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人生終點的追求,你怎麼定義自己呢?

2023/01/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當歲末年終,總免不了對自己經歷過的人生進行盤點或是迴歸校正,如果自己是一家公司,我們似乎隱隱都有些擔心,自己是那個會把公司弄倒的末代經理人。再多的哲學和心理諮商理論,其實都無法解決人天生就存有對於走向死亡的恐懼,那種只有自己,且也只有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那樣的未可知跟現在資訊爆炸的世界產生嚴重斷裂。
一直以來,每當換了新工作或設下了一個新的中長期目標,總會在自己的手機上設下倒數日計時器,除了提醒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也有點像是綁了一顆定時炸彈在身上,總有些要跟目標共存亡的意味。時間最長的倒數,就是設下距離自己七十歲,或甚至八十歲(假設家族長輩的長壽基因有遺傳的話)的倒數日,其實也不過就一萬多個日子,特別是當經歷過身旁的長輩或是朋友所面臨的生離死別,也隱隱感覺到,自己也正走在距離人生終點越來越近的路上。
新的一年,其實對自己的期許已經漸漸脫離以往可測量且明確的目標,總歸或許是三點:一、耐煩;二、追求以形容詞定義的狀態;三、成為一個不只是有計劃也有夢想的人。
一、耐煩:
經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三年,我們發現自己能控制的事情真的很少,外在世界的變化甚或是自己人生的轉折,有時候也難以預料,更遑論要精心打造所謂的五年與十年目標。於是,隨著模模糊糊的意念與想法,邊走、邊看、邊修正成為常態,大到不能倒的國家和公司也無法給個人任何保證,唯一的保證只有自己是否具備可以見招拆招的彈性。
當資訊如潮水般湧入,永遠處於資訊過載的狀況下,我們也很常失去慢下來的能力和餘裕,總是處於不是在哪裏就是前往哪裡的路上,讓自己的心思意念,隨著一則則或許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發文而遊蕩,習慣追蹤也追逐具體可見的事物,但卻少有真實情感的連結。
當我們的YouTube和Spotify播放清單裡都是我們喜歡的影片和音樂,我們的感官也開始處於舒適而且需要迫切得到滿足與填充的狀態,但當對所有人事物的喜好都可以化作按讚、分享、訂閱與評論,我們也同時失去了在探索陌生領域容忍不適狀態的能力和空間。
於是,像是正向心理學說的,我們讓自己身邊都圍繞著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努力實踐被討厭的勇氣,卻不太能忍受那個沒拿到的讚或是關注,我們也無法忍受那個自己有時也不見得那麼喜歡的自己。
耐煩,是讓我們可以有能力與空間,給予自己與他人持續互動並理解的機會,理解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時間,無論是取得共識、諒解甚至是重新開始一段關係的機會。當我們不在關係或資訊擷取過程中追求速成,或許我們也更有機會看見,那些隱而不說,等待被理解的故事。
二、追求以形容詞定義的狀態
過去的求學過程與職涯,我們都在追求可以用名詞定義的自己,無論是學生、社團幹部、專業工作者或是某個領域的主管,一個名詞換過一個名詞,我們迫不及待地往自己身上貼標,像是期待著在護照上蓋上滿滿的出入境章,彷彿那是人生的勳章,我們曾經來過、征服過什麼的證明。
然而,當我們越長越大,我們也知道可以用名詞定義的自己,也很有可能隨著任何一個意外或是黑天鵝事件,就把我們的定義奪走,而且是不留情面的那種。名詞定義下的自己,彷彿也過於看重特定名詞稱號所給予的框架,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太多「應該」與「樣版」,也無怪乎當斷捨離收納專家近藤麻理惠說自己當了三寶媽後,也放棄了要維持整潔家裡的想法後,有多少人感到鬆了一口氣。原來,即便身為斷捨離專家,也有不得不放棄的時候;原來近藤麻理惠跟所有一打三或二打三而招架不住的父母並無什麼不同。
或許,我們可以追求的,是另一種用形容詞定義的狀態,透過向內探索與感知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小至累了、渴了到遲疑、堅定、勇敢與穩定,每一個形容詞都像是一塊樂高積木,可以組合成自己當下的狀態,同時也給予自己在不同情境可處於不同狀態的彈性,接納自己可以是某種樣子或狀態,狀態是一時的也可以調整的,就端看自己怎麼感受與決定。
如此一來,我們不需要被穿著小禮服使用高級日本吸塵器的孫芸芸的形象綁架,也不需要把平衡工作與家庭作為自己的緊箍咒,相信面對人生困境的自己總會有自己的辦法,也可以接受並安於自己所處的狀態。
三、成為一個不只是有計劃也有夢想的人
在強調快速、結構化與可立即收穫回報的世界裡,我們很常被訓練成善於在有限的預算與時間裡做出可執行計畫的人,但也很常忘了思考,到底在這些如山的計畫當中,我們是否仍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還是做完計畫就彷彿對自己有所交代?
美國知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也是知名的非暴力踐行者,他最著名的演講是「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而不是「我有一個計畫」(I have a plan),因為他要確保的是,在他之後的世世代代,都可以得到身為人應有的公平與尊嚴,也要確保跟他同世代的人,也有相同的願景,可以為了往後的世代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計畫可以改變、調整甚至被捨去,但是夢想是信念也是願景,是人之所以仍對生命有盼望的憑藉跟光亮。
或許,在接受自己最多也不過剩下一萬多天的生命裡,我們可以試想,在每天的計畫與執行之外,有哪些夢想是我們願意投注生命實踐的?哪怕是旁人看起來再不可能的事情都好。人類的文明成就,從來都是靠著追求不可能而成就,而現在的不可能,或許在未來看來也只是尚未準備好的狀態,而非永遠的不可能。
換作是你的生命,你願意拿你的一萬多天成就並成為什麼呢?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