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猶豫到底該分類在「親子健行」還是
「閱讀是一種參與」的專題,因為這兩者的精神,是重疊的。不過先暫時分類在親子健行之下吧。然後,此次也沒有「親子」,是一名有家室的女性,獨自健行的紀錄(善化車站步行至烏山頭水庫),同時也是為了將來有可能的「親子」健行來探路。這大概是目前人生瘋狂的紀錄(開啟了某個起點):為了說出故事而健行;在健行中思考可以說哪些故事、事後閱讀哪些書。所以,才會猶豫到底該如何分類。
健行日期:2023年3月29日
距離:17.36公里
計時:6時33分8秒
第一次知道「山海圳」這個名詞,是在臉書河道有關登山的粉專上。7日半完成山海圳縱走之類的主題,有陣子沸沸揚揚的。樟之細路、淡蘭古道、浸水營古道、能高越嶺、合歡越嶺、八通關等等,是我有接觸的。
查了「山海圳」,發現竟是一條從台南的台江內海,可以一路走到玉山的古道,當下相當震驚——因為這一年對台江內海慢慢「有感」(畢竟也就離住處不遠),嘗試著建立起這段海洋史的知識圖譜。但沒想到,有條山海圳,竟然可以一路走到玉山。
山海圳。山,指的是玉山;海,指的是台江內海。這我都能理解,但「圳」?僅管知識能理解是指嘉南大「圳」。後來在介紹台灣山岳的雜誌中,明白了「圳」可以詩意的想成「連接山與海」。因此,山海圳的路線,可分為「內海」、「大圳」、「原鄉」、「聖山」四部份。
由於4月底,教會將安排於烏山頭水庫進行野外禮拜。剛才結束了
主日學走學行程的我,想著也許能以烏山頭水庫為目標,來建立我的人文地理歷史地圖。由於水庫本身已有相當充沛、有關八田與一的紀念館和資料,因此我思索好久,才想到必須要跳脫「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的局限。
但這個轉念,跟跳脫之後,實際要說什故事,還是迷迷茫茫。然後想到了「圳」,決定先直接用雙腳,把山海圳的「大圳」之路,走上一段。之前登山的訓練,差不多也就是預備了這樣的健行。近3年的登山健行,到後來,有點確認是在培訓自己一種生命哲學。邊走路之際,其實發現自己對腳下的山海,甚至岩層,認識的貧乏。
我們的『扁平觀點』愈來愈不適合我們所居住的深層世界,以及我們即將在深度時間裡留給後世的遺產。……我們以深度時間來思考,不是為了逃離當前煩憂,而是要重新想像現在,以過去步調較慢的塑造與反塑造的故事,來取代當前的急躁貪婪和騷動。在最好的情況下,深度時間有助於我們認清:我們是過去億萬年和未來億萬年遺贈傳承的一部分,引領我們去思索要留下什麼給未來的世世代代。(麥克法倫,《大地之下》,29-31頁)
因而,才會有了「用走路的速度來形塑我的故事」的想法,這也將是我今年兩場南中教育部專講的潛伏概念(置入行銷)。由於能抽出的空檔有限,又不能熱到發昏的日子健行,因此決定要走大圳段的時候,差不多是前一天想好,上網查了前人健走大圳之路的經驗分享。隔天就出發(趁改變念頭前)。不過,因為只有從「善化車站」走到「烏山頭水庫」,粗估是一個上午的腳程而已,加上兩年的登山健行經驗,裝備也都有,才能自己「說走就走」。
從善化火車站步行至山海圳綠道線——這一段是非常痛苦的路段。在地圖上沒有發現善化車站只有一個出口,因此出了車站後有稍微迷惑,想說要怎麼繞到成功路,才能經過善化啤酒廠?
