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爸的覺醒經驗— 來點存在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厭世哲學家叔本華說,要給別人好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不成功。

在我的FB上總是比較容易看到其他心理師的成功,像是又開了第幾間治療所、出了幾本新的書,或者成功地完成了演講課程之類的,怪不得看到時心情總不是太好,今天我就來反向操作日行一善,告訴大家我工作上的每況愈下。

我知道人們難免對我有些投射,例如個人品牌做得很成功、事業做很大、個案多到接不完之類的,但這都不是真的。其實我工作很單純,除了諮商與少數督導外我沒有其他工作了,而最近半年開始個案量逐漸減少,現在可能僅有巔峰時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說,收入也只有之前的一半。我想主要是因為我下定決心只工作到下午五點,當然周末的時間也是不工作的,想當然爾,一般上班族就不在我的守備範圍之內了。

當然,這與我當爸爸脫不了關係,大寶的幼兒園六點就關門了,再加上在三個月前,我的女兒來到這個世上,可能我們是育兒苦手吧,每當有朋友問我最近在幹嘛,我都回答:「試著活下來」,畢竟長期睡眠剝奪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都推給孩子好像也不對,其實我從來就不喜歡在晚上工作,這讓我的作息與家人朋友分開,而且美好的早晨也爬不起來,所以我完全不覺得這是什麼「為家庭犧牲」,反而有一種「疑? 真的可以不用再那麼努力了嗎?」的解脫感。

回顧大半輩子,打從學生時期以來就是在努力前進的狀態,小學拚的是月考,高中是聯考,博士是發表,工作後是專業能力與個案量...好像人只有努力壓榨自己一個選擇,當然旁人很容易會說,「總是有其他選擇的,不一定要這樣」,但我自己是直到中年後才逐漸開始「擁有」努力工作以外的選項。

這一方面要謝謝我某些找我諮商的人。我不懂為什麼心理師們很少談到金錢的議題,因為來找我談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有金錢方面的焦慮,即便家裡是中產,甚至以上的人也不例外。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優渥的薪資就像是金手銬,讓人覺得若是離開就再也找不到待遇如此優渥的職缺了。

說來有趣,有時我會遇到這種有點尷尬的情況 — 有些人會跟我抱怨他這個月「只賺」少少的幾十萬,而這個數字是可能他眼前的心理師未曾達過到的目標。

於是我們會去談錢的意義,包含實際上生活需要多少錢? 原生家庭對錢的態度? 以及對於未來的焦慮不安等,結論往往是,為了焦慮(有時候是以貪婪的方式呈現)工作而犧牲人生中的美好,是一件可惜的事情。然而知道歸知道,真的因為跟我談後就不再焦慮、能允許自己不再那麼努力工作的人可說是鳳毛麟角,我不怪任何人,因為金錢的焦慮在這個社會實在太根深蒂固了,飛漲的房價使人感到自己無比渺小,馬路上處處是名車,打開手機更是容易掉入社群媒體比較的陷阱,好像別人都過得比自己好。

為了表裡一致,我必須要身先士卒,也算是為大家做個實驗吧,人們都覺得錢越多越幸福,但目前為止光是五點就能下班這點就讓我變得比較快樂,收入減少並未影響生活太多,我本來就不搭小黃也不叫外送,基本開銷也都能支應,我很開心自己做了盡量陪伴孩子成長的選擇。

換作是幾年前,收入減至一半(未來還有可能繼續減少)這點會讓我很焦慮,會趕快去找其他工作來填補,所以是什麼讓我改變了呢? 答案是死亡。

談到死亡,Yalom總愛談「邊界經驗(或覺醒經驗)」,意思是在某些時刻,人難免會意識到死亡在未來必定來到,而自己不過是逐漸步向衰老的生物罷了。嚴肅一點的可能是遭逢親人過世等巨變,輕鬆一點的則像是同學會之類的場合,每當我在FB上看到那些的老同學,一個個成了凸肚禿頭大叔時總是心驚,然後趕緊照照鏡子,一方面慶幸自己頭髮還在,但同時也感嘆,我只不過保養好點罷了,終究逃不過歲月的殺豬刀。

然而對我而言帶來最大衝擊的,是當上爸爸的事實。

再也沒有什麼比懷孕生子更能反映出人的生物特性了,我們跟所有動物一樣受孕,然後冒著風險把孩子生下來,在古代是「生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台語)」,現代生產過程雖然不再那麼凶險,但普遍晚生,要承擔的則是孩子發生身心障礙的風險,而這些過程對父母而言都是失控的,基本上什麼也做不了。可能我參與得很深,儘管懷孕的不是我,但我充分地感受到那股只能交給自己的生物本能的無助感了。

