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憂鬱症的年齡與性別差異(一)

2022/01/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憂鬱症在不同年齡層、性別有不同風貌與特色。(圖:Kylo null a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1/22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憂鬱症五顏六色,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風貌,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常有不同的特色。雖然每個憂鬱症個案都有其獨特的表現,但不同世代對於性別與身心健康有著不同的理解,大致上,還是可以觀察出一些微妙的差異。接下來,我們將使用兩章文章篇幅,展現這些五顏六色的憂鬱。

憂鬱症研究數據中的性別差異
觀察醫療統計研究中憂鬱症資料,常常可以看到憂鬱症的女性診斷比例超過男性。
可能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女性比起男性,更願意主動暴露自己的脆弱,更願意主動尋求外部資源協助。這些外部資源包含學校的心理諮商中心、公司合作的諮商心理師、社區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的醫師,也包含非醫療資源像是塔羅牌、催眠、脈輪、宮廟等資源來幫助自己。
在青少年憂鬱的研究數據中,這樣的性別扭曲依舊存在。雖然現在的年輕男性更懂得求助,但對法律上未成年的學生,受制於法律規範,無法自主求醫。求助父母時,其憂鬱情緒不一定會被父母親認為嚴重到需要求助醫療資源,造成許多男性青少年的憂鬱依舊未被醫療系統發現與協助。
另一部分,相比起男性,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透過自我傷害行為來舒緩自己的強烈憂鬱、焦慮與失控情緒,因此更容易被周遭的朋友或家屬發現,而被標誌出來。相對地,男性青少年的沉默、沉穩,有時候不一定是優秀的特質,而是情緒壓抑的展現,只有當個案離家出走,或是在公眾場合失控時,家屬或朋友才會發覺他需要幫助。
撇開調查方法造成的數據差異,男生與女生在不同年齡層的憂鬱症表現其實有許多差異。除了頭腦結構的不同,也和所處的社會文化與世代觀念差異有著深切關係。以下是我們就公元2022年臺灣的住民年齡族群分布區分的幾個世代:①青少年世代(12~25歲)、②輕熟世代(26~45歲)、③熟齡世代(45~65歲)、④耆老世代(65歲以上)。
青少年世代:青少年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整體來說,青少年女性比起青少年男性,更容易接受哭泣、落淚,更容易透過口語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期待別人的傾聽,更常見割腕、拔髮等自傷的行為,更容易藥物過量與嘗試自殺,更容易出現食慾增加與體重增加,更容易在意自己的外貌,更容易陷入疲勞且過度嗜睡,更容易合併焦慮症狀與身體症狀。在人際互動部分,有些青少年女性會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或是不認識的網友傾訴自己的情緒,交流彼此的自殺計畫,也可能會翹課或拒學。
另一方面,青少年男性比起青少年女性,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更容易保持沉默或用「還好」帶過自己的情緒,用一種平穩又空洞的聲音描述著,自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徘徊在平滑的死亡意念邊界,看著遙遠的地平線。青少年男性也容易出現衝動破壞行為,容易自殺成功,比起青少年女性,更容易發展出物質使用障礙。在人際互動部分,有些青少年男性,會拖著自己的憂鬱,努力著讓自己維持社交行為、運動習慣,有些卻會反過來,不管有沒有翹課或拒學,幾乎完全退縮回家庭空間內,在自己房間內,鎖在手機或電腦的螢幕世界裡。
除了男女的性別差異,和其他世代不同,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善於使用網路,更容易尋求身心科醫療資源幫助,也更容易接觸到電子菸、香菸、酒精飲料、大麻、愷他命、笑氣、毒咖啡包或其他物質。
輕熟世代:輕熟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對於輕熟女性來說,眼淚已經逐漸收斂,割腕、拔頭髮等自傷的行為也漸漸減少,自殺的意念持續,但自殺的行為也開始減少。但憂鬱症時,還是比起輕熟男性容易落淚,更容易自責,嘗試用更多文字或詞彙描述自己的情緒,更容易開始自我懷疑,更容易感到孤寂,更容易出現食慾增加與體重增加,更容易陷入疲勞,更容易合併焦慮症狀與身體症狀,更容易出現人際關係退縮。由於開始有收入,這個階段的輕熟女性,在就醫前,可能已經開始探索自我,接觸許多身心靈成長課程或是心理治療工作坊。
至於輕熟男性,比起輕熟女性,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更容易保持沉默,但至少漸漸開始願意上網搜尋、打聽、路過踏入診間,與身心科醫師討論自己的困境,對於身心科藥物的接受度也比輕熟女性高。在這個階段的男性,衝動破壞行為也已經開始減少,越來越可能依賴電子菸、香菸、酒精飲料、大麻等物質來控制或紓緩自己的情緒。雖然看似越來越沉穩,自殺計畫也越來越細致,一旦打算要自殺,更容易自殺成功。
對於輕熟男女,見識已經漸漸增長,也開始須要獨自承擔起一些照顧自己或家庭的義務與責任,開始出現不同的分歧。有的人帶著憂鬱前行,轉成長期穩定的憂鬱;有些人深陷憂鬱,停止長大,與憂鬱與憤怒相伴;也有些人將自己的憂鬱投擲到親密的伴侶,轉化為強烈的攻伐、佔有慾望或是控制慾望。
110會員
64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