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正教與邪教的距離,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遙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hoto credit: 基督教論壇報 / Netflix
相信大家看了Netflix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之後,一定會對於這些「邪教」的教主以宗教之名、行性侵之實感到噁心。細數紀錄片裏攝理教的教主鄭明析、萬民中央教會的教主李載祿,統統因為性侵的罪證確鑿而入獄,而攝理教的教主鄭明析甚至在出獄後,又因為新的性侵案被羈押,簡直是沒完沒了的性侵再性侵。最要命的是:即使教主一再被羈押、入獄,還是有一堆死忠的信徒在教會等著「被司法迫害」的教主回來,看來這樣的紀錄片可以繼續拍個好幾季,不愁沒有新的題材啊…
但是《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這樣的紀錄片有很大的毛病:它只把焦點放在這些規模較小、教義較有爭議的新興宗教,當我們把這些宗教當成「邪教」之後,就會不知不覺的把這些性侵案侷限在這些「邪教」身上,以為我們只要避開這些「邪教」,就可以天下太平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現在讓我們將鏡頭轉到天主教和基督教這些「正教」身上:
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的性侵醜聞,近年來時常出現在西方大小媒體的報道中。最新一起案件的主角,是在梵蒂岡掌握財政大權的澳大利亞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陪審團認定,佩爾在1996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教堂裏,性侵了兩個唱詩班男童。控方表示,1996年,剛剛晉升墨爾本大主教的佩爾抓住這兩個偷喝聖酒的13歲男童,對一人實施性侵,並猥褻另一人。(新聞連結
以為只有天主教出問題嗎?基督教也是問題重重:
美南浸信會領導人擁有一份700多名有性侵行為牧師的秘密名單,他們選擇保護該宗派免遭訴訟,而不是保護其教會中的人免遭進一步性侵。倖存者、受害人權益維護者和一些美南浸信會成員自己花了15年多的時間,呼籲防止性侵者從一個教會悄悄被轉移到另一個教會。 負責美南浸信會(SBC)日常運作的執行委員會(EC)中的當權人士了解問題的嚴重程度。 但是,他們與律師緊密合作,惡意詆毀那些想對性侵行為採取行動的人,並一再拒絕提供幫助和無視改革的請求。
克里斯塔·布朗(Christa Brown)是一位長期的受害人權益維護者,她在16歲時經歷了牧師的性侵,她說,她 “無數次面對浸信會領袖們”,但他們迴避和不相信她,“留下了仇恨的長期記憶”,這些領袖試圖傳達給她一個信息, “你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生命,你不重要”。 她說,結果是,她的信仰不但沒有提供慰藉,而是變成了“與噩夢交織的網絡”。 她將其稱為“靈魂謀殺”。(新聞連結
為什麼崇尚聖潔的教會,居然會成為性侵的溫床?而且這些性侵犯不是別人,就是肩負著傳遞基督福音任務的神父、牧師、還有修女(見新聞連結)?!在我們的價值觀瀕臨錯亂之前,讓我們來聽聽國內以「預防及消弭性別暴力之傷害」為使命的勵馨基金會怎麼說:
檢視台灣的教會界,面對性加害人,常常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處置,反倒為了教會名譽要求受害者不要張揚,如此的結果就是不公不義。常常輕輕放下加害人,警告了事,要不就是勸退受害者,當作沒事發生一樣。更糟糕的是,若加害人是有權勢的一方,如牧師、長老,教會體制通常會很「低調」到再不能「低調」,祕密的「搓」掉了,可能誰也不知教會曾經發生過醜聞,最讓人難堪的結果是,受害者離開教會,加害者卻仍光鮮亮麗的在位子上。
其實,教會從未真正傾聽受害者、感受受害者的痛苦,還以權威壓制受害者不要輕舉妄動,這是教會長期以來最讓人詬病的。另外,閉門的處理,也不找專家幫忙,結果就是亂七八糟、不公不義。期許教會有權勢的當權者,痛定思痛,謙卑地找專業人士請益,盡速把性侵、性騷處理系統建構起來。才能慢慢地減少教會內的暴力事件。(教會難以面對的權勢性侵
由上所知,教會的權勢性侵,和職場、校園所遇到的權勢性侵一樣,都是這些有權者、既得利益者利用不對等的權力,所施加受害者的性暴力。只要權力持續不對等,公權力持續無作為,就永無止息之日。
以我個人的觀察,教會(不分「正教」、「邪教」)的性侵案會這麼難處理的關鍵在於:教會掌握了過份強大、卻又無比脆弱的權柄。因為「教會是主耶穌的身體」,是絕對神聖的所在,很自然的就會讓信徒無條件的崇拜;再加上由凡人所承擔的過大權柄,很容易因為傳道者的失誤而土崩瓦解。所以在不惜一切手段維護教會權柄的壓力下,性侵案這樣的「破口」就會一律被壓制、被噤聲。
這麼強大又脆弱的矛盾力量,在2016年的反同婚運動就已充份展現:藉由打擊佔台灣人口不到5%的LGBT族群,來凝聚教會的向心力,我之前的文章現代基督徒的反同婚運動,與羅馬帝國基督教確立「三位一體」思想的關係就在討論這種藉由「打擊異端」來掩蓋自身脆弱的不當作為。這麼多年來,教會對於教會性侵案極力打壓的作為,其實只是再次突顯教會脆弱的本質而已:如果是真正強大的團體,開誠佈公讓司法介入、直接開除這些不適任的神職人員不就解決了,何必要這樣罔顧受害者權益,官官相護、醜態畢露?
