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好在podcast中聽到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其中一集「不要碰發給你高股利的公司」中,除了得到她不推薦的原因,也讓我反思自己目前任教的「公司」(沒錯!不是學校是公司)的未來發展性。
淡如姐在裡面提到,銀行目前存錢利率都那麼低了,那這些公司又從哪裡拿出這些錢來配發股息給股東?很多真正優良的企業,其實不見得會配發股息,或是與獲利不成正相關,是由於一間正在顯著成長的公司,想要把資金,投入「未來」,也就是對未來發展有利的硬體設備(譬如台積電生產奈米級的晶片的機器)及軟體設備(譬如研究開發、高薪吸引優秀人才),保留最多資金做最大未來的投資,企業才有辦法走長久,優秀的經營者都知道複利經營公司的驚人效果,反之,如果公司將獲利化為股息幾乎配給股東,代表這公司已經找不到適合他們未來的投資事項,用這個角度來看,也許前景有限、或是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不想讓股東拋棄,才利用高股息吸引股東(但也是用自己的錢發紅包給自己),引用日本價值投資的人奧野一成的概念,他認為追求高股息的人,並沒有真正看到投資的本質,投資是看未來發展性,而不是只有高股息的貪小失大而已。
「追求股息的股東,只是在搶食所投資企業的成長空間。」
這句話回來看自己,與自己所待的公司,實在很有感,從個人角度上,畢竟也是一人公司,如果一直只追求所謂的一個月賺多少,便是以股息的角度來看自己這個公司,如果想讓自己能夠成為顯著成長的公司,在投資上,必須投資未來,意味著投資自己的個人技能,這讓我聯想到另外在歐陽立中老師的節目中,楊倩琳在增加自己收入這一塊提出來的建議:精進自己的本業收入,能穩定升遷,或是直接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公司,另一方面是經營自己的斜槓事業,增加額外收入;若是從我目前任教的公司來說,我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探討:因為我們學校的風氣是高中部學校投注最多資金,所得到的硬體設備也最多,國中部則是有升學的競爭優勢,老師團結,技術高中部則是有點尷尬,雖然升學屢創新高,但得到的資金總是有限,甚至是需要科主任寫計畫申請外面資金,才有辦法有資金運用,我目前來看,也許這間學校把發展重心放在高中部,認為升學的國立大學聽起來響噹噹,台大清華交通,哪個台灣人沒聽過,在一些較保守的人(或是尚未更新近況)眼中,當然認為這些聽過的國立大學相當好,對招生也很好,可是,我認為這也一再驗證了高層與政府在領導時、以及並未完全清楚現況的狀態,原因如下:
高中部確實為學校產生許多亮眼的榜單,但是這是一個短期投資,因為我曾經聽過跑了全台任教的兼課老師分享她的觀察,政府也是喜歡把很多資金投注在普通高中,這些高中部的學生將來都成就了,很多都到國外去發展了,甚少留在國內為國內貢獻,反而是技術高中培養出來的人才,他們才是真真正正會留在台灣貢獻的人。
高層對於人數上的誤解,畢竟我們學校技術高中部佔大多數,一個年級有11班、而高中部一個年級2班,我認為即使要追求國立大學的數目,高職部則是一個相當大有潛力的地方,技術高中要考到國立科技大學的努力程度,也不比高中部差,其實兩個並重發展並不難,可惜的是上層除了年紀以外,連觀念都格外老舊。
雖然今年發生了許多事情,公司也有一些現象觀察:譬如校車的廠商永遠都是同一間、新大樓的建商也是董事長找來的驗收過了但卻有管線外露到從地上凸出100公分的狀況、校內福利社也是同一人經營、制服廠商是空頭公司等,不難看出上層追求「高股息 」而非長遠發展,但我認為這間公司目前還能待的一個點是:還不會倒,至少在淡如姐分享的幾個概念中,對於硬體設備的建設,還是有在進行的,但對於軟體或是人才,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敝公司的發展於我的職涯發展,我想我還是需要透過不斷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其他斜槓專長,會是一個保險又保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