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位中學老師,在學期的剛開始,讓孩子看一段25分鐘的影片,20天後又讓他看影片的下集,也是只有25分鐘。僅此而已,結果到了學期結束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明顯提高,簡直像是變魔術一樣,你相信嗎?
這就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的招牌理論,他花了30多年的時間實驗,嚴謹記錄,並發現簡而有力的兩種思維,「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與「定型化思維」(fixed mindset),而且還建立出了因果關係,也就是你如果可以向孩子灌輸成長思維模式,就能促使他成長,這理論根本就是老師們的福音,將來肯定能刻在杜維克教授的墓碑上。
有意思的是,明明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人的智商是天生基因選定的,很難提高,但為什麼相信成長思維模式,就能讓人表現更好呢?
埋下成長型思維的種子,比先天智力更重要
這本《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就是相信,每個人天生智力條件各有不同,但人生的成就不僅僅是由智商決定,努力、熱情、刻意練習也很重要。當你系統性的給予學生成長性思維,他們一整學期都將發生改變,就像開頭那如魔術般的實驗一樣,當學生因偶然看了兩段影片,得知人的智力是可以成長的,便在心中埋下成長性思維的種子,從此奮發,也因此獲得顯著的進步。
杜維克教授的研究還指出,要能培養成長型思維,關鍵在於「外在環境力」跟「內在驅動力」,而《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就是為了幫助想在教室裡創造成長環境導向的教師指南,書中依照一年12個月份,分成12大章節,每月一個成長焦點主題,搭配清楚的操作指引,讓你從相信成長思維,到能培養成長思維,對學習、個人跟家庭肯定大有幫助。我過去在教學上,習慣用AL加速式學習法改變學習環境,但看到這本書後,仍有許多觀點刺激我的思考,簡單整理2個我個人很有學習的啟發點,整本書真的值得教育工作者購買收藏。
啟發一、從追求平等,到選擇給予挑戰,提供公平的機會
《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第五章提到,要提供學生富有挑戰的課業(第144~157頁),書中指出,老師應該要讓班上同學們相信,他們每天做的功課有其目的,且這個目的可以鞭策他們努力邁向精熟。這不禁讓我回顧自己:
我有沒有辦法明確的表達我所教導的課程內容背後的目的?
我是否有將教材予以差異化,讓所有學生覺得具有足夠的挑戰性?
若有學生未達預期的結果,我要怎麼做?
學生們知道如何相互尊重的彼此指導嗎?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在教育現場,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情有多麼不容易。
到底怎麼樣才是公平的評量?身為老師的我們又該給孩子怎樣的挑戰跟選擇?書中用一幅兩格漫畫做比喻,讓我們知道,不是給所有人相同的東西,而是依照每個人的需求給予資源。但要想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問學生是最快的,也因此,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挑戰上未獲得滿足時要爭取,遇到瓶頸時要懂得求助,才能獲得更多支持,《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清晰提供了不同挑戰情況下的應對策略,讓老師們縱使資源有限,依然可以透過分級教材,拆解課程、圖解組織、拼圖式同儕合作、多元作業選擇、延伸課程、自主彈性步調等方法,迅速調整給學生的挑戰,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提供更多公平的機會。
至於老師,也可以透過「羅森塔爾四要素」觀察自己是如何對待學生,有時那不經意的發怒、皺眉、拍背、微笑,都會向學生傳達不同的訊息感受,老師就是學生成長思維的關鍵外在環境力量,只有老師打從心底相信學生可以成長,這種信念才能在肢體跟不經意的動作上,傳達出對學生的高期望,我自己讀完這段也深深的自省,因為老師不經意的舉動,真的會強化或削弱孩子的學習表現。
▲成長性思維與羅森塔爾四要素的實踐。圖片來源:《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書籍內頁
啟發二、從讚美個人天賦,到欣賞努力過程後,給予具體回饋
你有想過好的回饋能幫助學生成長嗎?除了回饋學習內容外,讚美也是需要練習的,杜維克研究指出:
「當讚美時將一切成功歸功於天賦特質跟才能,這在學生成功時無傷大雅,但學生無可避免的會遭遇挫折,如果他相信他的成功是因為個人特質,那同樣的個人特質,他也必須要對失敗負責,但人們會習慣維護自尊避免感覺像是個失敗者,因此這樣的學生會更傾向避免接受挑戰來維護自尊。」
這種狀況,就像是學生在運動場上就是打「放水球」。試想,為什麼一位選手,明明可以獲勝,卻會故意打放水球呢?
法國籍網球教練派翠克‧莫拉托魯,是法國派翠克網球學院創辦人,4度獲頒年度風雲教練,他分析:通常愈是有天賦,同時也相信自己能力的選手,愈容易在比賽的一開始就放棄或打放水球,因為這樣的選手他們追求完美,並且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完美,所以當遇到比賽情境跟想像中不一樣,或是受到周圍環境、天氣影響時,就不敢冒險嘗試,而放棄比賽,故意放水讓自己輸球,就可以有一個保護的理由告訴自己說:「我打不好,是因為我還沒有認真起來打。」
那該怎麼鼓勵在比賽當下的選手,提醒他積極起來呢?派翠克知道,會打放水球或是在比賽時表現不積極的選手們,他們的心中有懷疑,內心是脆弱的,他們會拒絕承認自己有錯,並且會責怪環境跟說自己「狀況不好」。這時,教練最關鍵的是要接起選手失落的情緒,並且安撫他跟他說:
「是教練的不對,我沒有讓你可以完全放開心去享受比賽。你是一個很有天賦而且已經用你的努力走到這裡的選手,你付出的真心是我看見的,你願意相信我,我們一起克服這件事情可以嗎?」
教練在紀錄片《
黃金教戰守則》中重新對話一次,比選手更相信他可以做到,從此選手就再也沒有畏懼或放水過任何一場比賽。
《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第六章提到,讚美學生努力的歷程對孩子有更長期的益處(第174~188頁),書中用表格對照的方式,清晰分辨「個人讚美」和「歷程讚美」的差異,當我們讚美學生的個人智力、特質時,會使學生在面對未來挑戰或可能犯錯時感到不安,畢竟打安全牌,總比當個笨蛋要好?這就是打放水球的思維,但是換個方法,當老師把學生學習的成敗跟他的努力、策略、行動等歷程都連結在一起時,學生才會就事論事的思考檢討,而不會牽扯到他個人的自尊產生防衛,學生將更能了解努力與成功之間的關聯性,並願意接受更多挑戰。
我特別佩服在《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一書中,可以有許多的練習,讓學生試著改寫、對照個人讚美與歷程讚美的差異,讚美學生努力的過程跟具體說出好在哪裡,才是正中核心的讚美,同樣的概念也可以用在建設性的批評上,同時老師也應該教導學生,能彼此給予正中核心的讚美跟建設性的回饋,學生們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才能展現出正面的態度,呈現更多的成長性思維特質。
學習成長性思維,主動擁抱不確定
學生未來要面對的世界,是複雜、多變且不確定的,成長思維的人不僅「不怕不確定性」,更願意「主動擁抱」不確定,因為絕大多數的挑戰跟不確定,對普通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既然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舒適圈,成長性思維帶給學生們的強大內在,將是他一生受用的禮物,我誠摯推薦《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祝願台灣的孩子們都能擁有強大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