痛苦之處在於,身體的感官(體感)是處在非常不舒服的車瀑中。可能因為適逢上班時段,各式路上交通工具蜂擁出現、呼嘯而過。而且有很多的大卡車,廢氣和震耳欲聾的交通工具聲,讓身體突然變得非常緊繃跟恐懼——那完全不只是「很吵」而已。
一直要到沿著成功路,走到了接上山海圳綠道的寧靜田間小徑,所有的車瀑那些足以讓人滅頂的感受,才瞬間消失。
在抵達曾文溪渡槽前的山海圳自行車綠道,種植了不同種的「行道樹」,其中讓我比較吃驚的是,竟然有用「麵包樹」當行道樹,因為葉子夠大可以遮蔭的緣故嗎(笑)?自行車道指標明顯,也維護得不錯,很可以以車代步。不過,我也是因為用了速度很慢的抵達方式(行走),才首次感覺到身體與車瀑的衝擊。
前段走路的時候,其實就是一路沿著嘉南大圳的南幹線河道走。河道的另一岸,就是各種作物的田地。
我決定踏入山林,很多是因為吳明益作品的關係。但在踏入山林後,他的作品又提點了我:家離水邊這麼近。去年(2022)暑假,家庭旅遊的行程,刻意安排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多羅滿賞鯨(也是因為台灣文學館,我知道了廖鴻基老師的名字,很希望有一天能跟到他的夜間導覽),那也是我首次面對海洋中的生物,五味雜陳,看著海豚們跳動,眼淚很激動。
大概也因此,開始關注「水」。台灣不只山,還有很大片的水。去年有聽過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當時沒有去走一遭,完全對「溪」沒有概念,僅停留在「名字」所烙印出來的歷史變遷。後來是在一些故事裡,知道他曾有過「青暝蛇」(台語)之稱。
一路沿著嘉南大圳南幹線河道,才開始建立「曾文溪」的立體感。
來到曾文溪渡槽橋前,看著日治時期的照片,跟遺留下來的「殘橋」。想著這條「青暝蛇」,是如何因為「橋」的建立,「分別為善」——使人能行走往來於兩岸,水又能在下方通行,不至擾亂。
途中並經過其他二座橋:渡頭溪水橋與官田溪水橋,用走路的方式去經過地圖上平時根本不會注意的溪流。
在渡頭溪水橋的路段,被隱沒在竹林間的,是鐵路的殘蹟。推測應該是當初興建水庫時,運送資材的小鐵路(像阿里山森林鐵路那樣)。
由於自行車道的設計,是傍著河道走,所以並非點與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也不是徒步合適走的「安全距離」。因為順著河道走,我有一度走到四面都是田地,還走到河道上,距離人雙腳能走的路漸行漸遠。我沒有把握能「跳過」中間的溝渠,只好邊走邊找尋有無農人安設的便橋。最後還真的找到,但寬度僅有一雙鞋,也不確定到底堅不堅固,實在太刺激。
然後一路要找隱密處「解放」,也是登山時習得的技能(笑)。
此次獨自初/出走,天真的穿了輕量健走鞋。一早上的水泥柏油路,除了單調到懷疑人生(自己到底在幹嘛),腳底的回饋跟大腿後方筋骨的拉扯感,讓我知道,下次連鞋子都是登山裝備才是!登山杖也得備著。
懷疑人生兼腳底痛,靠著意志力繼續走。終於,抵達有解說牌的涼亭,沒想到,竟是嘉南大圳導水路的源頭(也就是google可以找到的「時間廊道廣場」)!
原想說只是要在抵達烏山頭水庫大門之前歇一下,卻遇到了導水路。這一處的幽靜,被草叢包圍的水道,成為山海圳08站最滋養之處。
後來走到烏山頭水庫大門,跟沒開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比較是在為了路徑圖上補一下路線。
後記:回程時,家中三男出動汽車接送。沒想到從家裡行駛至「時間廊道廣場」,只要50分鐘。「速度」所攪動的,並不是僅有物理時間。這趙17.36公里、花費6個半小時,以「水」為紋路的健行,讓我一開始迷迷茫茫、不知道要怎麼繞離八田與一和烏山頭水庫來說故事,也有了嶄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