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發生兩件與Line有關的事,令人非常無奈。
照片來源:Sara KurfeB on Unsplash
去年年底,有位同學不慎把我們班同學會Line群組的相簿全部刪除,因為她以為會占用她的手機記憶體空間,我們來不及阻止,因為時區不同。
大家不禁感嘆,因為相簿裡是我們班自2013年建立Line群組以來,所有聚餐聚會的照片及學生時期的老照片,如今付諸流水,尋回比登天還難。
如果她立即道歉也許可平復大家的怒火(雖然大家表面上都沒發作),但幾乎不參加活動的她說:你們這幾年也玩了不少地方,留下美好的記憶就夠了。接著她又說:不然,下次要做甚麼動作之前,先問班代好了!
身為畢業後萬年班代的我無奈地回應:不必問我啦!妳可以刪掉妳發的文貼的照片,但別刪掉別人的。
不久,她一言不發地退出群組。我有些內疚,也許我不該如此直截。
在這之前,也有位同學退出群組。
因為疫情期間,有同學提出政治議題,引起一陣交鋒,最後有位同學跳出來要大家節制,爭論也就逐漸平息。不過,這位很少互動的同學就默默地離開群組了。
因為疫情期間,有同學提出政治議題,引起一陣交鋒,最後有位同學跳出來要大家節制,爭論也就逐漸平息。不過,這位很少互動的同學就默默地離開群組了。運動班的老師們常柔性勸導我們勿在Line群組發與運動班無關的文,以免重要訊息因擠壓而被忽略。有些不識趣的同學,還是頻頻發些農場文或影片,也曾有一次相簿被刪除。有一次相簿被刪除。
相簿被刪的那次,幸好發現的快(畢竟這是個300人的群組,隨時有人在線上),助教趕緊重新建立相簿把照片補回。那位不慎刪除相簿的同學,驚恐萬分地向大家道歉,她刪除照片的原因與我那位同學相同。
年節期間大家發的小年夜文、除夕文、初一文、初二文等等等,就勉為接受;但如果持續發些健身養生等的影片或文章(很多是陳年舊文),就令人討厭。
有人善意提醒這位同學群組的規定,她說:運動是為大家好,開學後她就不會發。有人請她自己留存,勿發到群組,她還是我行我素。
我忍不住請她:不必等到開學,現在開始就別發這些文,因為大家不一定會買單。她則要我:不好的東西就別看。(真想回她:我從來不看)
再次,有人提醒她這是超過300人的Line群組,不是她的個人群組,請她尊重群組的規定。最後,她總算識趣地回答:抱歉,打擾了!
這些社交媒體,無論FB、IG、Twitter、PTT、Line、Messenger、WeChat或在Web3流行的Discord、Like Social等等,已經逐漸成為日常溝通的主流。
而我們(特別是50+)從現實環境到虛擬空間的資歷尚淺,因此錯誤難免。因不熟悉功能而造成的錯誤,可被原諒;但未考慮他人立場而發的行為,則會引發爭端。
這些溝通工具雖然便利,但大多訴諸於文字,如詞不達意,則易生誤解。此外,它們傳輸速度快,可即刻被讀取,因此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時雖可收回或因時間經過而消失,但如被截圖,仍困難辯解。
因此,使用這些社交工具應了解它們的功能及極限,也勿忘記應有的禮儀。
就我看來,使用這些社交工具,特別是溝通工具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對象及角色:誰創立這個群組?群組中還有哪些成員?自己在群組中扮演甚麼角色?
在組織管理學中,團體(或群組)可分為:指揮團體、任務團體、利益團體及友誼團體四類。前兩者為正式團體,是因組織結構而界定的工作關係;後兩者為非正式團體,利益團體是因共同關注某特定事務形成的團體,友誼團體則為因共同特質而形成的團體。
無論Line或其他社群平台,大多是利益或友誼團體(也越來越多正式團體),大家因為特定事物或共同特質聚集在一起。
上述樂齡運動班Line群組即是利益團體的延伸,主要成員是體育老師及參加課程的樂齡族。大家大多互不相識,少數因是同事、家人或常參加課程而較為熟稔。因為不熟稔,益發覺得這些不符規定的貼文叫人生厭。
此外,某資深導遊建立一個FB粉絲專頁,推廣在地景點及美食,但,一度卻被一位旅遊達人頻頻轉貼自己的文章或來踢館。他被導遊嚴正警告注意自己的行為後,也就默默地離開群組。
運動班同學或這位達人如能像多數人一般,默默地追蹤或觀察社群動向,而非強出頭欲反客為主,就不會被群起圍攻或不會這麼難堪地離開。
因此,身為群組成員應了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遵循應有的規範或社交禮儀,尊重創建者及其他成員,勿僭越自己的角色。
二、內容的質與量及發文的時點:誰要看你的發文?群組的目的為何?
無論個人或群組空間,文章的質與量都很重要。
有些人喜歡隨時記錄自己的日常大小事,頻繁地發文吃喝玩樂或感想。如果是個人空間,發文隨興自由;如果是群組空間,就得尊重他人的感受。頻繁淺薄的發文,常暴露出發文者的無所事事,言之有物的發文,才能引起共鳴;美食美景的照片固然引人注意,文字說明更能展現它深度與內涵。
即便是個人空間,亦應注意發文內容。偶會見到一些討拍文,例如主管部屬之間、同事之間、家人之間的齟齬等等。把自己的私生活攤在陽光下,雖會獲得共鳴及支持,但也會暴露自己的隱私及弱點。發文如被輾轉流傳或討論,則可能造成第二次傷害,對自己毫無好處。
發文內容應符合群組目的或與大多數成員有關,切勿論及政治或宗教議題(除非是政治或宗教社團),尊重他人的意見,且勿造成他人困擾。
發文也得考慮時點。過去,我常提醒同事,千萬別在下班前一刻發公文或郵件,更別在星期五下班前,因為這份公文或郵件往往會在次個上班日放到最後才被發現。過去也有學生抗議,學校常半夜發郵件,手機震動,令她徹夜難眠。
雖然科技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重要的發文一定得選關鍵的時點,才可以引起較多的關注或較不惹人討厭。
三、發文的誠意及確認
在社群平台或溝通工具上,常見到大家轉貼文章、影片或貼圖,我則猶豫該不該讀或回,特別是Line,它會留下已讀或未讀的軌跡。
曾遇到一位非常多禮的學生,從小年夜至初十,幾乎天天傳貼圖向我拜年,他的好意我心領也很感謝。但對我而言,一個賀年貼圖或「新年快樂」四個字,就很滿足了。
長輩群組除了早晚安文,也常見警世文。這些警世文大多與政府法令或醫療健康有關,如有疑慮或來源不明,經過查證後,我會善意提醒長輩切勿相信且勿再轉傳。
我珍惜每個閱讀我的文字的人,因此,寧可多花一些時間充實及校正文章的內容,確認文章的體例及文字的精準,這是我的潔癖,但也是我對讀者及對自己的文章的誠意。
最後,莫忘網路世界是個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透過文字嘻笑怒罵,分享生活酸甜苦辣。雙方雖無話不談,看似很近,實則很遠,更可能因為誤解,心生不快,但不易察覺。
因此,站在尊重他人的角度,對網路社交關係看淡一點又何妨。今日的張三豐說不定是明日的福爾摩斯,一邊捻著白鬚,一邊抽著菸斗,一邊耍著太極劍,一邊拉著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