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人際觀察-在封鎖與被封鎖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社恐的糾結

前幾年由於疫情肆虐,許多大型活動一延再延。當生活步調漸漸恢復正常時,同學會的邀約「紛至沓來」,在今年的八月和九月各有一場。對社恐來說,這種高強度的社交試煉能免則免,光是想像就足夠駭人。在回復之前一直反覆糾結,最終仍說服自己參加。
直到出門前不安仍未消散,腦中開始浮現各種奇葩問題,生怕這又是一場尬到「腳趾摳地」的聚會。但奇妙的是,所有的疑慮就在我看到眼前這些熟面孔時,徹底消失。
雖然有些人已多年未見,但再次相聚時默契仍在,我們總是能精準地猜出對方的反應。大家聊過去、聊近況、聊工作、聊八卦、聊生活。即便多年沒聯絡,彼此間的情感未曾被時間沖淡,反而更能體會友情的珍貴。
正當現場氣氛正熱烈時,突然有人提到今天未到場的A,「最近A好像要結婚了,她婚紗照拍得還滿美的耶。」一直以來大家對她的印象都是「高冷」、「有距離感」,畢業之後她似乎也沒和任何人聯繫。
話音未落所有人紛紛拿出手機,議論聲此起彼伏。但這時坐在對面的C疑惑地說,「我為什麼都看不到啊? 是不是被她封鎖了?」我和她旁邊的同學互看了一眼,一時不知要如何回應,好在此時服務生端著一碗威尼斯墨魚飯走來,友人的錯愕暫時被眼前的食物化解。

人際關係中的無奈

生活中這類情形不算少見,久未聯絡的同學、前公司的同事、過去的男/女朋友,面對這類早已遠離自己生活圈的「故人」,取消追蹤/刪好友也所難免。所有的疏離早有預兆,僅靠單方面維持的關係,終究無法維繫。種種疑惑只能放在心裡,畢竟打破砂鍋問到底很不「大人」,也不體面。
現實的人際關係中摻雜太多無奈與尷尬,你避不開也逃不掉。尷尬的公司聚餐、大型年會、同學會等活動,隨時在考驗你的應變能力,常常得戴上假面具與其周旋。而社群媒體則不同,你能在專屬的空間內恣意表達,它更賦予你前所未有的權力-封鎖他人,你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做不到的。

隱藏自己/窺探他人

自社群媒體橫空出世後,人與人間的距離瞬間被拉近,你隨時隨地都能夠和他人互動,人們也習慣展示自己的生活。按讚來示好,留言表支持,即便你忘記他是誰,你們的關係也僅限於社群媒體中的好友,那也無妨。
但你不想讓某些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同時不想讓對方察覺,針對種種矛盾心態,社群媒體提供各種解方,讓你展開雙手進入虛擬世界。
在這裡,你永遠有選擇權,不想看到對方,可以!在IG上你也可以選擇噤聲等更不著痕跡的方法。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貼文,可以!將貼文設置典藏,或設置摯友名單,篩選名單內的人,只有這些人能看到。
在方方面面都設想周到,讓你沒有任何顧慮。

巨嬰

在討厭的人面前「隱身」之餘,又不會得罪人,社群媒體解決了真實社交所作不到的「快意人生」。自由的發言的同時,也可保持部分隱私。在虛擬世界拉上一道又一道的封鎖線,形成一個封閉的場域,天天浸泡在同溫層的糖水裡,思維也越發固化。
封閉的網路生態生成一個又一個巨嬰,每當與別人意見相左時,立刻展開語言攻防戰。他自稱戰神,立誓要贏下每一場戰役,在網路中安營紮寨,到哪都能看到他的留言。在生活中自然也不能屈居下風,他辯才無礙,尋常話題都能爭得面紅耳赤。
他無法接受不同的聲音

流於表面

而跟隨社群而來的海量資訊,對擴展視野毫無益處,人們的目光始終停留在眼前的畫面上。一張張精心挑選的照片,精緻的妝容、完美的肌肉線條乃至微笑的幅度,背後都經過嚴密的計算與調整。在眾人的凝視與讚嘆下,他們努力營造自己的完美生活,這種凝視早已嵌入他們的肌理,形成一種極強的驅力。

真的看不出來?

