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漫談保守主義:自律負責,而後自由──共同體(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筆者在之前提到秩序,下一步要談的是,為何需要秩序?有了秩序之後又是為了什麼?
秩序是為了成為一個共同體( Community),要用日文或是其他社群、集體都可以,以下都用共同體來指稱。因為筆者個人認為,用集體太過廣泛,社群過於狹小,想像的民族共同體太針對。總之,就是一種群體概念,人類是群體生物,個體無法生存,故需要參與一個 Community。
共同體的成立,必須要先有一個秩序,秩序是「有意識」的去遵循,不管我們稱這個秩序是什麼,若沒有秩序,共同體就不會存在。

道德價值的邊界,也就是共同體的邊界

秩序的具體表現是法律,基礎是社會習慣與個人信念,通常我們會認為,這種多數人對某些行為的看法,一般行事的做風,是一種習慣、習俗,而多數人的信念總集,我們廣泛的稱之為道德。
道德為何是個人信念的總集,因為每個人的信念或多或少都有差異,但在一個共同體內不會落差太大,總會有一個交集在。這個交集形成多數共識,有的人會擴張解釋,有的則傾向緊縮,但怎樣都會在交集範圍附近,標準不會差太遠。
就以基礎來看,習慣跟信念組成一個個人認同的秩序觀,但就整個共同體來說,是由「道德」作為最核心的概念,而從這個道德感、觀點出發,形成一個普遍的行為標準,也就是社會習慣,習慣中有需要的最後成為法律。
認同並發自內心遵循法律,前提是認可這個道德準則,若沒有內在的認同,法律就會不停的被衝撞。
在一個運作良好的共同體秩序中,是由內而外建立習慣法,而法律的變化,從外而內影響回習慣與道德的標準。
宅編:如果每個人都覺得應該「隨機應變」讓號誌變成純參考,這種秩序就無從建立了。這種生活習慣的養成其實並不簡單;十幾年前宅編到台北時,還曾對行人99%只看燈號而不看車流狀況感到有點不適應……
有了這些道德準則,才能分辨善惡,且在習慣與法律上,要有很高的可運作性。可運作性,指的是平時會不會執行,遇到法律時會不會遵守。例如闖紅燈是不對的,平時你不會刻意去闖,不小心闖了,警察來開單,你也會乖乖認了,不會死拗到底說那是綠燈。

秩序的可運作性,要看狀況而定

如果,法律訂立的標準,是偷竊者無論理由皆斬手後勞役20年(比《悲慘世界》的尚萬強還慘),那麼平時就不會有人不偷竊嗎?太過嚴格且不近人情,一個為了生病母親的窮小孩,去藥局偷了一包止痛藥,就得要砍斷右手然後送去苦役?別說在台灣,現在全世界主要國家應該都無法接受。但若台灣真的立了這個法,就會遇到所謂的沒有可運作性。實際狀況大概是警察裝沒看到,藥局老闆說沒有被竊,檢察官怎樣都不會起訴。
這就回到秩序中所言,法律的權威性將會不停失墜,因為沒辦法執行。
可運作性與對錯無關,這是單純就秩序的維持而言,假設今天有個國家,對於外遇的看法,就是沒有任何容忍度可言,若配偶要離婚則無條件可離,還能拿到一筆高額的外遇賠償。
就台灣的標準來看,何止是不通人情,甚至破綻百出,必定會有許多的外遇製造業者,徵信業生意特別好。客觀上來說,這種法律真訂出來,也可說算錯的。但若這個國家,人民道德觀點就是如此,社會習慣上,會極端保護外遇的受害方,那麼只要法律在運作上,一直都沒出問題,冤案也非常之少,皆屬可救濟範圍內,我們就不能說這是沒有可運作性,即便聽來非常之扯。
保守主義對於維持基於秩序的共同體運作,有很高的優先順序,道理就在此。存在即有一定合理性,或許不合時代,不容於其他國家,但至少在這裡行得通,也沒什麼人受到損害,那麼就不能只因為少數人覺得不合理,就得強迫所有人接受據說他國更為優越的法律。

