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兩天看到一則有關德國教育的短文章,內容是大意是如何協助孩子做功課。

文中的德國老師建議家長對孩子的功課完全不用理會,也不用替他們檢查功課,即使看到錯了也不要修改,由他們錯。

當年我選兒子的小學時,聽了介紹小一的講座,就是聽到了校長的這番說話,我才決定選這所小學,因為理念一致。

首先,做功課是孩子的責任,但是很多時,家長比孩子更緊張有沒有交功課,有沒有寫錯,總是會坐在他身旁督促他們做功課,做完要檢查好,保証完全沒有錯,才算完成。

然而,家長有沒有想過,這樣功課的對與錯,就變成了你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責任。

我曾經和一位家長交流,她也是每天放工後檢查孩子的功課,然後我說出了我的方法,希望可以減輕他的壓力,結果她說,那小孩回來要改正很辛苦,像又多了一份功課要做。

接著,我就沒有再說了,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觀念,其實多說無益,真的想找好的教育理念的家長,會自行找文章看,找書閱讀。

可能我們都已經忘記了人類最原始的學習方式,就是從錯誤中,從經驗中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深刻。

德國式教育的方法是很好很理想,孩子做功課時,你就可以做自己的事,然後又可以培養他們自學能力,培養責任感。

不過,近年外國對虎媽式教養方法,也趨之若鶩,因為虎媽式教養,讓孩子都進名校,成績斐然,好像也是不錯的方法。

現代人很多都只看成果,卻很少留意過程。虎媽式教養,當中含有小孩多少的淚水與辛酸,孩子的心理成長又如何,又有多少人看到?

然而,總會有人反駁,世界本來就是殘酷,他們越早認識這個世界的真貌,不是更好預備成長後的人生嗎?

但是,人承受壓力的空間是有極限的,當一個小朋友在幼兒長期受壓,而無法反抗時,當她長大了,她長期處在一個壓力下,而自覺不到,到最後會成為怎樣呢?這個每年開學時,看到最多的新聞是什麼?

然而,完全的放養政策又是否適合每一個小孩呢?

不見得是。

每一個小孩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重點。

我的兒子天資比較聰穎,(這並不是自誇,而是根據我教學多年的經驗,能分辨到孩子的特質。)他是可以完全放手的給他自己做功課,我基本不會檢查,只會簽手冊,有時會看到老師寫他欠交一樣功課或欠帶一本書。

當他欠帶書或欠交功課時,他會承受當下的後果,例如別人都有課本,而他沒有,或沒交功課而迎來的心虛或害怕,這些不好的感受會讓他變得更加警惕,更會時刻提醒自己要做齊功課,每天收拾好書包,最近也沒有再見他的手冊有再被老師寫什麼了。

作為家長,我明白大家都抱著愛子心切的心態,希望他們能樣樣都順利順心,可是,人必須在錯誤中才能真正成長,就像幼兒學走路,也是在不停的跌跌碰碰下學懂的。

我自己的態度是,寧願他在小時候多犯下一些小錯誤,也不要在長大後只大犯一次無法補救的大錯。

然而,遇上天資不怎樣的小孩怎麼,能放手嗎?

記得我以前學校有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由公公婆婆照顧,父母都上班,他不會說話,而且學習進度也比較慢。

直到升到K 1 仍舊如此,到K 2時母親辭了職,全職照顧他,學習成績馬上進步很多,個性也變得比較活潑外向了。

孩子就是花朵,有些是蒲公英,他們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生長,有些是蘭花,他們必須有人細心照料,才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的女兒完全有別於哥哥,她就是一朵小蘭花。從小就有過目即忘的本事,到現在還背不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

她也曾很不開心的對我說,媽媽,我是不是很笨,什麼也學不好。

因為她自覺會和哥哥比較,這種比較是不能避免的。

我最喜歡用龜兔賽跑的例子鼓勵她,只要努力,大家都能去到終點。我也常常用這個例子告戒兒子,不要像兔子一樣驕傲。

有時,我們不能騙小孩說,其實你很聰明,他們也有自知之明的,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你各方面每天都在進步,一天比一天棒。」

