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老與日常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翻開《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之後沒幾頁,開端一段小故事立即吸引了我。

作者描寫當母親病症發作,被送到大醫院,家人焦急不已,母親忽然從昏迷中醒來,對作者說觀世音菩薩來告知,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內弄到紅線綁在手指上,不然就沒救了,催促作者快去弄來。

作者二話不說,立刻去找紅線。

這可不是普通作者,這是中研院民族所的劉紹華老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醫療人類學博士,是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知識菁英,但是在面對母親突如其來的重病,那一刻,她沒有考慮自己讀過的一大堆書、親歷過的無數田野調查,她採取的行動就是去找觀世音菩薩交代的紅線,依照母親的要求綁在手指上。

然後劉老師的母親神奇地撐過了那一關。

我相信,任何一位有過照顧重病家人經驗的人,都可以明白劉老師為何那麼做。

疾病作為人生選修課

你可能不記得自己的生(很少人記得這種事啦 XDDD),你可能不會有機會紀錄自己的死(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但是,大部分人都可以上到「疾病」這一課。你有機會自己生病,也有機會看到別人生病,就算沒有護理或照護專業,也有機會照顧生病的親人或近人。更別提我們才剛脫離 COVID-19 肆虐、封鎖世界的時間還沒多久。

雖然這些故事我們都多少讀過、看過,但當真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經驗的重量,就是不同;特別是疾病,說不定是人生於世最普遍的選修課。疾病比你想像得更日常,差不多就像你家巷口的便利商店。

不過,比較重大的疾病還是有差別的,重大的疾病會帶來深刻的轉變,讓生命中曾經重要的事,忽然變得好像沒那麼重要;平時總是被擠壓、被不斷延後的小事,此時卻跳出來,成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的頭等大事。

當得知罹病時,忽然間,那個「正常」的世界就崩毀了。就像劉老師在書中寫的,她一直忙於研究、教學,當醫生告知她得了癌症,她第一件想做的事,只是要去看一下動物園;是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把人逼到喘不過氣,連動物園都沒時間去看,然後就生病昏倒了。

如果平常就能花點時間去看看動物園,是不是就不會忽然重病呢?作為讀者的蝸蝸,在讀到動物園那一段時心裡不禁這麼想(因為蝸蝸自己也是每天忙爆,很能體會)。但生命當中的重與輕,如何衡量,誰會知道?

年老的黑暗與光

本書的主題有兩個,一是疾病,另一個是年老,就如同書名所寫「母女共病」,劉老師的母親得了失智症。隨著高齡化社會成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與現象,「失智症」這三個字也越來越容易跳到過著正常生活的人們眼前。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目前為止,史上有最多人有機會了解「老年」這回事的一個世紀;於此之前,很多人年輕或中年就死掉了,修不到變老這一課,因此有很多之前對於「老年」的了解或想像,在這個世紀會不適用。的確有一些觀念,是需要轉變與調整的。

舉例來說,以前人可能覺得到某個年齡就要退休,但現在可能沒有足夠的養老基金讓那麼多人退休,醫療資源其實也不夠,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不能靠口號。衰老是很實際的生理現象,連 iPhone 都會壞掉,身體使用這麼久機能會衰退,很合理吧。只是每個人衰退的部分不一定相同。失智症就是大腦衰退了。

衰退就像黑暗,慢慢吞噬掉你原本充滿活力的身體,慢慢地這裡痛那裡痛,力量變弱,速度也快不起來了(所以到現在還在打 NBA 的 LeBron James 是怪物啊!)

