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心理學自救指南-看心理學相關書籍前,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 : 呆比 | 生活雜記
同步發表於女人迷,此為原文版
正文:
我並沒有任何醫療的相關背景,只是一個嘗試自救的普通人,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預算或其他考量,書是經濟實惠的選擇,然而書作為一個工具,就像是劍可以選擇防禦或傷人,我誠心的建議最好找一個專業人士(ex :心理師)引領你如何操作,但還是想先自己來的人,我提供一些經驗供參考,是我和周圍的人曾經不小心踏入的誤區。

1. 覺得效果不彰

似乎是氾濫的工具書(ex : 快速致富、快速減肥)帶起的歪風,部分民眾期望心理問題也能按照SOP一路過關斬將,甚至指責作者沒有提供正確解答,但是看完一本書就治癒十幾年的傷談何容易,你必須親自走過,辨識出症狀、釐清成因、清創,過程或許痛苦到懷疑自己為何開始這段療程、真的能治好嗎、為什麼情緒反而惡化了? 我會說一本書不構成解答,請多多閱讀不同觀點的書、擷取對你有幫助的字句,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後實踐於生活中。
分享其中一個對我有幫助的字句 :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周慕姿《羞辱創傷》

2. 無預警揭開別人傷疤

學到一個新知識時,可能會急欲分享或「應用」,比如 : 分析別人的狀態,拜託千千萬萬不要,連醫生都不能在診間外隨意看診了,況且也不能憑幾個元素符合就粗糙的判定其中有什麼,重點是,即使你說對了,對方的感覺卻糟透了,引起風暴後該怎麼收拾善後,我想很多人不知道更無法承擔,往往看情勢不對拔腿就跑,留下當事人在風暴裡苦苦掙扎,比較恰當的處理是等對方做好心理建設、開口求助再幫忙,超出能力範圍也請尋求專業協助。

3. 要求加害者道歉

看幾本心理學的書籍後,大部分人都會抽絲剝繭回朔到根基-原生家庭,覺醒當下經常有股衝動,恨不得把整本書畫滿螢光筆,高舉在照顧者面前 : 「你看! 這是我的血和淚! 我正在用一生治癒不幸的童年!」,接著對方會說他錯了對不起,你們相擁在一起痛哭…嗎? 抱歉,我與他人的經驗是對方會惱羞成怒 :「你記錯了。」「愛記仇。」「不知感恩。」「總是習慣怨天尤人。」
後來我發覺讓我這麼痛苦的主因是,對方無法給予我想要的愛,他身上沒有這個機制、沒有人教過他,若無覺察力一代代複製下去是非常容易的,我認為上一代普遍給予的是機械猴子的愛-提供基本需求,滿足需求後,下一代開始渴求絨布猴子的愛-同理與陪伴,機械猴子能夠變成絨布猴子嗎? 或許吧,但我目前做的是暫時放下期待-停止追尋不存在的東西,直接向外尋找絨布猴子的愛,最重要的是,獨處時懂得自己給自己同理與陪伴。(此段靈感來自恆河猴實驗)
最後心理學的書有沒有幫助到我呢? 我相信是有的,某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我被那些熟悉的面孔圍繞、責罵,「你們誤會我了、聽我說!」可是沒人聽我說,他們已經認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儘管不是事實,我卻像被催眠般漸漸代入角色中 : 「大概我真的很爛才沒人喜歡。」,此時,某書作者奇蹟般地出現,握住我的手、鼓勵我,潛意識的我不再任由他人形塑我,現實中的我找回了勇氣與自信。
所以代表我完全康復了? 沒那麼簡單,但是從後退、停滯不前到能邁開步伐,對我來說也足夠了。
PS: 雖然我通篇都以書舉例,不過其實也能透過Youtube、podcast、fb、ig...等媒材達到自救的成效,許多心理師在以上平台提供資源,當然若思考陷入死胡同出不來,還是建議親自跟心理師聊聊。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愛心或來我的ig逛逛~
ig : 呆比 生活雜記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呆比 Debby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傾聽是主動的,很多時候關乎你如何回應,能不能引導人清楚的表達內心想法,期間也讓自己的思路成形。
自稱愛書人,但我的閱讀量實在不怎麼樣,尤其出社會之後休閒時間更被壓縮,讀一本算一本囉! 原先我非常相信自己選書的眼光,但偶爾即使翻遍大意及各書評還是有失手的時候,不能說書本身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現階段的我,總之,從今年開始,我會在年度書單內附推薦指數(滿分五星),佐以個人的主觀心得,分為上下集,此為
自稱愛書人,但我的閱讀量實在不怎麼樣,尤其出社會之後休閒時間更被壓縮,讀一本算一本囉! 原先我非常相信自己選書的眼光,但偶爾即使翻遍大意及各書評還是有失手的時候,不能說書本身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現階段的我,總之,從今年開始,我會在年度書單內附推薦指數(滿分五星),佐以個人的主觀心得,分為上下集,此為
寫給大人的情書,什麼是活著的真諦?
這篇文章絕對不是「八個小習慣達成財富自由」的路線,純粹搏君一笑,也歡迎大家分享有什麼個人習慣,不以省錢為目的卻意外省錢!
始終有耳語揮散不去,告訴你某個年紀該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彷彿人在出生之前,劇本已經完成了,我們是被綁上線的小木偶。
傾聽是主動的,很多時候關乎你如何回應,能不能引導人清楚的表達內心想法,期間也讓自己的思路成形。
自稱愛書人,但我的閱讀量實在不怎麼樣,尤其出社會之後休閒時間更被壓縮,讀一本算一本囉! 原先我非常相信自己選書的眼光,但偶爾即使翻遍大意及各書評還是有失手的時候,不能說書本身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現階段的我,總之,從今年開始,我會在年度書單內附推薦指數(滿分五星),佐以個人的主觀心得,分為上下集,此為
自稱愛書人,但我的閱讀量實在不怎麼樣,尤其出社會之後休閒時間更被壓縮,讀一本算一本囉! 原先我非常相信自己選書的眼光,但偶爾即使翻遍大意及各書評還是有失手的時候,不能說書本身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現階段的我,總之,從今年開始,我會在年度書單內附推薦指數(滿分五星),佐以個人的主觀心得,分為上下集,此為
寫給大人的情書,什麼是活著的真諦?
這篇文章絕對不是「八個小習慣達成財富自由」的路線,純粹搏君一笑,也歡迎大家分享有什麼個人習慣,不以省錢為目的卻意外省錢!
始終有耳語揮散不去,告訴你某個年紀該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彷彿人在出生之前,劇本已經完成了,我們是被綁上線的小木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以前我以為讀心理學是為了幫助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後來才知道,心理學能讓你「懂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在諮商晤談中,並不是個案說的話越多,就越療癒。也不是在晤談室中說越多你過往受創的歷史,你就會療癒得越快,也不是越短次數的治療或越集中頻率的治療越有效。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以前我以為讀心理學是為了幫助那些心理有問題的人,後來才知道,心理學能讓你「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