C後來分享了她對封鎖的看法,她表示自己也會定期刪好友,扣除掉一些真正不和的人,其餘大多是沒有繼續聯絡的,無關討厭與否。一些人則分享了自己的社群觀察,他們表示就算對方不是封鎖/刪除自己,而是選擇一些較隱蔽的方法,久而久之也能感覺得出來。
在你發現似乎很久沒看到某(些)人的動態,他(們)的主頁不再更新,時間彷彿靜止在過去的某個點。
嗯,是該說再見的時候了。
這場同學會下來,強烈意識到我的自我防衛,它牢牢地將我囿於舒適圈中,排斥任何陌生的體驗,以社恐之名逃避,並以出糗威嚇之,成功地將生活圈摺疊再折疊,放到一個最安全的角落。
參加同學會算是一種對自己的反叛,我顛著腳尖到恐慌區反覆試探,發現這邊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危險,自己最後還能全身而退。
嗯,是該踏出去了。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46內容數
無論時代如何變換,歷史的巨輪它不曾停歇,它所展現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有時遠比小說更精彩。這裡定期為您摘錄一個歷史片段,為您講述一段動人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生活中融入這三種情緒,就能幫助我們更快達成目標、對抗孤獨還有改善健康。我們的世界正在快速改變,從前在職場制霸的技能和策略,到今天未必適用。必須重新思考社會互動與情緒本質的重要性,才能在追求個人目標、改善身心健康的同時,在瞬息萬變的職場有一席之地。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桑塔格以土星來描述憂鬱的特質,這不僅是對於人物的剖析,也是她的自我投射。摩羯座的她自帶土星氣質,評論風格犀利,帶有她深刻的洞見,僅用寥寥數語,藝術家們鮮明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本書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作者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切入,佐以各種生活中的小練習,打破我們對專注的迷思。找到自己做事的節奏,才能有效的提高專注。
本書要帶大家穿越回去的,是哈德良皇帝(羅馬五賢帝之一)治下羅馬人的一天,由二十四名居民,二十四種職業來觀察羅馬這個城市的二十四小時。這二十四個羅馬居民來自各行各業,在這個重建的場景裡,人物雖多屬虛構,但對他們的生活描述則並非妄言,作者採擷自極其珍貴的史料資源,包括流傳至今,古人的各種軼事、雋語、演說
本片取材自真實事件,在1993年的蘇格蘭轟動一時,引發各種社會效應,甚至促使國會修法。本片從各種角度拼湊事件原貌,並由當事人原聲出演,中間不時穿插眾人回憶,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為了實現理想你願意付出多少?是否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執念令人瘋魔,年少時的未竟之事成一生桎梏,讓人不勝唏噓。 當
在生活中融入這三種情緒,就能幫助我們更快達成目標、對抗孤獨還有改善健康。我們的世界正在快速改變,從前在職場制霸的技能和策略,到今天未必適用。必須重新思考社會互動與情緒本質的重要性,才能在追求個人目標、改善身心健康的同時,在瞬息萬變的職場有一席之地。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桑塔格以土星來描述憂鬱的特質,這不僅是對於人物的剖析,也是她的自我投射。摩羯座的她自帶土星氣質,評論風格犀利,帶有她深刻的洞見,僅用寥寥數語,藝術家們鮮明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本書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作者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切入,佐以各種生活中的小練習,打破我們對專注的迷思。找到自己做事的節奏,才能有效的提高專注。
本書要帶大家穿越回去的,是哈德良皇帝(羅馬五賢帝之一)治下羅馬人的一天,由二十四名居民,二十四種職業來觀察羅馬這個城市的二十四小時。這二十四個羅馬居民來自各行各業,在這個重建的場景裡,人物雖多屬虛構,但對他們的生活描述則並非妄言,作者採擷自極其珍貴的史料資源,包括流傳至今,古人的各種軼事、雋語、演說
