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與成功有約》讀書心得一

2023/03/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會希望在你的葬禮上,別人如何形容你?
偶然間在某個節目上聽到,人的所有的終點都一樣,而在葬禮上大家通常都會如何緬懷這個人?會說這個人好會賺錢,身價好多億、或是這個人好厲害,做到高層主管?還是他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我曾經受到他許多幫助,他很樂於助人?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想,似乎這個人的為人,才會確實成為親朋好友心中的形象,那為什麼我們總本末倒置去追求不是特質的東西呢?佛法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因緣際遇,也許是為了認同、自己的價值觀、小時候的心理陰影等等原因,開始無止盡追求外在事物,當認知到外在事物不是永恆存在,擔心失去又會痛苦,然後週而復始,痛苦不堪。
《與成功有約》在緩慢閱讀的過程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便是以一個假設情境:參加自己的葬禮開始談起,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為談成功與領導的經典長銷書,裡面應該會充滿各種方式與工具,讓我驚訝的是:作者強調人需要先從內而外,先採取主動積極,先了解自己是有選擇權的,再進展到以終為始:計畫。
想像自己想在自己葬禮中被如何緬懷,這些想法即將成為日後自己在做決定的準則,作者認為人生都有「重心」存在,有人分別以伴侶、家庭、工作、自我等為重心,作者也一一分別述說若以這些為重心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剖狀態,譬如比較常見的以伴侶為重心,伴侶壓力很大以外,自己本身也會常常過於依賴對方而讓整個關係處於更加不健康的狀態。
所以他提出:以原則為中心,以自己設想葬禮後的準則作為考量,也比較不容易陷入偏向某些重心的狀態,寫下自己的生命憲法,便是認定自己的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並寫下來,內容應包含自我期許與基本價值觀,而這每個人都不同,心中秉持恆久不變的真理(當然也會隨著際遇而有所修正)的人,才能屹立在動盪的環境中,因為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取決於對自我、目標以及價值觀的不變信念。
這確實出乎我意料,以原則或是個人信念來當作面對世界,而非那個「自我」,而信念也可以在與環境的許多來回辯證中修正,人亦會變得相當彈性,亦不會受限於「這是我,這不是我」的命題,反而能突破自身,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