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暴政,我們可以很容易指出幾個政權,也可以指出他們做了哪些事迫害無辜的人,但當我想到要怎麼定義「暴政」或「極權專制」,在制度上的說明詞彙就會在腦中形成模糊的概念,什麼也說不出來。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更了解暴政具體會怎麼實踐,而我們該如何警惕,可以做些什麼。
這本書的主要基底取於1930年代的歷史教訓:德國從民主的威瑪共和演變成希特勒獨裁的第三帝國。這背後有些複雜的社會經濟背景讓納粹趁勢而起,不過本書只有概括帶過歷史背景和事件,主要介紹納粹具體從哪些面向著手,讓他們的統治變得更有說服力:修改制度、讓專業從業人員喪失他們的職業倫理、利用軍警的服從性、操弄資訊和語言混淆認知……
書中據漢娜·鄂蘭的說法歸納,這些舉措不是要造就「無所不能的國家」,更實際的作用是「抹除私人與公眾生活之間的界線」。看到這句,我終於明白「暴政」背後的主要動機——透過抹除公私領域的界線,大部分的人縮小或失去私領域的空間,同時領導人(或集團)則將自己的私領域以公領域的名義無限擴大。
說這是一本勵志書可能有人懷疑這是一種貶低,但我覺得作者應該是有意要讓這本書長得輕薄短小又好懂易傳播,因為當現代公民似乎很容易有無力感,尤其在面對那些只要經濟好誰統治都無所謂的人。這本書像是在說與其對無能為力的事感到絕望,不如去找自己還能做的事,等到能做的事都失守了,再失望也不遲。
書中精彩段落摘錄:
P43:某些德國猶太人照著當局的意志把票投給了納粹領導人,期盼這樣的輸誠行為能讓他們與新政權站在同一陣線。可想而知,他們的期望徒然落空。
P47: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許並沒有真的說過「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戒」這句話,但它確實出自他那個時代的其他美國人。如今當我們想起這句話,總會想像自己正義凜然挺身而出,對抗其他被誤導或抱有敵意的人。我們把自己視為民主的堡壘,從山頂的城市眺望四方來犯的威脅。其實這句話的意義和我們對它的認知截然不同:它真正的意思是:有鑑於人類的天性,我們必須保護民主,防止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摧毀它。
一左補充:目前這個社會令人感到無能為力的地方在於,有人正試圖利用民主自由來摧毀民主自由,但我們的制度又必須保衛這些人的自由,這讓我覺得「自由」是另一個需要深思的題目。
P57:生活是政治的,不是因為世界在意你的感受,而是因為這世界對你的所作所為有反應。我們在生活中做的每個微不足道的選擇都是一種投票,或多或少決定了我們未來能不能繼續舉行自由公平的選舉。在日常生活的政治中,我們的話語、姿態或選擇保持沉默都有其影響。二十世紀某些極端(以及沒那麼極端)的事例,能夠告訴我們為何這如此重要。
一左補充: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會希望看到立即的結果,但有時候我們得想,即使不能馬上看到結果,所做的決定還是有價值。
P102:盯著螢幕看這件事也許無法避免,但除非我們已經在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精神武裝,否則螢幕媒介的二維世界將失去意義。當我們只會複製日常傳播媒體上的語言與字彙,便已然抛棄了更大的思考框架。要擴建思考框架,我們需要更多概念,而要獲取更多概念,我們就必須閱讀。因此請把螢幕搬出房間,在你的周圍放滿書吧!歐威爾與布萊伯利筆下的角色無法這樣做——但我們仍然可以。
一左補充:他說的角色來自於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以及布萊伯利的《華氏四五一度》,這兩本書都是反烏托邦小說。
P127:既然這是個人人皆媒體的網路世代,那麼每個人對於呈現公共領域中的真實都負有一些個人責任。若我們對追尋真相一事嚴肅以對,就能利用網路掀起一場小小的革命;若你會自己核查消息來源,就不會轉發假新聞給別人;若你追蹤的是值得信任的記者,你也可以將他們所知的傳播給別人;如果你用推特轉發的消息,全都是遵循報導準則的記者寫的,你應該也比較不用降低自己的智商跟聊天機器人、酸民對戰。
P161:納粹政權中最聰明的知識分子,法學家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曾清楚地解釋過法西斯統治的精髓。他說,摧毀一切規則的方法,就是將重點放在「例外」這個概念上。納粹領袖克敵制勝的祕訣,就是先讓人民相信當下的時局是例外狀態,再將例外狀態轉變為永久的緊急危難。如此一來,人民便會為了求取虛假的安全,放棄真實的自由。
P202:永恆式的政治觀,會讓我們沉迷於神話式的往日故事,不再思考未來的可能性。習慣以受害者自居,會削弱我們修正自己錯誤的動力。如果國家的價值源自過去固有的美德,而非未來的發展潛力,政治就會變成爭執善惡的口水戰,不再討論真實發生的問題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