本片取材自真實事件,在1993年的蘇格蘭轟動一時,引發各種社會效應,甚至促使國會修法。本片從各種角度拼湊事件原貌,並由當事人原聲出演,中間不時穿插眾人回憶,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為了實現理想你願意付出多少?是否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執念令人瘋魔,年少時的未竟之事成一生桎梏,讓人不勝唏噓。 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第一次看見她是在社群小編課程上,看到她沒有笑容的臉,我感到畏懼,我開始擔心她並不想跟我交流。但是課程上要求需要與同學互動,我覺得都成人了,我是應該試試,我還是跨出去開口了。 沒想到她居然願意跟我交流,她說她是經營團購的媽媽。此時的我們只是彼此認識表面,我們不了解彼此,我們只是依照老師的指示做事
Thumbnail
事情起因源自某個清晨收到友人的訊息。 「我可能需要封鎖你,因為你未來會造成我的困擾。」語畢補上祝福及感謝的話語,沒等待我回覆便按下了封鎖鍵,看到訊息當下滿滿的錯愕,難過於對方尚未聽完我的想法便單方面執行封鎖,明明前晚還在愉快聊天毫無衝突徵兆,又矛盾於明明不是第一次面對被友人封鎖。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在我要發這篇文時,老實說我做好心裡準備了,只因,言論自由,我的文純粹只是個人(日常對許多事情的看法) https://vocus.cc/article/664fe6c7fd89780001499385~ 這篇文,並沒有針對“誰”,老實說,私下的我 是全家裡的,及曾經臉書上的(外星米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即使現實生活人際關係遇到重重困難與挑戰,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滿滿的視聽感,對方鮮活無比的憤怒,悲傷,委屈,痛恨表情,身材樣貌,慣常使用的語詞,講話神態,行為動作,衣著,透明公開的聯絡方式,將人的互動連結成為真實可感的情緒張力。即使與對方拼搏或爭戰,完全沒有消失或斷線的可能性。 只有一種可能,人與人之間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今天和soulmate持續聊人類圖。 話題來到【真的很討厭社交】這件事。 她說:看到自己的閘門之後才知道,喔~討厭社交是天生的,沒有原因的。她很討厭大團體,很討厭社交,只喜歡在小圈圈裏待著,人一多就好累想回家。 我覺得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從小我就極度厭惡各種團康活動,參加夏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第一次看見她是在社群小編課程上,看到她沒有笑容的臉,我感到畏懼,我開始擔心她並不想跟我交流。但是課程上要求需要與同學互動,我覺得都成人了,我是應該試試,我還是跨出去開口了。 沒想到她居然願意跟我交流,她說她是經營團購的媽媽。此時的我們只是彼此認識表面,我們不了解彼此,我們只是依照老師的指示做事
Thumbnail
事情起因源自某個清晨收到友人的訊息。 「我可能需要封鎖你,因為你未來會造成我的困擾。」語畢補上祝福及感謝的話語,沒等待我回覆便按下了封鎖鍵,看到訊息當下滿滿的錯愕,難過於對方尚未聽完我的想法便單方面執行封鎖,明明前晚還在愉快聊天毫無衝突徵兆,又矛盾於明明不是第一次面對被友人封鎖。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在我要發這篇文時,老實說我做好心裡準備了,只因,言論自由,我的文純粹只是個人(日常對許多事情的看法) https://vocus.cc/article/664fe6c7fd89780001499385~ 這篇文,並沒有針對“誰”,老實說,私下的我 是全家裡的,及曾經臉書上的(外星米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即使現實生活人際關係遇到重重困難與挑戰,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滿滿的視聽感,對方鮮活無比的憤怒,悲傷,委屈,痛恨表情,身材樣貌,慣常使用的語詞,講話神態,行為動作,衣著,透明公開的聯絡方式,將人的互動連結成為真實可感的情緒張力。即使與對方拼搏或爭戰,完全沒有消失或斷線的可能性。 只有一種可能,人與人之間
社交恐懼症(英文 social phobia),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 你是社恐人嗎? 人與人的距離很遠嗎? 在自媒體的充斥下 很多人躲在網路的背後 有些人很活躍有些人很潛水 真實生活中是和網路相同tone調的人嗎? 也或許因為這樣社交恐懼越來越多 越來越害怕和真實的人說話 也越來越不
Thumbnail
今天和soulmate持續聊人類圖。 話題來到【真的很討厭社交】這件事。 她說:看到自己的閘門之後才知道,喔~討厭社交是天生的,沒有原因的。她很討厭大團體,很討厭社交,只喜歡在小圈圈裏待著,人一多就好累想回家。 我覺得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從小我就極度厭惡各種團康活動,參加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