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上 及早建立「老年朋友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的line,出現一干「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甚至「大學社團學長姐」,還有青春時期的「狐群狗黨」,最奇特是「前公司退休人員」,大家突然熱衷連絡起來,還成立群組,不僅每天早、晚相互問候,群組裡打屁喇賽,還三不五十相揪要聚會。
這些「老朋友」,許多至少已經10年、20年以上沒有連絡,有的甚至當年在同一個時間、空間都沒那麼熟識,突如其來的「熱絡」,有些突兀,也讓人恐慌。
倒不是害怕對方有什麼目的或是詐騙,而是想「這麼久沒見面,多年來的經歷與生活圈已大大不同,見面要聊什麼呢?」

也許大家都到了「某一個年齡」,事業上衝刺已過頂點,逐漸走下坡;有些人甚至已提早退休。在「有閒」的前提下,開始試圖尋覓「當年的友誼」。

我個人比較「喜靜不喜動」,也堅信「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對於一些言不及義、吃吃喝喝、喧嘩吵鬧的聚會,總覺得倒不如在家安靜喝杯茶、看本書,甚至做運動健身,還更有益身心。
記得之前,曾百忙中抽空參加一場同學會;這些「很久不見」的同學,在某一個同學豪宅中吵鬧,整場只想拍一些搞笑照上傳臉書,在豪宅內不斷上演「一起跳高高」戲碼,我深覺得對不起這位屋主同學,擔心我們一離開,他馬上被其他鄰居投訴。
還有一次千里迢迢北上參加「前公司老同事聚會」,大家言不及義的吃飯、喝酒;之後再回公司喝咖啡敘舊,但大家全都在「八卦」別人的事,我還發現自己講的任何線索,也會成為他們的八卦話題,後來決定再也不參加這樣「三姑六婆」的聚會。

「找回當年交友圈」,對許多逐漸從工作、事業淡出的中年人來說,也許是試圖建構出一種「退休生活模式」。

畢竟以往我們幾乎是「集中火力」在工作與照顧子女、拼搏生活,所有的人際圈,都與工作有關;一天24小時也都在職場與生活中打轉,很難有時間與老朋友連繫。
但在退休或職場走下坡,等同人生一下子「抽空」,出現大把的時間,若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興趣,或建立朋友圈,生活確實會空虛又無聊,甚至因此加速憂鬱、衰老。

但「朋友圈」,還是要慎選,不必勉強,重點是「合在來,不合則散」。

不管當年有多麼要好,畢竟在經歷不同環境與生活經驗,已有不同的三觀。彼此若能汲取人生經驗、互相陪伴取暖當然很好,若相處起來格格不入,或話題不搭,也無須太過勉強。
我自己對這些「朋友圈」,盡量採取開放的態度;雖然目前工作還是很忙,但總要為未來退休做打算,還是要累積一些友誼。

我選擇先加入群組,有空就與大家聊上幾句,沒空就開啟「靜音」模式,甚至太忙時,對這些聊天的話或老人圖,可直接略過或刪除;反正在群組裡,能聊則聊,安靜隱藏也可以。

至於那些盛情聚會、邀約,我建議如果真的有空,也可以去走動走動,或許還是能從友人言談中有所收獲,累積經驗值;至不濟也算打發時間,或滿足自己「對老朋友近況」的好奇心。

