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淺談網路社交媒體的禮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近來發生兩件與Line有關的事,令人非常無奈。

照片來源:Sara KurfeB on Unsplash

照片來源:Sara KurfeB on Unsplash

去年年底,有位同學不慎把我們班同學會Line群組的相簿全部刪除,因為她以為會占用她的手機記憶體空間,我們來不及阻止,因為時區不同。

大家不禁感嘆,因為相簿裡是我們班自2013年建立Line群組以來,所有聚餐聚會的照片及學生時期的老照片,如今付諸流水,尋回比登天還難。

如果她立即道歉也許可平復大家的怒火(雖然大家表面上都沒發作),但幾乎不參加活動的她說:你們這幾年也玩了不少地方,留下美好的記憶就夠了。接著她又說:不然,下次要做甚麼動作之前,先問班代好了!

身為畢業後萬年班代的我無奈地回應:不必問我啦!妳可以刪掉妳發的文貼的照片,但別刪掉別人的。

不久,她一言不發地退出群組。我有些內疚,也許我不該如此直截。

在這之前,也有位同學退出群組。

因為疫情期間,有同學提出政治議題,引起一陣交鋒,最後有位同學跳出來要大家節制,爭論也就逐漸平息。不過,這位很少互動的同學就默默地離開群組了。



因為疫情期間,有同學提出政治議題,引起一陣交鋒,最後有位同學跳出來要大家節制,爭論也就逐漸平息。不過,這位很少互動的同學就默默地離開群組了。運動班的老師們常柔性勸導我們勿在Line群組發與運動班無關的文,以免重要訊息因擠壓而被忽略。有些不識趣的同學,還是頻頻發些農場文或影片,也曾有一次相簿被刪除。有一次相簿被刪除。

相簿被刪的那次,幸好發現的快(畢竟這是個300人的群組,隨時有人在線上),助教趕緊重新建立相簿把照片補回。那位不慎刪除相簿的同學,驚恐萬分地向大家道歉,她刪除照片的原因與我那位同學相同。

年節期間大家發的小年夜文、除夕文、初一文、初二文等等等,就勉為接受;但如果持續發些健身養生等的影片或文章(很多是陳年舊文),就令人討厭。

有人善意提醒這位同學群組的規定,她說:運動是為大家好,開學後她就不會發。有人請她自己留存,勿發到群組,她還是我行我素。

我忍不住請她:不必等到開學,現在開始就別發這些文,因為大家不一定會買單。她則要我:不好的東西就別看。(真想回她:我從來不看)

再次,有人提醒她這是超過300人的Line群組,不是她的個人群組,請她尊重群組的規定。最後,她總算識趣地回答:抱歉,打擾了!


這些社交媒體,無論FB、IG、Twitter、PTT、Line、Messenger、WeChat或在Web3流行的Discord、Like Social等等,已經逐漸成為日常溝通的主流。

而我們(特別是50+)從現實環境到虛擬空間的資歷尚淺,因此錯誤難免。因不熟悉功能而造成的錯誤,可被原諒;但未考慮他人立場而發的行為,則會引發爭端。

這些溝通工具雖然便利,但大多訴諸於文字,如詞不達意,則易生誤解。此外,它們傳輸速度快,可即刻被讀取,因此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時雖可收回或因時間經過而消失,但如被截圖,仍困難辯解。

因此,使用這些社交工具應了解它們的功能及極限,也勿忘記應有的禮儀。


就我看來,使用這些社交工具,特別是溝通工具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對象及角色:誰創立這個群組?群組中還有哪些成員?自己在群組中扮演甚麼角色?

在組織管理學中,團體(或群組)可分為:指揮團體、任務團體、利益團體及友誼團體四類。前兩者為正式團體,是因組織結構而界定的工作關係;後兩者為非正式團體,利益團體是因共同關注某特定事務形成的團體,友誼團體則為因共同特質而形成的團體。

無論Line或其他社群平台,大多是利益或友誼團體(也越來越多正式團體),大家因為特定事物或共同特質聚集在一起。

上述樂齡運動班Line群組即是利益團體的延伸,主要成員是體育老師及參加課程的樂齡族。大家大多互不相識,少數因是同事、家人或常參加課程而較為熟稔。因為不熟稔,益發覺得這些不符規定的貼文叫人生厭。

此外,某資深導遊建立一個FB粉絲專頁,推廣在地景點及美食,但,一度卻被一位旅遊達人頻頻轉貼自己的文章或來踢館。他被導遊嚴正警告注意自己的行為後,也就默默地離開群組。

運動班同學或這位達人如能像多數人一般,默默地追蹤或觀察社群動向,而非強出頭欲反客為主,就不會被群起圍攻或不會這麼難堪地離開。

因此,身為群組成員應了解自己的角色及定位,遵循應有的規範或社交禮儀,尊重創建者及其他成員,勿僭越自己的角色。

二、內容的質與量及發文的時點:誰要看你的發文?群組的目的為何?