而看著孩子逐漸長大,總讓人有種世代交替之感 — 未來是他們的了。為了撫養孩子我必須好好活著,一旦孩子長大到2、30歲,我也差不多70了,那是隨時死去也不奇怪的年紀。我覺得自己像是鮭魚,一旦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大自然就不在乎我的死活了。

而且寶寶真的長得太快了,快到爸媽必須要時常拍照紀錄,不然過幾天看就又不一樣了,所以爸媽經驗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在經驗失去 — 以前那個地上爬的小娃娃跑哪兒去了? 其實大人也一樣不斷地在變化,更正確說是衰老,只是速度沒那麼快罷了。例如拍大合照的當下很快樂,但隔個幾十年拿來看就會讓心驚甚至心碎,影中人一瞬間就老了死了。

在沒有相機的時代,人們紀錄事物的方式是畫畫,如同中文,靜物寫生在英文是"still life",但在法文或義大利文卻是「Nature Morte」和「Natura Morta」,是「死去的自然」,這隱含著生死其實是一體的事實,生命若被切成一片片,每片都是生,也是死。我想這解釋了為什麼當爸爸的我總是拚了命在拍照,徒勞無功地想留住孩子的每片生命。

希望我的文筆能更好些,因為光是這些文字無法闡明我的感受,總之,當爸爸的事實讓我多方體悟到自己身為「自然人」的事實 — 我的確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且僅止於此。

相對於自然人的是「社會人」,也就是我們的各種角色、地位、名聲,以及所累積的資產。在多數時候,也是人們從小到老都汲汲營營努力追求的那些事情,而這些追求鮮少讓人快樂,因為總是無法達到自己的期待。

不若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神官能症是源自於性欲的壓抑與衝突,現代人的焦慮則多與無法當一個稱頭的社會人有關,有些人會說那是生存的焦慮,但大多時候並非如此,正常情況下自然人的存活並沒有那麼複雜困難,吃喝保暖即可;我們害怕的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活得不體面、被他人看輕,且無法享受其他人所擁有的種種享受。

既然社會人的經營看似修羅道,為什麼人們趨之若鶩地前進呢? 因為這是種累積,且幾乎沒有上限,例如銀行戶頭裡的錢,只要努力賺錢投資就會逐漸成長,這也難怪理財投資與自我成長往往都是最暢銷的書籍。

若把人切分成「自然人」和「社會人」兩層,前者如同日曆般,一日日地磨損,後者則像是電玩的積分,時刻都可以增加,無怪乎人們會把重心放在社會人的經營上,雖然過程可能是焦慮的,但再怎樣也沒有生為死亡ing的自然人那麼可怕。是的,我的確認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對死亡焦慮的否認,或者說是種集體的防衛機制。人類試圖活得如神一般無窮無盡,但事實是就連地球資源都正在耗竭中。