因為年紀愈長,其實生活逐漸封閉,對交「新朋友」一事興趣缺缺,生活圈變窄。
我的老媽就是如此,高學歷的她,在老朋友逐漸老去或病逝,目前生活只剩兒女與孫兒,但「晚輩」對她的「陳年舊事」早聽過N次,孫兒常不留情地批評「阿嬤你又在講古時候的事了」!讓老人家受挫頗深。
早一點建立「老年朋友圈」;與「老朋友」聊天時,至少大家都有大把時間可以廢話,甚至還有共同的「古時候」;如果可以,就試著敞開胸懷,踏出與「舊友們」的第一步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公司裡同一辦公室處理簡單文書的小姐們向我求助,她們聲涙俱下地說,長期遭到其中資歷最深、年紀最長的女同事「職場霸凌」。 女同事對我訴說時,全身還發著抖;據說她們還常私下抱頭痛哭、互相取暖;也有人因此想離職,辭呈都已打好。 這件事,並非只有一、二個月,而是長達數年的「忍耐」。 職場霸凌,與校園裡的不
在工作場域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機車的上司,以刁難下屬為樂;也有狐假虎威的同事,拿雞毛當令箭地假傳聖旨,讓你被迫接下該他做的「屎事」;更有可能背後插針的屬下或同事,讓你不小心「暗箭」上身。 我在職場打滾多年,學到的是「至少我不害人」,但適度的「裝死」「裝傻」,或許可以避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
聚會中,朋友說著自己剛去日本的種種趣事,一整個餐會,別人完全插不進話;一開始大家還興緻盎然,但超過30分鐘後,開始有人發呆放空,有人滑手機。 每個聚會中,常有人負責高談闊論,有人微笑聆聽。
年輕時,人生總覺得有「無限可能」。 職場上換工作不難,「跳槽」更是件好事;往往愈跳愈好,愈跳愈大公司、薪水也才談得高。 談戀愛也是如此,不喜歡或個性不合,就揮揮衣袖;失戀與甩人,是經常的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但步入中年,「改變」卻變得如此之難、舉步維艱。 在婚姻或感情裡,得要忍氣吞聲,即使已
在成長的過程,我們常覺得要「見義勇為」。 看到不公平的事,應該站出來主持正義;見到朋友有錯處,「是朋友」就該告訴他;老闆做了錯誤決定,也該像魏徵一樣當老闆的「明鏡」,勇敢表達。 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愈多,才知道「沈默是金」
最近網路知名作家「莉莎夫人」,以自身工作經驗描述公司組織裡,若「顧問」多了,會是一種災難。 所謂「顧問」,是組織裡非正式的編制人員,轄下可能沒有任何員工,也沒有特定業務,但也因此,「什麼都可以管」,也「什麼都不必負責」。
最近公司裡同一辦公室處理簡單文書的小姐們向我求助,她們聲涙俱下地說,長期遭到其中資歷最深、年紀最長的女同事「職場霸凌」。 女同事對我訴說時,全身還發著抖;據說她們還常私下抱頭痛哭、互相取暖;也有人因此想離職,辭呈都已打好。 這件事,並非只有一、二個月,而是長達數年的「忍耐」。 職場霸凌,與校園裡的不
在工作場域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機車的上司,以刁難下屬為樂;也有狐假虎威的同事,拿雞毛當令箭地假傳聖旨,讓你被迫接下該他做的「屎事」;更有可能背後插針的屬下或同事,讓你不小心「暗箭」上身。 我在職場打滾多年,學到的是「至少我不害人」,但適度的「裝死」「裝傻」,或許可以避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
聚會中,朋友說著自己剛去日本的種種趣事,一整個餐會,別人完全插不進話;一開始大家還興緻盎然,但超過30分鐘後,開始有人發呆放空,有人滑手機。 每個聚會中,常有人負責高談闊論,有人微笑聆聽。
年輕時,人生總覺得有「無限可能」。 職場上換工作不難,「跳槽」更是件好事;往往愈跳愈好,愈跳愈大公司、薪水也才談得高。 談戀愛也是如此,不喜歡或個性不合,就揮揮衣袖;失戀與甩人,是經常的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但步入中年,「改變」卻變得如此之難、舉步維艱。 在婚姻或感情裡,得要忍氣吞聲,即使已
在成長的過程,我們常覺得要「見義勇為」。 看到不公平的事,應該站出來主持正義;見到朋友有錯處,「是朋友」就該告訴他;老闆做了錯誤決定,也該像魏徵一樣當老闆的「明鏡」,勇敢表達。 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愈多,才知道「沈默是金」
