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會用「自制力」強迫自己要做些什麼事,例如睡前一小時不能滑手機,要看書;或是今年我的目標是要跑半馬,所以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樣的努力,這個努力需要透過我的意志力去完成....等,當然還有很多跟自制力有關的目標而導致的行為。而很多時候時間到了目標卻沒有完成,很大的一部分會歸因於:自制力不好。
本來只要用手機查個東西,查著查著不小心就跑到facebook或是line上面,或是本來只是想打個讀書心得,打著打著注意力就被其他東西給吸走了,這時我們可能會懊惱著自己的自制力不好,但事實上,自制力本身就有其限制,更會隨著時間、體力而限制變大。如果常要在體力最不好的時候做著最需要自制力的事,肯定會需要經過很多掙扎。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我的日常。I have a dream, 但最後常被自己的自制力給擊敗,這也是你的寫照嗎?
我想分享一個我實驗三個月的經歷,讓習慣feat.你的自制力,很多事好像可以更容易一點。
今年我許下日更的心願,給自己一點彈性,是週間日更。不想被演算法綁架,所以我日更在方格子上。想要日更的核心思想,有三個原因:
- 想好好梳理自己很容易漫無目的增生的小劇場
- 長年經歷只有輸入(線上課程、讀書、影片...等)卻沒有輸出的狀態,發現在表達的這件事上容易詞不達意,把它講出來或寫出來,不只是個紀錄,也可以檢視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學進去(有沒有浪費錢)
- 我喜歡按讚的多巴胺獎勵,但我們都知道按讚其實沒有什麼意義,那如果寫出來的東西可以真的讓別人有所影響甚至有所回饋,那是除了獎勵以外更多的鼓勵。
於是,在沒有人逼迫、監督、獎勵的前提下,我進行了我的第二次日更計畫(第一次是在去年秋天,最後大概持續兩個月以放棄收場)。
一開始我日更的方向是每天至少一篇文章,字數不限,但要有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常寫文的時間落在晚間陪睡。可想而知當時的每篇文章,好像都是ㄍㄧㄣ出來的,一方面陪睡容易心情浮躁,另一方面在昏暗的房間裡用著藍光極強的手機這些文字應該都帶著很強的勉強感,眼睛更是越打越痠,還要一邊罵小孩趕快睡覺!心裡的糾結就是很想完成日更計畫但是好難。
後來我嘗試另一個方式並且調整自己的習慣,早晨寫作。
早晨的腦袋相對於陪睡前是比較清醒的,而且比較沒有其他負擔,同時配合著我的新展望:早晨起來的第一個小時只留給自己。於是我將這段時間設定為好好梳理自己的過程並且獲得新知的一個小時,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日更的文章創作。這樣的方式讓我一整天會過得比較有方向性,因為需要搜集自己看見的、想說的、經歷的,再搭配書中裡獲得的想法融會貫通,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後在隔天早晨整合成想說想寫的內容。
這樣的「習慣」減少了自制力的力道,但卻能夠讓我持續日更並且期待著今天可以寫出什麼內容,這有點像是發現原來人體還有這般神奇奧妙的驚喜感,也逐步發展成至今累積的手感與習慣。
養成習慣降低自制力的例子很多,回想一下你早晨起來一定會做的洗臉刷牙,就是一個不需要自制力來推你一把但你卻會習慣這件事並且持續去做;或是回想20年前我們在拼大學聯考時,那個源源不絕的生產力與自制力,透過規劃安排好的進度與生活規律,很明確在什麼時間點該念書、運動、起床、吃飯、睡覺;藉由習慣養成自動化所獲得的影響是緩慢但卻長期並且深刻。
仍然在想著如何擁有好的自制力嗎?這邊提供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四個重點步驟:
- 提示:察覺自己現有的行為模式,透過環境設計加入新習慣
- 渴望:專注於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而非習慣本身
- 回應:根據你的身心狀態、能力允許的範圍內,設計習慣的執行方式
- 獎賞:立即獎勵自己、肯定自己,增加下次重複行為的機率
想像自己希望的模樣,思考怎麼樣成為這個樣子,拆解成為這個模樣應該要有的步驟,再搭配四個原子習慣的重點方式。讓習慣feat.自制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能更容易了。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