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型年代-「長輩牽就孩子」的世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的媽媽是個嚴肅的人,把每一句話都認真看待,但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孫子卻有個「愛亂開玩笑、講反話」的個性,往往「不正經」地調侃長輩,亂拍阿嬤的照片再P圖上傳,或在群組中亂接話嘲笑,常把阿嬤給惹怒。
祖與孫的衝突,到底誰的錯?
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會產生的問題吧!
記得我小時候那個年代,「大人說話,那裡有小屁孩插嘴的餘地」?
尤其在大家族裡,年紀最長的權力最大。
記得我母親家有個80多歲的「阿祖」,永遠不苟言笑,誰也不敢去惹他;他說的話就是聖旨,不管對錯,沒人敢質疑。

但到了現今這個世代,年輕人卻是「只要我敢說,有什麼不可以」。

在家裡,孩子可以理直氣壯地嗆父母、嗆長輩;在學校,嗆師長更是時有所聞。
我的姪子對阿嬤亂開玩笑,在早年可以說是「大不敬」,但現在不僅年輕人覺得沒什麼,連他的父母(我的哥哥嫂嫂)還怪罪「媽媽的個性太嚴肅了」、「不懂孩子們的幽默感」、「沒有與時俱進」。

我的想法是,「自嘲」確實是最高級的幽默;但嘲諷別人,難道一定是幽默嗎?對方如果因此不高興,反而還是沒有幽默感?

何況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該互敬互重,才能和諧;同輩之間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長輩,更應尊敬、尊重。

難道就因20多歲的年輕人愛開玩笑,長輩就得改變活了70多年的個性,去配合年輕人?
古人常說「孝順」是人之根本;「順」更是孝的精髓。
但這個世代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內),往往因為過度疼寵,一味地尊重孩子的個性與發語權,養出來的孩子,不懂「順」的意涵,只想隨心所欲「做自己」。
不只我自己的經歷,我看到許多朋友的家庭,孩子耍性子,也常是父母低頭牽就。
我與媽媽的成長年代,都是「長輩說了算」;活到自己變成「長輩」,卻變成「孩子說了算」。
這一個世代,感覺活得還蠻可悲的....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正有內涵、有水準的人,都是「開自己玩笑」,而不是把嘲諷、貶低別人,當作是幽默。
最近的line,出現一干「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甚至「大學社團學長姐」,還有青春時期的「狐群狗黨」,最奇特是「前公司退休人員」,大家突然熱衷連絡起來,還成立群組,不僅每天早、晚相互問候,群組裡打屁喇賽,還三不五十相揪要聚會。
最近公司裡同一辦公室處理簡單文書的小姐們向我求助,她們聲涙俱下地說,長期遭到其中資歷最深、年紀最長的女同事「職場霸凌」。 女同事對我訴說時,全身還發著抖;據說她們還常私下抱頭痛哭、互相取暖;也有人因此想離職,辭呈都已打好。 這件事,並非只有一、二個月,而是長達數年的「忍耐」。 職場霸凌,與校園裡的不
在工作場域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機車的上司,以刁難下屬為樂;也有狐假虎威的同事,拿雞毛當令箭地假傳聖旨,讓你被迫接下該他做的「屎事」;更有可能背後插針的屬下或同事,讓你不小心「暗箭」上身。 我在職場打滾多年,學到的是「至少我不害人」,但適度的「裝死」「裝傻」,或許可以避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
聚會中,朋友說著自己剛去日本的種種趣事,一整個餐會,別人完全插不進話;一開始大家還興緻盎然,但超過30分鐘後,開始有人發呆放空,有人滑手機。 每個聚會中,常有人負責高談闊論,有人微笑聆聽。
年輕時,人生總覺得有「無限可能」。 職場上換工作不難,「跳槽」更是件好事;往往愈跳愈好,愈跳愈大公司、薪水也才談得高。 談戀愛也是如此,不喜歡或個性不合,就揮揮衣袖;失戀與甩人,是經常的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但步入中年,「改變」卻變得如此之難、舉步維艱。 在婚姻或感情裡,得要忍氣吞聲,即使已
真正有內涵、有水準的人,都是「開自己玩笑」,而不是把嘲諷、貶低別人,當作是幽默。
最近的line,出現一干「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甚至「大學社團學長姐」,還有青春時期的「狐群狗黨」,最奇特是「前公司退休人員」,大家突然熱衷連絡起來,還成立群組,不僅每天早、晚相互問候,群組裡打屁喇賽,還三不五十相揪要聚會。
最近公司裡同一辦公室處理簡單文書的小姐們向我求助,她們聲涙俱下地說,長期遭到其中資歷最深、年紀最長的女同事「職場霸凌」。 女同事對我訴說時,全身還發著抖;據說她們還常私下抱頭痛哭、互相取暖;也有人因此想離職,辭呈都已打好。 這件事,並非只有一、二個月,而是長達數年的「忍耐」。 職場霸凌,與校園裡的不
在工作場域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機車的上司,以刁難下屬為樂;也有狐假虎威的同事,拿雞毛當令箭地假傳聖旨,讓你被迫接下該他做的「屎事」;更有可能背後插針的屬下或同事,讓你不小心「暗箭」上身。 我在職場打滾多年,學到的是「至少我不害人」,但適度的「裝死」「裝傻」,或許可以避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
聚會中,朋友說著自己剛去日本的種種趣事,一整個餐會,別人完全插不進話;一開始大家還興緻盎然,但超過30分鐘後,開始有人發呆放空,有人滑手機。 每個聚會中,常有人負責高談闊論,有人微笑聆聽。
年輕時,人生總覺得有「無限可能」。 職場上換工作不難,「跳槽」更是件好事;往往愈跳愈好,愈跳愈大公司、薪水也才談得高。 談戀愛也是如此,不喜歡或個性不合,就揮揮衣袖;失戀與甩人,是經常的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但步入中年,「改變」卻變得如此之難、舉步維艱。 在婚姻或感情裡,得要忍氣吞聲,即使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Thumbnail
我的阿嬤是一個今年要九十多歲的老人,今天我想以他的孫子來談談我阿嬤的故事。 我是阿嬤自小帶大的,阿嬤對我的記憶似乎都停留在兒時記憶,對於所有的小孩都可以知道,只要照顧你的人,它就是愛你的人。 而我也是這麼想的,身為家裡唯一的長男,是人人口中的金孫,但是看似被呵護,卻實際也並非如此。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Thumbnail
我的阿嬤是一個今年要九十多歲的老人,今天我想以他的孫子來談談我阿嬤的故事。 我是阿嬤自小帶大的,阿嬤對我的記憶似乎都停留在兒時記憶,對於所有的小孩都可以知道,只要照顧你的人,它就是愛你的人。 而我也是這麼想的,身為家裡唯一的長男,是人人口中的金孫,但是看似被呵護,卻實際也並非如此。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