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絮語XXXII 關於養育的目標(一)

為父絮語XXXII 關於養育的目標(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養小孩的過程,有時候會讓我想到以前玩的一個電腦遊戲-美少女夢工廠,透過各種方向的培育,女兒會有不同方向的發展,其中可能交朋友也可能有敵人,當然也包含各種金手指密技….。

今天跟岳父一起看最近頗紅的日劇-初戀,不知怎地講到唸的科系對未來工作的選擇(好像是因為女主角的外文系出國夢想跟後來再開計程車等等的情節),談到哲學系找工作不容易,我說沒有不容易,因為像文學院的中文、歷史等科系,其實也不見得跟一些特殊專業對得上。他回說:你怎麼知道,你又沒有找過工作。意思是我都在家裡工作,怎知人間疾苦。 看在岳父的份上也就不回嘴了。 只是舉個例子講有個朋友,心理系畢業,因為對心理系覺得失望(到最後還是以藥物作為主要手段),所以後來換跑道改學程式設計相關,現在面試上百次,都不知道是誰在面試誰,而且薪水行情也不斷提高。 所以說,要期望大學四年就有甚麼樣的特別專業,有時候也太過理想。四年的時間,其實有時候只是把基礎打得比較紮實而已。工作上的表現、專業,很多時候都是進入社會之後才習得的技能。

後來的對話當然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倒是讓我多清楚了一點;關於專業這件事,也許不過就是考到執照證明自己的程度,然而學問卻也不只是執照而已。心理諮商如果真的是那樣生硬的門檻,但早在這門學科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透過各種問答討論的方式紓解心理的壓力、探索關於世間的各種奧秘,哲學的起源不就是這樣而來的嗎。若細想執照門檻與學問之間的關係,看看吳若權對比理科太太,兩者做的事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們是不是反而太過習慣用各式各樣的框架(證照)去切割我們的生活,戴上眼鏡的,究竟是生活還是人呢?

親愛的孩子,對於養育目標這件事我一直有所疑問;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教養往往是從自身背景出發的反動,如果技職學校只不過是工業革命之後訓練好用工人的場所,我該怎樣期望你的將來?儘管這很明顯不同於電腦遊戲,沒有可以修改數值的金手指密技,你也不可能是依照我的旨意行事的電子機,我有可能主張培育你的將來走在甚麼樣的道路嗎?或許可以,但那未必是我所想要的。與其說要形塑你成為甚麼,不如說我只不過是輔助你成為你自己而已。我想,這樣就夠了吧。

願今日的起心動念成為我教養過程不忘的初衷。
2023.1.8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