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覺醒的對話10 真正困擾我們的,是對於事件的執著與反應

更新於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我知道你們心裡在想什麼。

 

你們現在一定存在疑問:明明就有問題發生了,產生了煩惱,為什麼說是「假」的?

 

他們看著我沒有說話。

 

我接著說:「假」的意思是,它本質上是「不實」的,是「暫時」的。

 

你們想想,如果沒有你,會產生煩惱嗎?

 

如果沒有這個事件,會產生煩惱嗎?

 

就算有你,有這個事件,但發生的時間點不一樣,會產生煩惱嗎?

 

所以,煩惱是種種因緣的總合,才產生出來的。

 

如果缺了一個因素,煩惱就不存在。

 

這樣說明,有概念嗎?

 

他們點點頭。

 

我繼續解釋:發生的時間,我們沒辦法控制。

 

發生的事件,我們也不一定有辦法預測,只能盡自己的能力,把應該做好的防範與努力做好來。

 

以車禍意外來說好了,我們平時開車就要小心謹慎;

以投資來說,就要做足功課,不要因為貪心而大意,失去了應有的評估;

以工作來說,要努力工作,加強專業能力;

以健康來說,要注意飲食,多運動;

以感情來說,要能夠控制情緒,不要患得患失,影響生活。

 

剛剛提到的兩個因素,都是不可控的,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而已了。

 

他們安靜的聽著,我慢慢的說:其實,這個"自己"是最重要的。

 

因為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只是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感受就不一樣。

 

例如滿手的投資者,碰上股市大跌,通常是寢食難安:而空手的投資人,則可能像看獵物一樣,嘴角上揚。

 

所以股市大跌這件事,它本身沒有好壞。

 

問題出在我們當時的條件。

 

我們可以透過無常的觀察,減少執著的程度,當我們對執著減輕了,感受的強度同時間也會減輕。

 

所以,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提昇自己的視野與轉化能力而不是執著在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或是什麼時候會發生。

 

祖師帝洛巴說過一句很重要的口訣:困擾我們的,其實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執著與反應。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為了讓我們隨時保持清醒又安靜的心,就需要透過無常的觀察與種種的練習,來減少對自我與他人事物的執著。

 

她說:有點懂了。

 

我:釋迦牟尼佛的偉大,在看穿煩惱的本質,指引我們減少執念的方法,並且提供我們多種練習的程序,包含了:

 

四念處。
十二因緣觀。
空觀。
假觀。
幻觀。
不淨觀。
白骨觀。
.....等等。

 

每種練習程序,都有不同目的與效果,建議找一位好的老師,好好學習。

 

之前推薦的兩本書也都有提到,所以我特別多次強調要好好讀的原因就在這裡。

 

她問:你都能做到嗎?你真的面對煩惱時,都能輕鬆地化解嗎?

 

我:不能。所以我一直很努力的練習。

 

她:那要練習多久後才能做到?

 

我:只要確定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不用管多久,努力就對了。

 

我們這次聊到很多重點,你們消化消化,如果真的對學習佛法有興趣,我們再約?

 

彼此互道再見後,結束這次的會面。

 

我看著這兩位的背影,期許談話的內容能帶給他們實際的助益。

 

也希望這些對話內容的紀錄,對於觀看的您,能有幫助。

 

待續.......阿彌陀佛。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自尋煩惱是指:明明就沒事,或是發生機率很低的事,又或是只是你自己覺得可能會發生的事,你卻硬要那邊瞎擔心,把自己搞得每天心神不寧,無限內耗,時時都在煩惱要是發生了怎麼辦;與人相處,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或是一直在糾結為什麼某些人的想法跟自己或普羅大眾的想法不一樣。 當你在做以上這些事的時候,除
    Thumbnail
    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在人與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被眼前的問題困住,以為解決了它們就能心安。然而,真正讓我們煩惱的,往往不是表面的事,而是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與其在小事上糾結,不如退一步看看整體情況。當我們能夠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就能用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挑戰。人生就像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下個階段,應該會重新聚焦於「焦慮」的主題,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如果搜尋認知行為療法(CBT),會發現與佛法、斯多葛主義有關,另外叔本華也與佛法、印度哲學有關,所以整體的方向依然是一致的。
    Thumbnail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總是有些時候會發生一些事,而那些事成為不如預期或是被否定,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會想著「為什麼自己遇到一些鳥事?」、「為什麼是我?」,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覺得別人說的可能才是對的,可當事情稍緩或是結束後,有多少人會回頭看整件事情,過程中的自己?
    Thumbnail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Thumbnail
    「輪迴」與「煩惱」之間有何關係呢?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自尋煩惱是指:明明就沒事,或是發生機率很低的事,又或是只是你自己覺得可能會發生的事,你卻硬要那邊瞎擔心,把自己搞得每天心神不寧,無限內耗,時時都在煩惱要是發生了怎麼辦;與人相處,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或是一直在糾結為什麼某些人的想法跟自己或普羅大眾的想法不一樣。 當你在做以上這些事的時候,除
    Thumbnail
    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在人與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被眼前的問題困住,以為解決了它們就能心安。然而,真正讓我們煩惱的,往往不是表面的事,而是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與其在小事上糾結,不如退一步看看整體情況。當我們能夠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就能用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挑戰。人生就像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下個階段,應該會重新聚焦於「焦慮」的主題,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如果搜尋認知行為療法(CBT),會發現與佛法、斯多葛主義有關,另外叔本華也與佛法、印度哲學有關,所以整體的方向依然是一致的。
    Thumbnail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總是有些時候會發生一些事,而那些事成為不如預期或是被否定,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會想著「為什麼自己遇到一些鳥事?」、「為什麼是我?」,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覺得別人說的可能才是對的,可當事情稍緩或是結束後,有多少人會回頭看整件事情,過程中的自己?
    Thumbnail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Thumbnail
    「輪迴」與「煩惱」之間有何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