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s from https://tw.buy.yahoo.com/gdsale/%E9%A0%90%E8%B3%BC-%E8%94%A1%E5%BA%B7%E6%B0%B8%E7%9A%84%E6%83%85%E5%95%86%E8%AA%B2-%E7%82%BA%E4%BD%A0%E8%87%AA%E5%B7%B1%E6%B4%BB%E4%B8%80%E6%AC%A1-7999210.html
因為同事介紹了幾支YT影片,是蔡康永相關的,所以去圖書館再借了這本書回來看。趁過農歷新年,總算把它看完了。
我記得以前翻過一次,但印象不深,好像也沒吸收什麼進去。這次看他的YT,有一些觸動,反而看書卻又沒啥感覺。於是放慢了速度,很仔細的讀,讀到最後,突然有意思了起來。
舒服的做自己,就是追求情商的最重要原因。而要怎麼舒服地做自己呢?有三個原則,那就是「明白」、「剛剛好」、「慢慢來」。明白,明白自己的明白。哈。。。很拗口,就是明白自己,不人云亦云。自從進了這間公司後,因為有所求,求什麼呢?求跟大家一樣,不落人後,違背自己的心意,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歡或是不擅長的事,讓自己的心很累,這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明白。明白自己、恰如其分、一步步慢慢地理解自己,做回自己的本色,活出自己來。
「應該」
在我們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因為「應該」,這事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一旦事與願違,就召出應戰的情緒,開始對世界開戰。一次又一次的開戰,搞的自己筋疲力盡。怎麼去緩和這件事呢?那就是獨處,獨處有助於認識自己,當然自己一個人呆坐著,好像也想不出個屁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本好書、一部電影、一輪明月,都是陪伴、催化自己認識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後,培養一個冷靜理性的分身,對自己災難性的思考多做批判。「我覺得我被看不起,好丟臉」,分身:「為什麼會很丟臉?有人在乎嗎?」,幾番問答後,也許會發現,自以為的重要,好像…也不是天塌下來般的重要。人生的各種不滿,最好能恰如其份的應對,以免珍貴的意志力,被亳無章法地揮霍掉,是很可惜的。
「辨認情緒」
辨認出自己的情緒,才得以安放,做出正確的處理。很多時候,我也不懂自己的,只覺得很煩、很燥、被男友拋棄很火大。但這個火大的情緒是什麼?是生氣他不愛你?是沒面子的感覺?是被遺棄的感覺?還是被背叛的感覺?要正確地識別出來,才能做出正確地處理。像廚師要能正確地嚐出糖的甜味、醋的酸味,才能正確地調出每道菜該有的滋味。有時…心裡的感覺,是說不清也講不明的,需要一次一次地自我學習跟探索,才能正確地處理情緒。當情緒來時,不妨緩一緩,像7 Habits裡面提到的概念一樣,要為自己和情緖拉出一個空間來,做為緩衝。
「Why? How?」
雖然我們每次都跟老天祈求一生平安順遂,但如果人生真如這樣,就好像機器人一樣,少了一些滋味。有苦才有樂,人生都是相對的。苦,看起來很負面,但情緒是中性的,感受是中性的,就像戲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有他的功用。痛苦或是一些我們比較不愛的情緒出現時,往往它是帶著禮物而來的,只是我們能不能察覺並進一步去善用這個禮物。像現在很常見的COVID,一隔離就是五天、七天,隔離是很煩的,很無聊。但像曾寶儀說的,其實,這是老天在告訴你,你累了,該好好地跟你自己相處,多休息一下。突然,隔離好像也沒那麼苦,反而有點小確幸?!話說,這次農曆年,才小年夜休第一天,說真的,我就覺得我應該是第三次中COVID,大過年的、身體不舒服,又要吃藥,是不是很觸霉頭?但換個想法,不用請假可以好好睡到爽,感覺人生無比幸福!
