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這樣設計的,你煎了 100 顆蛋之後,你會開始想著「難道我就只能煎蛋而已嗎?」
如果煎蛋這件事情是別人要你做,那你肯定就只會煎蛋,不太會想要學習其他相關技能,那麼你本來就要學煎蛋,除了煎蛋之外,你會不會開始好奇每顆蛋的品質要怎麼分辨?
千面英雄這本書的由來,是由於作者
喬瑟夫.坎伯想要了解故事的原型,於是去研究了全世界的宗教神話故事而總結出一套故事的原型。
若他沒出千面英雄這本書,那麼他的過程就沒有用了嗎? 不一定。
如果他沒出這本書,他也會得出屬於他自己得答案,可能是神話故事沒有原型、也可能大略總結出簡單的故事原型,有趣的是,如果是別人出錢要他去研究,就算沒有研究出個所以然,他也並不覺得會怎麼樣。
不過用這當例子不太正確的地方是,判斷作者背景,應該是自身資源已經豐厚之後才出來研究神學宗教故事,那麼像我們一般老百姓,要怎麼利用努力賺錢呢?
關鍵在於你的「好奇心」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想過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要如何達到? 網路上有解答嗎? 如果有,你還缺什麼資源? 如果沒有,你要如何開發找到答案?
我們遇到別人問簡單問題時,會請他先去估狗,結果我們自己要的東西,卻從來沒去尋找過,甚至看過之後就沒有下個階段,因為下個階段需要自己去執行,對多數人來說很難啟動。
從這裡,就展現出努力的重要性。
你是怎麼形容努力的? 日夜不休的持續做同樣件事嗎? 或是每天做這件事持續好幾年算努力?
用減肥來比喻,很多人會想著我若重量減下來,體態也變好了,我就可以繼續大吃大喝那些垃圾食物,其實這心態才導致減不下來的原因。
反過來想,你會認為自己只要賺大錢之後,就可以開始揮霍,過著充滿賭博、女人、跑車、別墅、酒池肉林的生活,但你思考下,一般人成為這類有錢人會變成這生活的可能性,也就是賭博或詐騙到一大筆錢才會有這種生活。
如果你連垃圾食物都戒不掉了,突然得到一大筆錢的誘惑你認為可以保住這筆錢一輩子不揮霍到 80 歲,甘伍顆玲?
我對努力的解釋,就是持續保持我要的習慣,保持寫作、閱讀、健身、增加吸引力等訓練,並思考如何從中賺到錢,再把錢投回去我要的生活當中,這就是我目前理想的模型。
多數人想的會是我做了某一項職業,或創了一個業,開始賺到錢後就可以放手給別人經營,或是賺到錢後就讓整個生活都改變了,其實要整個生活改變很難,因為有「習慣」存在。
有習慣存在,所以你要立刻開始建立小習慣
就因為存在「習慣」這個條件,你更應該開始從小習慣建立。
很多人會說退休後才要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很像賭博,要是退休後你身體生重病,或是身邊家人有什麼事,你還能夠放心的出國旅遊,或是從事自己要的生活嗎?
說不定等你上了那年紀,經過一些事情變化後,你反而不想做了。
我覺得損害更小的方法,就是趁現在年紀輕、失敗成本不高的情況下,趕緊去嘗試你所想要做的事情,一來能學習建立自己生活的能力,二來你才能更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那個生活。
這真的一翻兩瞪眼,喜不喜歡想像的生活不是在大腦中模擬,而是用身體去感受實際情況,這就跟買衣服一樣,你看一件衣服在螢幕裡好帥氣,總是要買了穿了,才知道原來要保養,才知道原來穿起來不舒服,才知道搭配起來困難。
多數人嚮往的生活,不外乎天天吃美食、女人、別墅、遊艇,我都形容這是處男式的幻想,也就是從來沒做過愛,卻把做愛場景想像到自己已經經歷無數次後的場景想像,起碼你也先開始有性經驗後再說吧。
你沒有任何性經驗,但你至少可以先從正常社交習慣開始啟動。
要進入理想生活,重點是啟動你的「體驗」能力
你要賺錢很容易讓人理解,但你只想著要賺錢卻沒做事,就更沒資格提努力了。
我對努力的定義,是「持續保持習慣」,而不是整天都一直去做這件事,在我上一篇
刻意練習心得裡有提到,要在做中學習,而不是先提取知識才開始做,因為當你先提取知識,很容易因為好奇心又找了其他相關知識,你會認為要找出完整知識框架才開始做。
這麼做反而拖累你的人生進度,你更該直接開始。
比如減肥,你就先開始運動,或開始降低糖攝取,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我們再來看知識。
你可能發現想降低糖卻反而吃更多糖,怎麼辦? 接著去查詢相關知識,才知道原來這跟壓力有關,所以怎麼辦? 先睡飽、做冥想、呼吸訓練,讓自己降低焦慮壓力,再重新試試減糖有沒有成效。
用賺錢當例子,你能不能利用下班時間做別的工作增加收入?
你說外送沒有累積能力你不要? 那麼你有其他能力想學習嗎? 如果沒有,你更應該嘗試無門檻增加收入的事情,當作體驗也好。
知識滿出來的焦慮時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看書無用,而是你除了看書之外,還得去體驗一番。
哲學家也不是只在知識上做思辨,他們也會在現實世界體驗一番後才會產生新的領悟與理解。
就算你看了 100 本書,裡面都要你先退休後再享晚年,你自己觀察一下現代趨勢真的如此嗎?
你回去翻翻那些書,說不定出版日期是你阿公年輕時的時代就出版的,從小時候開始就灌輸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反而覺得是用你的感官體驗去驗證書中的想法還更實際一點。
書,永遠是參考,它的好處是帶領你初步想像世界是不是你要的,就跟香水有前、中、後味一樣。
前味讓你瞭解這香水的感覺跟你有沒有對味,前、中後味則是要在你買了之後,使用它、體驗它、理解它,如果理解後不喜歡,那下次就買別款,若理解後是你要的,那它則是你的命定香。
當你專注於體驗人生,從體驗提取知識,你關注的是如何更靠近你要的生活,而不是努力有沒有被浪費。
這世界各個生物本來就是拿來浪費的,有目標的浪費較做資源循環,無目的的浪費叫做可惜。
你要成為可惜的人,還是成為開始啟動的第一人?