這是一則非常出名的心理暗示,能讓孩子進步,也能為他們建立自信。

對於女兒,我是屬於半放養狀態,功課我會教她,也會幫她改錯,因為她無法獨自完成,也不會自學,但是她的個性是非常責任感和主動,會自動自覺做功課,也會自己收拾,只是功課這一環要多協助一些。

養育方式各有門派與擁護者,但是我一直認為先了解你的孩子是怎樣的個性,才用合式的方法教導,這才是最重要,而不是別人說那套好,就跟著做。

avatar-img
七里浮香
87會員
120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七里浮香 的其他內容
昨晚孩子臨睡前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時我在洗手間刷牙,哥哥和妹妹衝進房間後,我聽到以下的對話。 哥哥:「嘩,還未開冷氣。」 然後過了一會兒,哥哥大喊:「媽媽,妹妺玩電掣。」 之後,爸爸進房處理,罵了妹妹一句:「玩電掣,唔啱(不對)。」打了妹妺的手掌一下,以示懲戒。 妺妹大哭。 接著,真的激死我了⋯⋯
我的兒子才七歲罷了 事件: 放學的時候,兒子哭著出來,哭得非常淒涼,老師說,因為有一位女同學今天和大家說要移民了,明天最後一天上學。 我接了兒子放學,然後接過書包,還有他手上的一張小小的心意卡,是那位即將離開的小女孩寫的。 「我不捨得你。I love u too.」 「我要眼淚流下來做紀念。」
「哇哇哇~~~~」持續不斷的哭聲,可能都曾經是每一對初為人父母的夢魘。 初為人母,我對照顧嬰兒一曉不通,於是上網做功課,到底怎麼才可以將孩子照顧好,而父母也能安好呢?
和小孩出外玩樂,有沒有常常遇到一種情況:高興出門,敗興而歸。 相信很多父母會在假期準備很多活動給孩子,例如去主題樂園,野餐,其他形形式式的活動。 總想著孩子一定會玩得很開心,有時候確實會玩得很開心,但也有時候,因為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小孩開始鬧脾氣,結果最後變成小孩哭鬧,大人敗興而歸。
在小學時,母親替我買了一對新的皮鞋上學,新皮鞋很硬,我的後腳跟都被磨破皮了。 我試過用紙巾攝在後面,可是紙巾太薄,磨幾下又破損了,又試過貼膠布,也是太薄,腳跟還是很痛。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昨晚孩子臨睡前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時我在洗手間刷牙,哥哥和妹妹衝進房間後,我聽到以下的對話。 哥哥:「嘩,還未開冷氣。」 然後過了一會兒,哥哥大喊:「媽媽,妹妺玩電掣。」 之後,爸爸進房處理,罵了妹妹一句:「玩電掣,唔啱(不對)。」打了妹妺的手掌一下,以示懲戒。 妺妹大哭。 接著,真的激死我了⋯⋯
我的兒子才七歲罷了 事件: 放學的時候,兒子哭著出來,哭得非常淒涼,老師說,因為有一位女同學今天和大家說要移民了,明天最後一天上學。 我接了兒子放學,然後接過書包,還有他手上的一張小小的心意卡,是那位即將離開的小女孩寫的。 「我不捨得你。I love u too.」 「我要眼淚流下來做紀念。」
「哇哇哇~~~~」持續不斷的哭聲,可能都曾經是每一對初為人父母的夢魘。 初為人母,我對照顧嬰兒一曉不通,於是上網做功課,到底怎麼才可以將孩子照顧好,而父母也能安好呢?
和小孩出外玩樂,有沒有常常遇到一種情況:高興出門,敗興而歸。 相信很多父母會在假期準備很多活動給孩子,例如去主題樂園,野餐,其他形形式式的活動。 總想著孩子一定會玩得很開心,有時候確實會玩得很開心,但也有時候,因為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小孩開始鬧脾氣,結果最後變成小孩哭鬧,大人敗興而歸。
在小學時,母親替我買了一對新的皮鞋上學,新皮鞋很硬,我的後腳跟都被磨破皮了。 我試過用紙巾攝在後面,可是紙巾太薄,磨幾下又破損了,又試過貼膠布,也是太薄,腳跟還是很痛。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