身為資深問題寶寶的我,打呀呀學語開始,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問「為什麼?」,我媽都說我自小就一直在十萬個為什麼,看不到盡頭的連續性問題。是好也是不好,當問不出答案時,就很容易陷入膠著與茫然,成為我人生的一個窒礙。有時就是命運的安排,是沒有為什麼的,當沒有為什麼時,就該拋下(或暫停),先放過自己,轉而"先" 接受,去思考"該怎麼辦?",人生才得以前進。我自己很常犯的一個錯誤,也許是逃避心理,當尋求不到答案時,就"理所當然"地呆在原地,任由時光飛逝,當有人問起時,才"理直氣壯"地說,因為不知道為何而做,所以在尋求原因。往往不知,這終究浪費的,還是自己的時間。
「我」?還是「理想的我」?
小時候,很常設定自己未來要幹嘛,當 國父?當太空人?當醫生?當盡各種理想的人設。但往往發現達不到後,而感到自己沒有用,愈發嫌棄自己。但…我就是我,不論好的、壞的,這就是我,要開始學習接納自己,包括達不到的地方。情緒沒有好壞,但可以多珍惜有助於享受生命的情緖,「開心」這種一瞬間的也許不算太能夠享受生命,而「樂趣」、「喜悅」、「平靜」、「成就感」,亦或是「悲傷」、「恐懼」、「後悔」,確實對體驗生命(也許稱不上享受)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自己的人生,獨一無二、無法複製。
我現在面臨到的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空虛感。像書裡所說的,空虛感就像是哈利波特裡的催狂魔。他們不是看守監獄的獄卒,而是倒過來,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監獄。空虛感是催毀能力最強的一種情感,我完全可以體會。也許是本身沒什麼興趣,所以時常覺得無聊、空虛、激不起人生的熱情。年紀大了以後,尤為明顯。在書中,空虛感這個章節寫了滿多的,讓我深有同感。人生是很容易空虛的,有時了解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亡時,會有種白忙一場的感覺,忍不住就空虛一下。書中提到,空虛感是可以被趕走的,但要請自己專注在兩件事上,一是你成全了什麼;二是你參與了什麼?別老是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只專注在自己學到、得到了什麼?應該要把自己放在配角、甚至是觀眾的角色,去看看大家在忙什麼?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當置身事外時,比較容易讓自己 focus 在過程,而不是一直著眼在為什麼我沒有收獲,好像白忙一場…這種空虛感。也許每天日復一日的上學,學習到的是友誼、榮譽、群體生活;每天去上班,學習到的是時間飛逝、同事相處等,重點在於你參與了、成全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樂趣與責任感,成為了趕走空虛的最佳利器。
「我是我」
其實社會對你是沒什麼要求的,是你自己對自己設下了限制與目標,要展現自己的存在,卻又要賴說是這個社會給你的要求。如果真的達不到,就修改這個自我期望吧。有限的體力跟意志力是很珍貴的,要用在我們在乎的事情上面。
在沒有完全的勝算下,我很容易犯了逃避現實的問題,很阿Q的想,是我沒有特別要盡力去做的,不是我真的輸了。但其實,就是沒有盡力去做,還是推諉給命運或宿命。當盡人事後,才有資格聽天命,但好像常常想要推給天不從人願?!而忽略了是不是自己也沒有努力要從自己的願?一直在自欺欺人呢?其實,這本來就應該要"自己"解決了。可以用第三人稱來重新描述自己的說辭,如「同事跟我告白,我心小鹿亂撞」;替換成「同事跟她告白,她心小鹿亂撞」,好像有種瞬冷掉的fu…似乎冷靜了不少。
「別學愚公移山,只要學會轉念」
自己身上能改變的東西太多了:性格、心情、態度、觀念,一但改變後,都可以變得更明白、更恰如其分。生活本來就是充滿挫折的,想要的東西,常常要不到;想做的事情,常常做不成。常常覺得生活很混蛋,世界很混蛋。想要改變,但又發現改變不了,因為,這個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我是參與這個世界的人,愚公移不了一座山,為什麼不去移動他自己?為什麼要把人生耗費在對你亳無感覺的一座大山上面?如果視線往上,會發現天地寬廣,空氣清新,有無數的地方可以移動。慢慢地,就會移動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新的位置,恰如其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