最近網路知名作家「莉莎夫人」,以自身工作經驗描述公司組織裡,若「顧問」多了,會是一種災難。 所謂「顧問」,是組織裡非正式的編制人員,轄下可能沒有任何員工,也沒有特定業務,但也因此,「什麼都可以管」,也「什麼都不必負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村裡有許多老人,也有一些中年人,年過50,朋友漸漸地少了,因為不再有工作利益的朋友,不再有來來去去的朋友,更不會有...酒肉朋友。 因為沒有什麼利益往來,誰...請你喝酒?誰...請你吃肉? 沒有花錢 沒有朋友 都沒有- 50後的朋友,可以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讓你舒心的,就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去到新的機構返工,同事的平均年紀估計比我年輕十五年,跟以往工作過的地方有著不同年代出生的同事有很大分別,而我站在他們中間明顯年齡大一載亦有點不習慣,但人生都要繼續⋯⋯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那些對於自己有廣泛人脈的人來說,在他們離開職場之後,有多少是還有用的人脈?或是好朋友,我是說真的好朋友那種,那種你可以沒事情約出來聊天打屁看電影、COVID期間居家隔離還能幫忙送食物那種。
Thumbnail
曾經和一個大學同學交流時,他的分享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我爸退休後還是跟以前一樣,總是汲汲營營,有很多事情想做,但明明自己身體也不是那麼好了,我就不懂為何他要把自己搞得這麼忙!」 仔細回想之前認識過的熟齡朋友們,確實有不少退休人士比從前工作時還要忙碌!他們把自己的行程排得很滿,早上去公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
Thumbnail
以前會為了朋友不跟自己好而難過,長大了會覺得本來都到大學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別說他人,我自己都不一定能把大學朋友放很重,這件事就順其自然的下去了。 當然好不好很看緣分。許多人說大學朋友都是看表面,這或許是其中某些人,不代表就不能交到真誠和善的朋友。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其實朋友真的不用太多,應該說,有些人真的是能有很多好友.只是到了中老年,該走的走了,該沒來往的沒來往了.加上自身身體也許不能自如.於是老友們也就是三兩了.常常這樣的老友,卻是我們年輕時最直言不諱也不一定常來往的.那些人. 這陣子娘家事繁多,加上公司,加上健康.不知道是惹了哪的風,頻頻鼻子總有鼻涕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村裡有許多老人,也有一些中年人,年過50,朋友漸漸地少了,因為不再有工作利益的朋友,不再有來來去去的朋友,更不會有...酒肉朋友。 因為沒有什麼利益往來,誰...請你喝酒?誰...請你吃肉? 沒有花錢 沒有朋友 都沒有- 50後的朋友,可以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讓你舒心的,就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去到新的機構返工,同事的平均年紀估計比我年輕十五年,跟以往工作過的地方有著不同年代出生的同事有很大分別,而我站在他們中間明顯年齡大一載亦有點不習慣,但人生都要繼續⋯⋯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那些對於自己有廣泛人脈的人來說,在他們離開職場之後,有多少是還有用的人脈?或是好朋友,我是說真的好朋友那種,那種你可以沒事情約出來聊天打屁看電影、COVID期間居家隔離還能幫忙送食物那種。
Thumbnail
曾經和一個大學同學交流時,他的分享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我爸退休後還是跟以前一樣,總是汲汲營營,有很多事情想做,但明明自己身體也不是那麼好了,我就不懂為何他要把自己搞得這麼忙!」 仔細回想之前認識過的熟齡朋友們,確實有不少退休人士比從前工作時還要忙碌!他們把自己的行程排得很滿,早上去公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
Thumbnail
以前會為了朋友不跟自己好而難過,長大了會覺得本來都到大學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別說他人,我自己都不一定能把大學朋友放很重,這件事就順其自然的下去了。 當然好不好很看緣分。許多人說大學朋友都是看表面,這或許是其中某些人,不代表就不能交到真誠和善的朋友。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其實朋友真的不用太多,應該說,有些人真的是能有很多好友.只是到了中老年,該走的走了,該沒來往的沒來往了.加上自身身體也許不能自如.於是老友們也就是三兩了.常常這樣的老友,卻是我們年輕時最直言不諱也不一定常來往的.那些人. 這陣子娘家事繁多,加上公司,加上健康.不知道是惹了哪的風,頻頻鼻子總有鼻涕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