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年新目標總是免不了「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在這個年終感恩的季節,你的 2020 新年目標達成了多少呢?
我只達成了 50%!(還是因為我一開始就給自己放水,所以其實才 25% 不到吧。)
像新年新目標這種,要完成一件中長期的任務、或是養成一個持續的習慣,與其強迫自己用「凡人的意志力」去硬撐,有沒有什麼簡單的原則可以省力又省心呢?
這本書介紹了 50 個原則,看起來很多,但其實只需要先挑 2-3 個,一次試太多反而沒辦法好好消化,滿足的只是獲得知識的「成就感」,而沒有真正「改善生活」。
今天這篇文章我只分享我接下來想嘗試的三個原則,也邀請你一起來試試看!
原則一:每天做比一週選一天更簡單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我們都知道要培養習慣,要先降低門檻。像是養成晨跑習慣,可以在玄關放一雙跑鞋;想早上一起床就喝水,可以睡前先倒好放在床頭。
但培養習慣,「每天做」比「一週選一天」還簡單,怎麼可能?
原來,先撇開時間因素不談,這個原則解釋的是:
最不容易被誘惑的人,不是用意志力去壓抑自己的人,反而是根本不覺得被誘惑的人。
就好比越用力壓的彈簧越容易反彈,但假設彈簧根本沒感覺到力,那也沒什麼好彈不彈的。
也就是說,比起「就去!」的煩躁跟「就不去!」的我就爛,介於「去跟不去」的薛丁格狀態反而最讓人焦慮。
「每天做」可以減少在培養習慣時浮現「決定要不要去」那種糾葛的感覺,而是很簡單的唯一選擇:就去做吧。
想想自己,自從教練跟我說一週來運動 3 次之後,我就每天想著「今天是不是可以放假的那兩天」? 然後就從一週運動 4-5 次,變成連續兩週沒去運動了(不良示範 XD)
原則二:一個小任務,以及額外的挑戰
在前言我有提到用「凡人的意志力」硬撐是不可能的任務。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硬逼自己去做的事情,就算原本不討厭,也很容易從「無惡感」變成「無好感」,最後就是業力爆發。
(像是我以前用喜歡的歌當鬧鐘,一個禮拜之後就再也不想聽到那首歌了……)
但是逼自己完成的厭煩感,或是反彈之後放棄的罪惡感,到底要怎麼解決呢?
作者提到了一個解方:給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小目標 (小任務)。
舉例來說,我想要培養自己週間的運動習慣,我就給自己一個小目標:下班之後,順路走到健身房旁邊的寶雅就好。
很簡單、很容易完成、不怎麼花時間、沒什麼排斥感。
走到寶雅之後,我就會想說:都走到這裡了,不如就去運動吧。
這樣我就直接減低了一開始給自己的壓力。
就算走到之後我決定掉頭回家,我也可以想:至少我完成今天的小目標了,目標 check!
不用「罪惡感」來綁架,「培養運動習慣」的心理負擔可以減輕很多,也才更有可能長期、持續的練習。
而在已經下意識的習慣後,難免有點小無趣,所以可以再給自己額外的挑戰,例如從每天都要更新,到每天日更 500 字。
但是有一個小提醒,就是原本的「小任務」不變,只是多了一些額外可以完成的「進階挑戰」,這樣即使你那天真的很累、很沒動力,也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小目標就好,仍然保持這個習慣的慣性。
原則三:讓你的習慣成為下一個新習慣的鬧鐘
在建立好一個習慣之後,除了額外挑戰之外,也可以把它當成下一個挑戰的「鬧鐘」!
什麼意思呢?
作者的理論是,習慣是由「提示」引起的「慣性行為」,及行為帶來的「獎勵」三者組成。
所以已經建立的習慣就可以當成下一個新習慣的提示,就像鬧鐘一樣,聽到鈴聲就知道「時間到了」!
而最容易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的習慣又可以叫作「基石習慣」,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三種是:整理、運動,以及早起。
- 整理 → 物品減少 → 整理變簡單 → 更常整理 → 做事有效率 → ……
- 運動 → 身體變健康、心情變好 → 更常運動 → 體態變好 → ……
- 早起 → 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 事情做完早點休息 → ……
不過我現在作息本來就滿規律的、又需要很多睡眠,所以先選擇了「運動」,當成我要培養的基石目標,等習慣之後,再來延伸其他。
總結
重複一下這三個原則:
- 每天做
- 一個小任務,以及額外的挑戰
- 用習慣當下一個新習慣的鬧鐘
你可以跟我一樣,每天給自己一個小任務,養成習慣後再加上額外的挑戰,並當成下一個小習慣的「提示」;也可以去找這本書來看看,選出適用於你的原則!
祝我們都可以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本次推薦
延伸閱讀
換日線〈也許,自律是一種天賦?〉:
「不勉強」才是真正能讓生活規律起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