但就在看起來像是黑暗的情況中,其實有光;只是那不是一般的可見光,你要學會用不同的眼睛去看。

其餘的部分,留給各位閱讀時細細品味。2023年度書單,先推薦這本(意思是可能還有別本 XDDD @/: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 作者: 劉紹華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7/25
  • 語言:繁體中文
avatar-img
103會員
56內容數
沙龍這名稱太高級了;這裡是蝸蝸講不聽 [沙箱]。根據一般定義,沙箱 (sandbox ) 是安全的測試環境;蝸蝸的沙箱不是封閉隔離場域,採開放風格,請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蝸蝸講不聽 [沙箱] 的其他內容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前幾天忽然提起耶穌會;本文淺談耶穌會,以及耶穌會值得學習之處。
《Pokemon Sleep》,年底累死的最佳遊戲推薦,睡覺也能玩;這是個商機無限的世界,什麼都能找出賣點,睡覺當然也行!
加爾默羅聖母堂在新竹火車站附近的一條小巷,2016年已經正式祝聖為新竹的朝聖地之一。
聖誕節快到了,分享蝸蝸學會的第一首法文聖誕兒歌「Petit Papa Noël」~
人生灰暗的時刻就需要來點胃食道逆流 (誤),造訪 Ladurée Macaron,讓你的心情和血糖一起逆風高飛 (再誤)~
星期一早晨經過台北車站,看到好多人拉著行李箱,上面大包小包一看就是在日本機場買的伴手禮紙袋。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前幾天忽然提起耶穌會;本文淺談耶穌會,以及耶穌會值得學習之處。
《Pokemon Sleep》,年底累死的最佳遊戲推薦,睡覺也能玩;這是個商機無限的世界,什麼都能找出賣點,睡覺當然也行!
加爾默羅聖母堂在新竹火車站附近的一條小巷,2016年已經正式祝聖為新竹的朝聖地之一。
聖誕節快到了,分享蝸蝸學會的第一首法文聖誕兒歌「Petit Papa Noël」~
人生灰暗的時刻就需要來點胃食道逆流 (誤),造訪 Ladurée Macaron,讓你的心情和血糖一起逆風高飛 (再誤)~
星期一早晨經過台北車站,看到好多人拉著行李箱,上面大包小包一看就是在日本機場買的伴手禮紙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得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能力圈理論: 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 三大投資原則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
只需要一枝筆和三個願望,堅持100天,將願望寫進潛意識裡。書寫會用到許多肌肉,動手寫的效果,會比只用想的、說的還要好...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得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能力圈理論: 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 三大投資原則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
只需要一枝筆和三個願望,堅持100天,將願望寫進潛意識裡。書寫會用到許多肌肉,動手寫的效果,會比只用想的、說的還要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一名女性老年病患在母親節時因身體不適而急需就醫,結果被診斷出罹患新冠病毒,並伴隨其他一連串的身體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在醫院治療的經歷和遭遇。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母女共病歷程,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媽媽確診阿茲海默,女兒差不多同時也罹癌, 失智狀態裡的情緒記憶交錯混亂可想而知 必要的手術及爾後化療需承受副作用與後遺症 其震撼程度也不遑多讓 作者在這一連串病病相連到天邊的變動裡 歷經五個元宵節 所謂的大破大立,大概也不過如此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個關顧健康至極致的母親的小故事
Thumbnail
一名女性老年病患在母親節時因身體不適而急需就醫,結果被診斷出罹患新冠病毒,並伴隨其他一連串的身體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在醫院治療的經歷和遭遇。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病是人生八苦的老三,也是讓三國名將張飛嚇得連退好幾步的天敵。身體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新聞媒體報導有位幾十億身價的名人英年早逝,不免讓人感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猶如魚與水不相逢,再有錢也是徒留遺憾。 有位中年婦人,大學時期身體經常不舒服,三天兩頭請假看醫生,被醫院診斷出免疫力系統天生不全症。大學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母女共病歷程,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媽媽確診阿茲海默,女兒差不多同時也罹癌, 失智狀態裡的情緒記憶交錯混亂可想而知 必要的手術及爾後化療需承受副作用與後遺症 其震撼程度也不遑多讓 作者在這一連串病病相連到天邊的變動裡 歷經五個元宵節 所謂的大破大立,大概也不過如此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