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新聞提到,台灣24歲以下年輕人自殺率攀升。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尤其是高度網路化的國家。
美國的統計,從2001年到2017年,高中生有多重憂鬱症狀的比例增加了60%,而且多數增加在女生。大約從2011年開始,男生從15%增加到19%,女生卻是從17%躍升到29%。
研究顯示,沉迷社群網站的年輕女孩,有三分之一的自我身體形象(self body image) 會變糟糕。
另一個研究說,玩社群網站的女生,有三分之一在貼照片前會修圖,讓自己看起來瘦一點、身材好一點。這些女生出現厭食或暴食症狀的比例也會比較高。
社群網站的開放性,讓年輕女孩不止面對同儕壓力,還會拿自己跟一些「理想化形象」如明星、模特兒、有專業團隊的網紅比較。有學者認為,在社群網站上常看到這些「標準美照」的年輕女生,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焦慮症狀。
每天上網時間越多,出現憂鬱、焦慮症狀的比例就越高。這數據也是女孩比男孩嚴重,一部份是因為男生比較常把時間用來玩遊戲。
台灣不像高稅收的歐洲國家有健全的心理衛生與社會福利體系。各級政府該如何應對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越發脆弱的心理健康?
這不是責怪父母教養或譴責老師、學校,就可以順利「推鍋」,然後裝作這些問題跟其他人無關。
許多學者在研究社群網站,如IG、抖音、推特、臉書,與這些憂鬱、焦慮、自殺行為的關係。2007年,智慧型手機出現。2015年,美國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有92%擁有智慧型手機。雖然我們無法清楚證實因果關係,但一年一年統計,年輕人有精神狀況的比例,跟社群網站的蔓延高度相關。而美國大學生尋求心理諮商的比例,也跟著社群網站的使用率一起增加。
人類百萬年演化出來的大腦,容易沉迷社群網站、受到負面影響,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腦科學研究證明,在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的大腦,「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的多巴胺(dopamine)與催產素(oxytocin)特別活躍。
從演化角度來看,這是為了讓年輕人有衝勁、敢冒險、敢創新、想得到部落其他人的肯定。但這樣的大腦遇到現代的社群網站,就容易變得太在意別人的讚與分享,太在意同學與陌生網友的評論,太在意虛幻的自我形象。
而「女孩受到傷害遠大於男孩」的研究統計,需要大家重視,注重女權的政治人物也應該要把注意力放在這裡。對年輕女性來說,社群網站還多了暴露隱私與被侵害的問題,例如國外就曾發生年輕女性網紅被跟蹤、窺視、然後闖入家門殺害的新聞。
諷刺的是,科學證據顯示,人類大腦要到24歲才真正成熟,所以現在許多心理健康的研究或統計,會以24歲為分界線。但遠古時代的人類,在24歲之前,通常就已經開始狩獵、殺敵、生小孩、維持家務。現代人類在24歲之前,多數都還在唸書、或剛踏入社會,無法像遠古時代的青春期男女一樣像個大人活著。
不夠成熟理性的大腦,受到壓抑的青春,被禁錮的靈魂,就很容易在社群網站的誘發下,產生各種精神狀況。
在此還是要先為社群網站說句話:工具是中性的,出問題的是人類大腦。流連社群網站的低成本與方便性,放大了人類大腦的缺陷。在一些研究裡,「適度使用社群網站」的人是最快樂的。對許多人來說,社群網站是快速認識人、與人連結的途徑,降低了與社會的疏離感、孤獨感。
有些人在現實世界很難交朋友,但在網路上因為許多網友得到充實的人生。有些人在實體世界有許多朋友,然後每天回家又在網路上跟這些朋友聊天、貼文互動,他們也過得很快樂。
但,社群網站也讓罷凌的成本降低。無論是具名與匿名與羞辱,例如對身材、外貌的批評、諷刺自作多情、對人身安全的威脅,攻擊者付出的成本不高,卻能讓被攻擊的人留下一生陰影,以及無盡的恐懼、害怕。
網路上的照片通常都經過挑選,有很大比例會修圖,尤其年輕女孩的照片。條件優越、頗得人緣的女生,可以得到許多「讚」與關注,但不少女生會因此過度在意讚數、覺得自己不如人、不夠美、缺乏自信心,厭食症、暴食症、憂鬱症與自我傷害的比例因此增加。
我並不是青少年問題的專家,所以無法回答「台灣政府應該怎麼做」。我的專長是快速整理資訊、讓問題呈現出來。這篇文章需要大家的閱讀、分享,讓這問題進入政治人物、民代、決策者與各類專家的腦海。當然,許許多多關心教育問題的家長,也可以跟家人、朋友、老師討論,如何因應社群網站對小孩可能帶來的衝擊。
我所看到最通用的建議是:多增加小孩「線下」的活動,多培養各種不同的興趣,在實體與網路世界取得平衡,就有機會減少社群網站帶來的負面衝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