逸。閒逸就此意義來說不代表沒有活動,而是非關生產的活動。現在社會對於擁有空閒時間的歧視,讓大家很害怕失業,不只擔心失去金錢來源,同時也代表著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恐懼。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和方式安排工作,能達到最高效率又同時兼顧幸福感呢?這大概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沒人知道何時出現了第一個決定要賄絡別人,來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人。不過倒是有一件早期的紀錄,可以視為史上第一份薪資單,大約在五千年前,在位於現今伊拉克的某座城市,有人接受啤酒做為報酬,換取他的勞力。工作佔據人們生活大量的時間,以及對於不工作的恐懼感其實始於農業革命,當人們漸漸從漁獵採集生活轉變為農耕,從以前餓了再去打獵,演變成固定時間必須播種犁田除草,才能確保來年有足夠的作物收成。也就是說,人們從活在現在開始過渡到擔心未來的生活。(關於人類工作的詳細歷史演變可以參考另一本書
《為工作而活》)
這邊跳過一大段人類工作歷史,時間快轉到工業革命,當瓦特將蒸汽機產能效率大幅提升後,在1776年第一台蒸汽機在英國進行商用安裝。當人們的工作從自耕農變成工廠裡的操作員,從在自有農地安排每日工作耕種,到每天執行生產線上的一小部份的的單調任務。當人們擠進都市時,城市尚未準備好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居住的房舍十分的擁擠和髒亂。這也是悲慘的開始。當機器運轉愈長時間,能生產更多產品,創造更多獲利時,時間等於金錢的觀念誕生了。老闆開始不遺餘力地從勞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工時。直到勞工們受不了開始組織工會,要求注重勞工過勞及童工問題。同時,人們也開始害怕空閒時間,人們打從心底擔憂他們沒賺到的錢。
多就是好嗎?
工時之戰,從來沒有停歇,在我小時候還只有周休一日,經過大家的努力爭取,才變成周休二日。但在現代這樣的爭取力道好像減弱了。當空閒變成貶抑詞,就算有年假也不敢輕易的休假,深怕被老闆認為是工作太輕鬆。當企業將長工時納入文化的一部分,觀念洗腦總是比強硬手段讓人容易接受。加上白手起家的企業家的英雄故事推波助瀾,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他們比別人早起,願意犧牲家庭生活來工作,當然努力絕對是不爭的事實,但在這樣的故事裡,總是會淡化時機與運氣。也讓大家忘記了,還有更多一樣努力但是沒有成功的人。
崇尚這樣的神話,也讓大家以為,只要努力,總有一天輪到我。員工們開始自願延長工時,就算工時長不等於生產力,至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樣的文化讓員工們自願在假日時回覆工作郵件,以表示自己很認真。但這樣效率真的會提高嗎?結果可能會令你意外,書中提到一家醫院的整形外科部門,決定做一個實驗,將上班日改為一天六小時,原本醫院預計要多請員工來補足人力,卻發現當工時縮短,工作完成度反而提升了。
人不是機器
機器可以24小時運轉並維持同樣效率,但是人無法永遠維持一樣的節奏工作。人類是需要在忙碌與空閒交錯,才能有更好的效率。我們世世代代被告知,工作是人生的目的,從小時候總是被教育著,乖乖的念書,考上好學校,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故事總是到這邊就消音了,好像接下來就不重要了?!似乎有個一份好工作,人生便別無所求。但是工作真的是人生的目的嗎?你會告訴自己,加油!再撐一下,我就可以再繼續工作三十年嗎?想必不是吧?工作應該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比如說,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或是有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邊提一個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福特汽車公司於1926年5月1號,成為最早制定員工一周工時為40小時的公司之一。並在1914年便創造一個工作日5美元的薪水制度,這個影響不只是薪資提升,也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消費階級,員工開始有能力購買他們協助製造的汽車。原來一周工時限制在40小時,不是為了讓勞工有時間平衡工作與生活,而是讓員工有「空閒」,來發現消費品的用途,包含汽車。
停下來想一下,同時身為生產者與消費者,我們的空閒時間,不是被設計來讓我們休息和追求個人目標的,而是被設計用來消費更多我們本來不需要的東西。為了購買更多的東西,我們更努力的工作,又創造了更多需要被賣出的東西。人類變成了在跑滾輪的老鼠,跑個不停,卻一直在原地。辛苦賺的錢,再度回到老闆的口袋裡。從以前節儉是美德,到現在需要經濟振興券來鼓勵消費,這個社會的運作已經不是以舊思維可以理解的了。
人類是「唯一在暖飽之後,慾望變得更多的動物,也是唯一從來不滿足的動物」十九世紀經濟學家亨利.喬治
經濟學家漸漸發現,人們有時並不是想要那樣東西而購買,而是對購物的行為本身上癮,當購物時時,腦內會分泌的多巴胺,讓你想不斷的購買。這也是凱因斯沒預測到的部分,人們之所以沒有因為機器的發明而有更多空閒時間,是因為慾望增加的速度更快。商人永遠不會讓你沒東西可買,羨慕比較是人類的本性,在過去有助於生存,在現代這個生理機制卻只是讓你無止盡的想擁有別人有的東西。
努力工作為的是歸屬感
除了購買想要的東西之外,為什麼人總是需要工作上的成就感?在你的工作領域內的地位,通常也是由同行決定,因為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也代表著在這個社群被接受。這也是人們除了付帳單之外,需要工作的理由。歸屬感,是人類僅次於溫飽的生理需求。如果住在農村裡,親戚都住在附近,不需要靠努力工作也能擁有歸屬感。但在人來人往的大都市裡,每個人都只是過客,因此更需要在工作領域內爭取歸屬感。這是人們賴以維生的能力,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人,是無法存活的。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其實你沒有必要隨時忙碌
重新檢視自己每天的時間花費,詳細記錄自己的時間都在做什麼,有時你並沒有想像中的忙碌。我們害怕自己不忙,代表著不被需要甚至是不重要。當任務被分配時間越短,其實你是有能力更有效率地完成的,比如說小時候在暑假最後一天趕完兩個月份的作業。重視可以量化的標準之外,我們也該重視無法量化的創造力,這能力也恰好是在空閒時才會在腦袋中被發揮出來的能力。
提升時間知覺
不管你是否真的超時工作,相信自己時間短缺確實會造成不良影響,會讓你在工作時不斷注意時間,覺得快要沒有時間,反而影響效率。了解我們如何運用時間,稱為時間知覺,具有高度時間知覺的人,十分清楚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做什麼事,因此也有能力騰出更多時間進行沉思和反省。你不妨開始記錄自己清醒到睡覺之間,做了什麼事,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社交軟體偷走了你多少的時間。
拿回主導權
在你了解了每天的時間都做了什麼時,便也有能力拿回掌控權(當然前提是你不會不工作就餓死),在你的薪資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生活條件時,之後就算再拿更多的時間換取金錢,快樂的程度,其實不如擁有空閒來的多。以金錢買回我們的時間來過生活,不就是工作的最初目的嗎?希望我們都能不忘初衷,現在就挪出時間,好好的陪伴家人吃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