無論個人或群組空間,文章的質與量都很重要。

有些人喜歡隨時記錄自己的日常大小事,頻繁地發文吃喝玩樂或感想。如果是個人空間,發文隨興自由;如果是群組空間,就得尊重他人的感受。頻繁淺薄的發文,常暴露出發文者的無所事事,言之有物的發文,才能引起共鳴;美食美景的照片固然引人注意,文字說明更能展現它深度與內涵。

即便是個人空間,亦應注意發文內容。偶會見到一些討拍文,例如主管部屬之間、同事之間、家人之間的齟齬等等。把自己的私生活攤在陽光下,雖會獲得共鳴及支持,但也會暴露自己的隱私及弱點。發文如被輾轉流傳或討論,則可能造成第二次傷害,對自己毫無好處。

發文內容應符合群組目的或與大多數成員有關,切勿論及政治或宗教議題(除非是政治或宗教社團),尊重他人的意見,且勿造成他人困擾。

發文也得考慮時點。過去,我常提醒同事,千萬別在下班前一刻發公文或郵件,更別在星期五下班前,因為這份公文或郵件往往會在次個上班日放到最後才被發現。過去也有學生抗議,學校常半夜發郵件,手機震動,令她徹夜難眠。

雖然科技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重要的發文一定得選關鍵的時點,才可以引起較多的關注或較不惹人討厭。

三、發文的誠意及確認

在社群平台或溝通工具上,常見到大家轉貼文章、影片或貼圖,我則猶豫該不該讀或回,特別是Line,它會留下已讀或未讀的軌跡。

曾遇到一位非常多禮的學生,從小年夜至初十,幾乎天天傳貼圖向我拜年,他的好意我心領也很感謝。但對我而言,一個賀年貼圖或「新年快樂」四個字,就很滿足了。

長輩群組除了早晚安文,也常見警世文。這些警世文大多與政府法令或醫療健康有關,如有疑慮或來源不明,經過查證後,我會善意提醒長輩切勿相信且勿再轉傳。

我珍惜每個閱讀我的文字的人,因此,寧可多花一些時間充實及校正文章的內容,確認文章的體例及文字的精準,這是我的潔癖,但也是我對讀者及對自己的文章的誠意。


最後,莫忘網路世界是個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透過文字嘻笑怒罵,分享生活酸甜苦辣。雙方雖無話不談,看似很近,實則很遠,更可能因為誤解,心生不快,但不易察覺。

