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玳瑋;編輯|繆杰倫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到同儕都在前進時就會非常焦慮,肩上同時扛著自己設下的高標準,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帶著笑臉輕鬆的談著。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網路的發達與世代的快速變遷,人與人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緊密相連,還沒來得及學會處理複雜的人際訊號,就先被人與人之間過近的距離壓得喘不過氣。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的情緒風暴,廿一世紀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大學生,是否都難逃「焦慮世代」的命運?
大學生活觸發憂鬱因子 崩潰絕非個案
「是高二的時候吧,我被診斷患有憂鬱症。」那天,子涬一如既往的走在路上,體內的焦慮感卻不受控制的無限擴大。被壓力與焦慮籠罩的她,最後蹲在路邊崩潰大哭,直至因過度換氣送醫後才停止。「那一次大哭後,我意識到我身心靈糟糕的程度,似乎不只是心情不好。於是我去身心科診所尋求協助,才被診斷出憂鬱症。」升大學後課業壓力繁重、家庭狀況不穩定與獨居的多重因素,讓子涬終究落敗於這場情緒之戰。然而這場戰爭絕非個案,且從來就沒有自己以外的敵人存在。
「後來接受長期的醫療協助,才發現原來我們家有憂鬱症的家族病史。」大學生活的種種壓力,觸發子涬因遺傳而長眠體內的憂鬱症因子。她的憂鬱症的發病頻率相當難以捉摸,嚴重時會哭泣與嘔吐。「大三上的時候,我只記得我一心認為把生活排得很滿,才是最好的狀態。那時候每天都催吐完才會去學校,就覺得嘔吐好像可以把所有不好的事情趕出我的身體裡。」當單純地坐在教室就足以令子涬感受到不堪的沈重與難受,他便會選擇請假來抽離現實,給自己喘一口氣。
談到罹患憂鬱症後的心境,子涬説藥物跟諮商能給予她不同協助——藥物讓她維持正常的生理運作、諮商可以有一個傾訴的出口,然而找到對話頻率相近、迅速聽懂彼此對話的諮商師,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說真的大學的環境已經非常友善,在自己學會更多、更了解自己之後,也能更冷靜得看待這一切的發生。」即便多重的原因使憂鬱症如影隨行,六年來子涬在這場情緒戰爭中學會與自己共存,不再只是落敗收場。但這場絕非個案的戰爭,還有哪些龐大而未被看見的傷兵?
未來五歲一個世代 大學生心理壓力倍增
「我常常在頂大聽見『我還不夠好』這樣的聲音。」現於陽明交大擔任諮商師的陳亭宇,分享讓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來源,包含校園內的同儕比較,以及校園外與社會接軌的適應問題。大學生的壓力,以及壓力造成的自傷行為絕非小事。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有257位輕生,15至24歲自殺通報逐年增加,2020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占所有通報人口群的26.4%。除此之外,2016年至2020年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也呈現倍數增加(如下圖)。
2016年至2020年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製圖 / 張玳瑋)
究竟是什麼大時代的背景,讓大專院校學生承受的壓力,似乎比以往位於同階段的族群還要高?
「自殺通報率攀升有很多個原因,社會的絕望感是一個。但其實追根究底多個原因,會發現源頭是網路科技。」陳亭宇緩緩的抽絲剝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現在正值大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是數位原住民——自小生活在擁有網路科技的世代裡。網路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長久以來影響了使用者的心理狀態,使憂鬱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而身為第一批數位原住民、現正處大學階段的年輕族群,成長的時代環境有別以往,身心靈更深受網路影響。
「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美國在影集〈漢娜的遺言〉播出期間,年輕人因自傷而尋求醫療幫助的個案變多。這是媒體帶起的『模仿效應』,讓年輕人產生『原來功課壓力大,我也能這樣紓解、這樣面對』的想法。」陳亭宇也接續提及幾個網路與媒體的影響,包含匿名效應——網路上匿名言論的內容多元、偏激程度大,會讓習慣使用社群維持人際關係的大學生,因而產生被匿名攻擊的擔憂。
接著是需要學習的新事物不斷增加——科技快速發展、時代快速改變使年輕人必須擁有多種技能去適應環境,又網路是最方便的學習工具。當身邊同儕學習多項技能,個體就會開始比較,並產生壓力;最後是失去空白時間——人際訊號因為隨時可聯絡的網路變的更多元且即時,個體恢復彈性的時間變得更少,使壓力長時間擠壓在體內難以抒發。
在圖書館閉館後,在黑夜裡背上背包走回宿舍,這是不少大學生的日常。(攝影 / 戴宜諮)
除了網路的發展,大環境的變遷也同樣是壓力源。「不能夠否認大環境的改變是快速的,但人的調適能力難以跟著加速。」現擔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淡江大學諮商師胡延薇接續表示,科技快速發展帶動世代變遷,讓大學生四年學到的知識,在出社會時卻因為產業變化過快可能已經過時。這種學習與未來發展的銜接,往往帶給大學生龐大的心理壓力。
找回挫折容忍度 日常不日常的心理狀態檢測
「爛草莓」這個形容詞對於年輕一代似乎一點也不陌生。然而延伸來談,大學生面對心理壓力的過程,與挫折容忍力有極高的關係。「挫折容忍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恢復正常狀態的彈性,若恢復不佳就會導致心情低落。」陳亭宇也特別提到,每個個體都擁有彈回正常狀態的能力;然而當壓力大到「斷裂」,對生活產生無力,就可能傾向憂鬱。然而挫折容忍度也跟世代有關,「以小孩子的遊戲舉例,過往玩鬼抓人,出局了就需要等下一輪。但現在的線上遊戲,讓孩子習慣輸掉一場過個幾秒又可以重新挑戰。網路讓現在的世代不熟悉延宕滿足,遇到事情更容易產生挫折感。」
陽明交大諮商室會客沙發,擺放療癒的布偶給人溫暖氛圍。(攝影 / 張玳瑋)
「當我們的日常不日常了,通常就是心理生病的時候。」陳亭宇提出幾個關懷自己與身邊夥伴訊號的方式,通常個案在心理狀態不穩定時,最先受影響的會是日常行為——睡眠品質不佳,甚至失眠、失去食慾,以及缺乏人際互動的動機,對生活有滿滿的無力感。面對情緒崩潰,心理健康假「暫時離開壓力源」的作用,讓個案不需要在乎過多的外在事情,確實有舒緩情緒的功能;而針對長期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陳亭宇分享自己正念練習的經驗——透過沖澡的時間從事正念練習,讓身體試圖回到當下,專注在該分該秒的感受,能夠排除自己被情緒淹沒的原先狀態。現在的社會呈現資訊爆炸的狀態,專注在某個特定的事物與當下的時刻,會是舒緩情緒、讓生活節奏緩下來的好方法。
網路成為雙面刃 焦慮世代需要的長跑式練習
網路科技的發展,現今世代的大學生身為數位原住民,背負著比以往更沈重的壓力,卻也同時擁有更豐沛的資源與自己和解。心理諮商師林士傑曾說:「對大學生來說,開學日就像是起跑的槍響,從那天起到寒、暑假來臨,生活被各種『死線』(Deadline)追著跑。」該如何在這場競賽裡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與情緒的平穩狀態,會是一條漫漫長路,也將會是伴隨焦慮世代的一生的日常練習。
本文為專題的第二篇系列報導。其餘報導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