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觸世界與開放的精神:讀《亞里斯多德密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富麗堂皇、從外表看起來就非常優美,卻同時壯烈的使我們被壓服的一座宮殿。我們仰望它;它則以它的沉默,吸引我們敬畏、崇敬,以及渴望往裡面一探究竟。這,也許就是當中世紀的人們,重新發現了「亞里斯多德」思想時的心情。

這本書《亞里斯多德密碼》(Aristotle's Children: How Christians, Muslims, and Jews Rediscovered Ancient Wisdom and Illuminated the Middle Ages)用很深入淺出的語調,清楚的、栩栩如生的講述了亞里斯多德思想曾經默默的在少數人之間流傳;然後,經由翻譯、思考、論戰和一個又一個精采的人物,亞里斯多德思想一躍而上,成為知識份子主流的思考模式,也全面性的影響了一般大眾的世界觀。作者魯本斯坦(Richard E. Rubenstein)這樣形容:

當西歐人在穆斯林及猶太學者協助下將這些書籍翻譯成拉丁文時,也順帶翻譯了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教義權威——世界級的哲學家如阿維森納、阿威羅伊與邁蒙尼德等人的作品。這是無比驚人的事件,就好像有人在一個舊罐子裡不但發現了古代愛因斯坦的作品,還有他本人和其他當代物理學家為原著所做的解釋、應用及補充說明。由於有了這些注解,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一出現就已經有實用價值,而且極具爭議性。在中世紀的基督徒看來,初次閱讀亞里斯多德的作品,宛若發現幾片古代莎草紙上寫著星際旅行的方法或治療愛滋病的療法。這是足以推翻既定世界觀、革新科學並提供新型社會組織的知識。

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卻很自然的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要讀亞里斯多德?為什麼「是」亞里斯多德,他有什麼獨特性?

感性世界:人人可及的出發點

亞里斯多德思想能夠很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在中世紀,以亞里斯多德思想為聯結點,「科學」和「宗教」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因為亞里斯多德思想是從每個人(不論是科學家或信徒)都很難否認的前提出發,來思考問題,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這個可感世界。同時,這樣的出發點也產生了一種「開放」的精神;因為這個可感的世界,是和「每一個人」都有關的。我們不知道一般人(沒有經過哲學訓練的人)能夠和亞里斯多德一起走多遠,但是,至少在最初的這幾步,人們是一定可以走的;因為這幾步(這個看的到、摸的到的世界)就在他的生活之內。

在現代,我們不像中世紀的人有亞里斯多德思想為中介,科學和宗教之間徹底分開了。理論上,科學和宗教雖然也有部分的內容,在談我們一般人的經驗;但實際上,現代科學往往從實驗室和數據起步,而宗教則常常更關心宗教團體內部發生的事。這是魯本斯坦為什麼要寫這本《亞里斯多德密碼》的一個原因:他希望在今天這個科學和宗教常常有誤解甚至衝突的情況下,讓人們看看以前的人是怎麼做的,能不能給今天的我們一些參考。

小結

有沒有可能,透過對前人的思考和閱讀,我們能更深入的理解更多事情,並且解決當下所遭遇到的問題?這是我們每一個文史哲的研究者,都嘗試在做的事。特別是在一個文科並不被重視的社會(不只台灣如此,美國、甚至歐洲,也已經慢慢走向這個方向)。

但是,如果沒有了「人文」的訓練,我們要怎麼全面的去體驗、思考問題呢?我們可能會以個人的經驗或習慣的思考方式為上,貶低自己其實並不了解的其他人的路徑。哲學給了我們一個共通的起點,讓不同背景的人能夠一起思索、討論問題。我最近讀到羅光《哲學概論》的一段話,很有道理,我想用它當作本文的結束:

在自然科學昌盛的時代,學者要說這是已經過了時代的玄學思想,真理只有在實驗中呈現。因此,所謂真理只是科學的知識,科學既分門別類,真理便不能總匯於一。但是當自然科學分科過精細時,學者也體會到人的知識破碎凌亂,不僅人和人不相溝通,就連一個人的思想自己也不能溝通,學術知識本身不該孤立破碎的,而是互相連繫,連繫的重點必定是在最基本的理論上,負有這種連繫的責任的,乃是哲學。
raw-image

參考文獻

理查.魯本斯坦(Richard E. Rubenstein)著,郭乃嘉譯:《亞里斯多德密碼》,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李震:《希臘哲學史》,臺北市:三民,2022年。

羅光:《哲學概論》,《羅光全書.冊廿二》,臺北市:臺灣學生,1996年。

2022/12/20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9會員
150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舉世文名的亞里斯多德在哲學及文學,甚至科學都有開創性的地位。他的生平若是和千古君王亞歷山大有段發人深省的師生情誼,是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起因。
Thumbnail
舉世文名的亞里斯多德在哲學及文學,甚至科學都有開創性的地位。他的生平若是和千古君王亞歷山大有段發人深省的師生情誼,是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起因。
Thumbnail
本文引自《奧拉林達書》,介紹亞特蘭蒂斯人的智慧與法律 在伊格內修斯-唐納利(Ignatius Donnelly)的《亞特蘭蒂斯》(Atlantis)一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在宗教上,亞特蘭蒂斯人的思想程度,已經達到了構成我們現代信條基礎的所有偉大思想。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
Thumbnail
本文引自《奧拉林達書》,介紹亞特蘭蒂斯人的智慧與法律 在伊格內修斯-唐納利(Ignatius Donnelly)的《亞特蘭蒂斯》(Atlantis)一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在宗教上,亞特蘭蒂斯人的思想程度,已經達到了構成我們現代信條基礎的所有偉大思想。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世界觀》是我2021年重讀計畫中的第三本書(詳見〈我的年末儀式〉)。是本我非常喜歡且影響我極大的作品。或可這樣說,它改變了我看待真實的角度。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世界觀》是我2021年重讀計畫中的第三本書(詳見〈我的年末儀式〉)。是本我非常喜歡且影響我極大的作品。或可這樣說,它改變了我看待真實的角度。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思維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大哉問。 探索思維,意謂探究我們究竟是如何思考? 而將思維系統理論化的學問—哲學,以富有比較性的動態系統來探討文化現象,不僅理解文化,更會改變一個文化,而哲學思考能使我們認知過去、現在,也能預見潛在的未來......
Thumbnail
思維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大哉問。 探索思維,意謂探究我們究竟是如何思考? 而將思維系統理論化的學問—哲學,以富有比較性的動態系統來探討文化現象,不僅理解文化,更會改變一個文化,而哲學思考能使我們認知過去、現在,也能預見潛在的未來......
Thumbnail
主要是集中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也就是對存在的假設不同),柏拉圖對世界的看法是,任何事情背後有一個絕對真的東西,而我們做任何事,其實都是在追求一個標準答案(真理)。   但亞里士多德不同,他肯定經驗性的世界(也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找到各自的答案。
Thumbnail
主要是集中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也就是對存在的假設不同),柏拉圖對世界的看法是,任何事情背後有一個絕對真的東西,而我們做任何事,其實都是在追求一個標準答案(真理)。   但亞里士多德不同,他肯定經驗性的世界(也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找到各自的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