救濟通常先於立刻改變──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

到此,應該會有人非常的困惑,甚至感到憤怒,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台灣面對同性婚姻、通姦除罪化等等,是不是都不需要改革,都沒進步空間?難道這些人沒有受到壓迫,權利受到損害嗎?
有些人對保守主義的理解錯誤,會認為保守主義者之所以反對,是因為認為「同性婚姻過去沒有案例,在台灣的傳統習慣上被否定,不存在就沒有受害者」。畢竟被排除在社會規範外的受害者,不能結婚就沒有婚姻問題,所以邏輯上來說,問題不存在所以就沒有修正的必要。而通姦在台灣過去的習慣被否定,多數人的道德感也無法接受,所以就得要忍受那麼多因為冤案,只因為法律的可運作性,維持既有的秩序更重要。許多人會認為保守主義者這樣想,是矇著眼睛看世界。
錯,保守主義並不這樣看,是對保守主義不了解的人,過於表面的理解,用字面去解釋,擴充想像保守主義者怎麼想事情的結果。較為正確的說法是,就「單純」維持秩序的角度而言,可運作性比對錯重要,惡法亦法,只要冤案不要太過分的情況下,寧可用事後救濟的辦法,也不能不執行法律。
注意「單純」這兩個字,實際上世界根本就不單純,只要一個共同體,有跟外界接觸,就會有交流,共同體秩序就會產生對比。保守主義的秩序觀點,秩序本身是為了使生活更加優渥,提高技術優勢,增進全體福利而生,如果對比其他的共同體秩序,有更好的地方,當然可以學。
若已經有其他國家的案例,某個法條造成冤案,那麼事後救濟跟同時修法補正,並沒有衝突可言,保守主義者的想法,更會偏向利用非法律的行政手段,拖延這位冤案者被法律處罰的時間,不讓「惡法亦法」發生。簡單說,惡法亦法當然得執行來維持法律的權威性,但案例實在太扯的狀況,有其他辦法延後處理就這麼辦,或事後救濟的方法處理,之後再修法。
你也可以說很重視形式,明明就有危害,為何不立刻、馬上修法解決?
因為,很少有法條是完全獨立其他法律,沒有任何關聯性。好比酒駕傷人的罰則,刑度已經等同故意殺人罪了,那我們可以因為討厭酒駕,堅持唯一死刑?依法律原則,等於是要把比酒駕嚴重的所有刑罰都拉到唯一死刑,不然就會出現酒駕撞人致死唯一死刑,持槍殺人自首卻能罪減一等免死,何其荒謬。
故,寧可修法時審慎處理,然後透過其他手段讓這件冤案可以晚點處理,也不能因為個案就立院馬上三讀不管了。再說,你確定這冤案的重要性,大到超過其他所有事件?若此冤案根本不到死刑的程度,只有關三年或五年的差別,有必要停下國家所有法律事務,只為這件事情?

逐步調整,是為了減少不穩定的因素

秩序是為了人類過得更好而生,而且穩定遠優於不穩,所以沒事別亂改。但如果有確定更好的秩序可以參考,那當然可以修啊。但如果為了要馬上修,卻擾亂了原有運作,造成更大傷害就不值得了。
行人徒步專區的設置也可說是類似的例子,基本上不會為部分交通事故或狀況就劃定,需要在地相當程度的認同;也不能因為一地的運作良好就任意在其他市區施行。
這種因接觸產生的秩序對比,需不需要引進,在實務上的運作,保守主義會很重視平衡,以不影響舊有秩序的穩定下,去做出適當修正。保守主義反對全盤照搬,而是逐步、適量調整。就以台灣的同婚為例,保守主義通常支持階段性改變,具體來說是先有專法,民法以後再說。
若是更嚴謹的保守派,甚至會認為修民法不予考慮,因為就人類的生物性來說,秩序帶有很強烈的自然性質。同性雖是人類的性向之一,但婚姻數千年來涉及的是繼承權,多半基於血緣,所以在生物科技無法讓同性進行有性生殖的現在,會否定同婚具有跟傳統婚姻一樣的效力。
所以另立特別法是可以接受的,但無法接受等同異性婚姻。這類比較嚴謹的保守主義觀點,並不是在意婚姻的定義不可侵犯,而是認為婚姻算是一種自然發展出的人類行為,且具有各種基因傳遞、財產繼承的意義,同性之間無法做到一樣的事情,就不能將之畫上等號。
讀者能否接受,不是筆者要談的重點,只是要透過這個案例,讓各位了解保守主義對於「可運作性」的重視,以及遇到多種共同體秩序的對比後,是否採納其他文化的秩序,所持的基本態度。換句話說,要說服這種非常嚴謹的保守主義論者也很簡單,去研發生物技術,讓同性可以孤雌生殖,或是讓XXXX跟XYXY基因也能重組,修正有性生殖的定義,他們就會接受了。