教會屬於高於一切存在的神,卻又受人類社會的法律約束,本來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我們不能期待只靠教會的自律、自清,就可以解決教會性侵的問題。讓更多的公權力介入教會,並加強宣導權勢性侵的觀念,才有機會阻止教會性侵的一再發生。不要被困在「正教」和「邪教」的刻板印象中,只要一時心存邪念,就算再怎麼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也會犯下滔天大罪,不可不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劇《重啟人生》是日劇迷今年必追的年度大戲,不要錯過哦!
你也在男女有別的教育中,一直錯過《簡愛》這部鉅著嗎?
余英時教授是最有骨氣的中國知識人,來跟他學習如何讓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存共榮
在二二八期間活躍的「二七部隊」,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勇敢的拿起武器,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使女的故事》讓《聖經》成為反派角色,這真的是《聖經》的錯嗎?
日劇《重啟人生》是日劇迷今年必追的年度大戲,不要錯過哦!
你也在男女有別的教育中,一直錯過《簡愛》這部鉅著嗎?
余英時教授是最有骨氣的中國知識人,來跟他學習如何讓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存共榮
在二二八期間活躍的「二七部隊」,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勇敢的拿起武器,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使女的故事》讓《聖經》成為反派角色,這真的是《聖經》的錯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接下來,我們探索次級禱告如何幫助我們鑑定原始禱告的真偽。方舟群體於二○二○上半年,邀請醫師兼心理治療師莎迪兒(Isabelle Chartier-Siben),分享教內性侵的防治方法。她以一位受助修女的個案為例,揭穿神職人員以禱告之名性侵教友的真相。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宗教和邪教對人的洗腦、控制和操縱,強調自主思考和獨立信仰的重要性。 通過對故事中男主角的描寫,指出宗教和邪教的糾葛及危險。再者也提及政治與宗教的相似性,警示讀者應保持清醒的思考,不要盲目跟從。文章對於宗教和邪教的危害性提出反思和檢討,呼籲人們堅持獨立思考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Thumbnail
事實上平信徒來自各行各業,不少人其實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傑出的才華和能力。韓國豐盛教會的最大「翻轉」,就是「主客異位」;將平信徒才華開掘出來,並把他們建造為「燦爛的服事者」,他們會自動從觀眾席走下來,在教會運動場擔當主角。豐盛教會正是如此展開的,這也是豐盛教會「存在的意義」。
講者背景: 神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主義、英國聖公會牧師 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1.教會不參與政治(不參與是種參與) 2.教會獨善其身(提供另類政治想像) 3.教會作為靈性指引(靈性具有政治性) 4.教會參與公共空間(參與模糊不清) 5.教會作為政治的群體(參與中與他者不同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接下來,我們探索次級禱告如何幫助我們鑑定原始禱告的真偽。方舟群體於二○二○上半年,邀請醫師兼心理治療師莎迪兒(Isabelle Chartier-Siben),分享教內性侵的防治方法。她以一位受助修女的個案為例,揭穿神職人員以禱告之名性侵教友的真相。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宗教和邪教對人的洗腦、控制和操縱,強調自主思考和獨立信仰的重要性。 通過對故事中男主角的描寫,指出宗教和邪教的糾葛及危險。再者也提及政治與宗教的相似性,警示讀者應保持清醒的思考,不要盲目跟從。文章對於宗教和邪教的危害性提出反思和檢討,呼籲人們堅持獨立思考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Thumbnail
事實上平信徒來自各行各業,不少人其實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傑出的才華和能力。韓國豐盛教會的最大「翻轉」,就是「主客異位」;將平信徒才華開掘出來,並把他們建造為「燦爛的服事者」,他們會自動從觀眾席走下來,在教會運動場擔當主角。豐盛教會正是如此展開的,這也是豐盛教會「存在的意義」。
講者背景: 神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主義、英國聖公會牧師 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1.教會不參與政治(不參與是種參與) 2.教會獨善其身(提供另類政治想像) 3.教會作為靈性指引(靈性具有政治性) 4.教會參與公共空間(參與模糊不清) 5.教會作為政治的群體(參與中與他者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