所以,平時社會人那層生活如同輕薄的假象,將自然人的事實給覆蓋住,但電玩分數可不能當飯吃,戶頭裡的存款再多,一旦病重還是得回老家。

Yalom的研究發現,罹患癌症等不治之症雖然會讓身體衰敗,但心靈層次上卻有機會成長,因此有「癌症治癒精神官能症」一說,用方格正的說法,就是人把那層輕薄的假象給掀起了,勇敢且真切地擁抱身為自然人的淒美宿命,既然一切都會消逝,那就只有珍惜、那就只好相愛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方格正的沙龍
38會員
40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方格正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8
在<上篇,可以!>中,我談到聊天AI的種種優點,尤其是它總是以「支持」與「理解」做為回應的開頭,我認為這部份遠比後續的建議分析來得有價值多了,因為儘管人們總是嘴硬地說自己想要的是具體的建議與實質的改變,但心裡頭真的需要的是被深深地理解,我數不清有多少次個案失望地對我說「我覺得你不夠了解我」,這部分我
2025/02/18
在<上篇,可以!>中,我談到聊天AI的種種優點,尤其是它總是以「支持」與「理解」做為回應的開頭,我認為這部份遠比後續的建議分析來得有價值多了,因為儘管人們總是嘴硬地說自己想要的是具體的建議與實質的改變,但心裡頭真的需要的是被深深地理解,我數不清有多少次個案失望地對我說「我覺得你不夠了解我」,這部分我
2025/02/12
Hi,還有人在嗎? 消失的這一年多我沒閒著,在寫一本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笨拙的作者,無法一心二用,所以把心力都放在寫書上了,現在寫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可以寫點別的。 每次新科技降臨我總是很抗拒,如同當年刻意不換智慧型手機,後來還不是用得比誰都兇,這次的AI浪潮也是一樣,之
Thumbnail
2025/02/12
Hi,還有人在嗎? 消失的這一年多我沒閒著,在寫一本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笨拙的作者,無法一心二用,所以把心力都放在寫書上了,現在寫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可以寫點別的。 每次新科技降臨我總是很抗拒,如同當年刻意不換智慧型手機,後來還不是用得比誰都兇,這次的AI浪潮也是一樣,之
Thumbnail
2024/04/16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2024/04/16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金惠男著 蕭素菁譯 2011 大田出版 我每天都會遇見許多心靈受傷的病人,但是很慚愧地我認為我並沒有治療他們,反而常會覺得是他們在治療我。 現在我想對你說的話只有這一句:「你永遠是對的,所以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吧!」 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不顧一切去享受」是指追求每個瞬間的沈溺。當社會令人
Thumbnail
金惠男著 蕭素菁譯 2011 大田出版 我每天都會遇見許多心靈受傷的病人,但是很慚愧地我認為我並沒有治療他們,反而常會覺得是他們在治療我。 現在我想對你說的話只有這一句:「你永遠是對的,所以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吧!」 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不顧一切去享受」是指追求每個瞬間的沈溺。當社會令人
Thumbnail
在當前的這個社會裡,許多人都汲汲營營於工作,平時在意與比較的不是擁有多少房產與名牌,就是在意存款簿裡的數字,但這些存在於虛幻世界裡的美好真的重要嗎?我們那麼努力地賺錢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賺來的錢買來的包我們在這一世裡能使用多久?而在離開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又能帶走多少呢?
Thumbnail
在當前的這個社會裡,許多人都汲汲營營於工作,平時在意與比較的不是擁有多少房產與名牌,就是在意存款簿裡的數字,但這些存在於虛幻世界裡的美好真的重要嗎?我們那麼努力地賺錢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賺來的錢買來的包我們在這一世裡能使用多久?而在離開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又能帶走多少呢?
Thumbnail
小時候看爸媽都很高大 希望能夠跟他們永遠相處 一轉眼怎麼自己就長大 爸媽卻滿滿白髮,身體也挺不直了 都還來不及好好相處,似乎就準備要說再見 分離真的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小時候看爸媽都很高大 希望能夠跟他們永遠相處 一轉眼怎麼自己就長大 爸媽卻滿滿白髮,身體也挺不直了 都還來不及好好相處,似乎就準備要說再見 分離真的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自己國中畢業去上班後,就感覺變成了一個大人,可是卻突然明白長大不是個很好的經驗,因為要開始賺錢養家。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自己國中畢業去上班後,就感覺變成了一個大人,可是卻突然明白長大不是個很好的經驗,因為要開始賺錢養家。
Thumbnail
低谷是上天賦予我們重整命運的機會...
Thumbnail
低谷是上天賦予我們重整命運的機會...
Thumbnail
對於「生不生小孩」這件事,早在我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就討論過了。結婚生子,就是天經地義到這麼自然,所以年輕時後的自己雖然不是特別愛小孩,卻還是笑笑地、無聲地回應了老婆要生一打的「宏願」。最近快到計畫內準備生孩子的時間,這些問題又一次浮現在腦海裡,在終於要當父親之前,這份恐懼再次襲來......
Thumbnail
對於「生不生小孩」這件事,早在我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就討論過了。結婚生子,就是天經地義到這麼自然,所以年輕時後的自己雖然不是特別愛小孩,卻還是笑笑地、無聲地回應了老婆要生一打的「宏願」。最近快到計畫內準備生孩子的時間,這些問題又一次浮現在腦海裡,在終於要當父親之前,這份恐懼再次襲來......
Thumbnail
2001後的人生真的不是我能控制,混亂到難以招架,回顧那時才26歲的我,真的不知道原來這應該叫「人生」,乍看之前我根本是強褓裡幸福的娃娃;婚姻生活不是我從父母身上看到那樣,也不是婚前交往多久就能夠保障的嫁對人,甚至夫家婚前的善意友好態度,都是我太天真的自以為是。
Thumbnail
2001後的人生真的不是我能控制,混亂到難以招架,回顧那時才26歲的我,真的不知道原來這應該叫「人生」,乍看之前我根本是強褓裡幸福的娃娃;婚姻生活不是我從父母身上看到那樣,也不是婚前交往多久就能夠保障的嫁對人,甚至夫家婚前的善意友好態度,都是我太天真的自以為是。
Thumbnail
小時候很容易被罵說是個喜新厭舊的小孩,卻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後,總覺得,其實自己是個極度念舊的人。
Thumbnail
小時候很容易被罵說是個喜新厭舊的小孩,卻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後,總覺得,其實自己是個極度念舊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