宅編心得:不能接受的背後往往也有正經理由
宅編(亂開戰場):那種生物技術會有生物保守主義〔Bioconservatism〕反對吧?……簡言之就是,人類技術若能大幅控制生殖結果的話,對親子等社會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這個立場的人是有疑慮的……。
宅編個人看法是,「婚姻」修法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對家庭組成和親屬衍生權利的影響。但是,你願意讓一個陌生人因為你親人的選擇,以一個你不明所以的角色,成為整個家庭中的一分子甚至可以分家產,緊急狀況時決定你的親屬要不要急救嗎?
以這種八點檔的觀點,可能某方面比較能理解保守主義者為何會感到混亂與不滿,以及某些相關的謠言並非憑空產生;這和後媽、繼父在許多童話(和歷史故事、社會印象)之中的角色往往不討喜,其實有相通的根源。所以建立特別法以及慢慢就新型的家庭成員組成進行說服,建立社會角色的定位,還是穩健可行的改革手段。
(是說BL界已經有「孕男」這種東西……歐美還發展出跨性別的ABO世界觀……直男不要Google 這些關鍵字,很恐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筆者於去年就有一些想法,想要把保守主義整理出適合一般人看的解釋。筆者將在這整個系列中,儘量將保守主義的內涵,做出比較具有「通俗性」、「易讀性」的解釋,並儘量基於科普的原則,多用譬喻,不使用專業術語,更不發明新名詞套用,全數使用口語化說明。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筆者於去年就有一些想法,想要把保守主義整理出適合一般人看的解釋。筆者將在這整個系列中,儘量將保守主義的內涵,做出比較具有「通俗性」、「易讀性」的解釋,並儘量基於科普的原則,多用譬喻,不使用專業術語,更不發明新名詞套用,全數使用口語化說明。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Thumbnail
「當我生活在其中,而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我時,那你就是在控制。」,這句話必須承認,接下來就是為理想,控制應該佔多少百分比的問題了。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
Thumbnail
「自律」原來也是一個既普通又深邃的「課題」,每個人都好像知道「自律」是甚麼,但又好像難以把握,如果在網上稍為尋找「自律」是甚麼,卻又千奇百怪,各說各話,如幻似真,後來還更加發現了「自律是甚麼」跟「甚麼是自律」指的原來不是同一件事。 網上說的「自律是甚麼」: 「自律」是一個人有能力自己控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追溯「法」的來源是「意」,而發現當最好的「意」被實現後,感受到具體為社會帶來的福祉時,而被眾人所效法時,此時法律與法規就會出現。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Thumbnail
「當我生活在其中,而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我時,那你就是在控制。」,這句話必須承認,接下來就是為理想,控制應該佔多少百分比的問題了。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
Thumbnail
「自律」原來也是一個既普通又深邃的「課題」,每個人都好像知道「自律」是甚麼,但又好像難以把握,如果在網上稍為尋找「自律」是甚麼,卻又千奇百怪,各說各話,如幻似真,後來還更加發現了「自律是甚麼」跟「甚麼是自律」指的原來不是同一件事。 網上說的「自律是甚麼」: 「自律」是一個人有能力自己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