因此,站在尊重他人的角度,對網路社交關係看淡一點又何妨。今日的張三豐說不定是明日的福爾摩斯,一邊捻著白鬚,一邊抽著菸斗,一邊耍著太極劍,一邊拉著提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un-avatar-img
2023/02/19
謝謝提醒,我也常常注意是否會打擾別人,只是別人的那些行為就慢慢看開了。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21
網路禮儀與日常禮儀應該沒有兩樣,只要能推己及人,相信大多能夠相安無事。
科技已經帶來人際關係的冷漠了,大家在社群上面的情感也更薄弱!有些人屢勸不聽真的有些我行我素,沒錯!是無奈!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17
科技是很有趣的工具,它讓熟人疏離,卻讓陌生人親近,叫人又愛又恨。其實它也沒那麼糟,只是要看我們如何善用。
深有同感. 我的大學Line群組就曾發生過,有人把別人貼的照片和相簿都刪光了...只留下自己的...而那位天兵還經常傳圖片,一傳就是10幾張,,真受不了! 我覺得很多人把社交媒體的功能搞混了,Line 是連繫用的,臉書才是發表用的....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08
科技(工具)進步太快,但使用者並未迎頭趕上,以至於窘態百出卻渾然不知。 臉書也是,有些人上一口氣上傳7-80張照片,失焦的重複的,沒先過濾一股腦全丟上去要臉友買單,真是浪費網路資源。
哈哈,我會把寫的文章發到高中同學群組,但大約一個月才一篇,其餘時間我都靜靜的,應該可以吧!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08
能活在以前時代的人才能活得像自己啊!
小猴-avatar-img
2023/02/06
長輩圖我未讀不回,隨對方高興發就好了,但拜年圖的話還是會回,畢竟新年還是要道賀,這樣才有過年氣氛,網路真的很發達,同時文字相對地很重要,文字是讓人易讀,同時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歷練分享。當看到文字有誤,善意留言告知對方有錯字卻不改,那也罷了,我只告知就好了,改不改也是人家的事。
Angela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06
的確是!以網路作為溝通或社交工具,平常心最重要,至於重要或容易混淆的事,還是得口語溝通較清楚。 不過,透過Line群組傳遞訊息還是有很多好處,譬如,容易通知到很多人(雖然不知道是哪些人),如有問題,也可以即時討論。它的溝通效率相較高於其他工具,只是要善用,以免擾人!
avatar-img
無腦老嫗小沙龍
20.6K會員
275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無腦老嫗小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4
一般人想到「老」,就想到年老力衰、老而無用、老古板、老糊塗或老番顛等負面或歧視字眼。
Thumbnail
2025/03/04
一般人想到「老」,就想到年老力衰、老而無用、老古板、老糊塗或老番顛等負面或歧視字眼。
Thumbnail
2025/02/18
與其追求財富,不如追求一個合宜的退休宅,無論房宅或心宅,房宅不必大,心宅可寬廣。如可及早做好退休準備,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退休將是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2/18
與其追求財富,不如追求一個合宜的退休宅,無論房宅或心宅,房宅不必大,心宅可寬廣。如可及早做好退休準備,坦然地接受變老的事實,退休將是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2/05
慶幸蛇年我還是有個紅包,無論裡面裝什麼,點滴在心,都很開心。
Thumbnail
2025/02/05
慶幸蛇年我還是有個紅包,無論裡面裝什麼,點滴在心,都很開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目前Discord有400人左右,大約90%的成員回歸且適應良好,有Line的大群剛創時的聊天榮景,經過三波惡意檢舉,要大家配合轉移陣地,還能看到各位不離不棄,實在感謝。
Thumbnail
目前Discord有400人左右,大約90%的成員回歸且適應良好,有Line的大群剛創時的聊天榮景,經過三波惡意檢舉,要大家配合轉移陣地,還能看到各位不離不棄,實在感謝。
Thumbnail
被拉進親友LINE群組,一開始可能是因為聚會聯絡,畢竟這麼方便的工具,連聚會地點都可以投票,重要文字資料可以開記事本,共享的照片也可以設定相簿,如果是想讓所有人知道的事情才會張貼在群組,若可以單獨找某人討論,就盡量不要耽誤大家的時間,我以為這是最起碼的默契。
Thumbnail
被拉進親友LINE群組,一開始可能是因為聚會聯絡,畢竟這麼方便的工具,連聚會地點都可以投票,重要文字資料可以開記事本,共享的照片也可以設定相簿,如果是想讓所有人知道的事情才會張貼在群組,若可以單獨找某人討論,就盡量不要耽誤大家的時間,我以為這是最起碼的默契。
Thumbnail
小美的手指在螢幕上快速地按著,敲打出幾行字,按下送出: 「那個某某某,他真的長得很好笑」 「剪那是什麼髮型,像馬桶蓋一樣哈哈哈」 五個人顯示已讀。 群組裡,有些人是班上同學,有些是不認識的路人甲乙。 有的人留言附和:「對阿,他今天走路的姿勢超怪」 有的人保持沉默。 學校裡,流言蜚語已經轉換成另一種不
Thumbnail
小美的手指在螢幕上快速地按著,敲打出幾行字,按下送出: 「那個某某某,他真的長得很好笑」 「剪那是什麼髮型,像馬桶蓋一樣哈哈哈」 五個人顯示已讀。 群組裡,有些人是班上同學,有些是不認識的路人甲乙。 有的人留言附和:「對阿,他今天走路的姿勢超怪」 有的人保持沉默。 學校裡,流言蜚語已經轉換成另一種不
Thumbnail
近來發生兩件與Line有關的事,令人非常無奈。
Thumbnail
近來發生兩件與Line有關的事,令人非常無奈。
Thumbnail
偶爾會將臉書好友或追蹤適度斷捨離,不會給我按讚,現實生活也沒有交集,我對他的生活也沒興趣,沒有維持臉書好友的必要。 LINE群組也是。 因為有一陣子想交新朋友,加入了志同道合的主題群組。興趣可能是一時興起,過一陣子便覺得動輒數百的群組訊息,生活忙碌便懶得細看,常常是直接刪除數百訊息,要聊時常也不起勁
Thumbnail
偶爾會將臉書好友或追蹤適度斷捨離,不會給我按讚,現實生活也沒有交集,我對他的生活也沒興趣,沒有維持臉書好友的必要。 LINE群組也是。 因為有一陣子想交新朋友,加入了志同道合的主題群組。興趣可能是一時興起,過一陣子便覺得動輒數百的群組訊息,生活忙碌便懶得細看,常常是直接刪除數百訊息,要聊時常也不起勁
Thumbnail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Thumbnail
近期參與了不少社群,有的是原本都透過 Discord、電子報來交流,後來舉辦線下活動,有的是長期就經營線下社群,有的是透過定期課程凝聚的社群,這篇想記錄我在各自社群看到的共通點:記憶、意義、回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